1701598933
1701598934
通感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大量存在。“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又譬如‘热闹’和‘冷静’那两个成语也表示‘热’和‘闹’、‘冷’和‘静’在感觉上有通同一气之处,结成配偶……”〔6〕
1701598935
1701598936
通感在美感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各种审美对象由于物质构成的不同,有的主要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有的主要作用于听觉。通感可以使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知觉,克服审美对象因为物质构成所造成的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钱钟书先生在《通感》一文中列举了大量例证,证明艺术中的通感现象。
1701598937
1701598938
宋朝诗人宋祁的《玉楼春》诗中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用得很妙,它使春意盎然的境界充分显现出来。然而这句诗却受到清朝学者李渔的嘲笑。李渔认为:“闹”指争斗有声,桃李可以“争春”,红杏不可“闹”春。这表明李渔未能读懂这句诗的意义。“闹”字把无声的景色说成有声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视觉和听觉相通,这正是一种通感。凭借通感,“闹”字尽现杏花之繁盛。宋朝诗人陈与义的“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也用“闹”字形容萤火虫在夜间飞翔的无声景色。往前推溯,唐朝诗人王维的“色静深松里”,就曾用听觉上的“静”字来描写深与净的水色。唐朝诗人韦应物的“绿荫生昼静”,使视觉形象产生了听觉效果。
1701598939
1701598940
1701598941
1701598942
1701598943
张旭的草书
1701598944
1701598945
无声的景色能够使人产生有声的感觉,而声音也能使人产生视觉形象。所谓“听声类形”,就是“想”声音的形状。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诗用各种声音——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声、泉声来比拟琵琶声,比喻得很确切。不过,这里并没有把听觉和视觉相联系。而他的《小童薛阳陶吹觱篥〔7〕歌》写道:“有时婉软无筋骨,有时顿挫生棱节。急声圆转促不断,粟粟辚辚如珠贯。”在这里,听觉向视觉转移,声音使人想起柔若无骨、或者清而圆的珠子的形状。我们平常用“珠圆玉润”形容好听的声音,就是听觉和视觉沟通的实例。
1701598946
1701598947
听觉不仅能和视觉沟通,而且能和触觉沟通。人类早就注意到触觉向听觉的挪移。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一书里,指出声音有“尖锐”和“钝重”之分,那是由触觉转移而来,因为听觉和触觉有类似之处。唐朝诗人杜牧的“促织声尖尖似针”,表明在听觉里仿佛获得触觉的感受。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歌台暖响”,用触觉上的“暖”字来描写喧繁的乐声。美感以某种感官为传导,引起人的所有感官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受。
1701598948
1701598949
1701598950
1701598951
1701598952
怀素的草书
1701598953
1701598954
通感中还有表象转化。王羲之的书法相传是从鹅掌拨水悟得的。唐朝画家吴道子生平得意的作品是洛阳天宫寺的神鬼,他在下笔之前要先看斐旻舞剑。唐朝草书大家张旭看到公孙大娘舞剑后,草书长进,豪荡雄放。杜甫观看公孙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舞剑器,写了一首《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诗。舞剑器是女子身穿军装舞剑的一种舞蹈,它姿势雄健,节奏顿挫。这首诗开头四句写道:“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杜甫为这首诗加了一个序,序中说:“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慨,即公孙可知矣。”唐朝另一位草书大家怀素“夜闻嘉陵江水”,又“观夏云多奇峰辄尝师之”。当时人形容他的书法是“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鹅掌拨水和舞剑的表象、江水夏云的表象无法直接进入书画的创作中,然而这些表象经过转化,在书画家挥毫运斤时,它们的影响就会涌到书画家手腕上来。“书画家可以从剑的飞舞或鹅掌的拨动之中得到一种特殊的筋肉感觉来助笔力,可以得到一种特殊的胸襟来增进书画的神韵和气势。”〔8〕
1701598955
1701598956
除了知觉、表象、情感、想象、联想和通感外,理解也是美感的心理要素之一。理解是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知觉它。作为美感心理要素的理解,指对审美对象的文化背景、象征意义、隐喻、表现手法等的理解。“……对题材、人物、故事、情节以及技法、技巧的理知认识,经常构成欣赏的前提条件。如果你不懂十字架的含义,‘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天鹅湖、魔笛的情节背景,你就没法‘看懂’‘听懂’那些绘画、戏曲、舞蹈、歌唱。在西方的画中,十字架、蛇、羊都是有一定含义的,十字架是耶稣受难象征,蛇引诱人把禁果吃了,羊象征着迷途的羊羔。你不了解它们的含义,就不能欣赏它们。”〔9〕
1701598957
1701598958
1701598959
1701598960
1701598961
美学十五讲 亚当与夏娃受到诱惑
1701598962
1701598963
1701598964
1701598965
1701598966
1701598967
1701598968
1701598969
1701598970
美学十五讲
1701598971
1701598972
意大利 维洛尼斯《耶稣向跪着的女人布道》,1546年。
1701598973
1701598974
1701598975
1701598976
1701598977
美学十五讲 在美感活动中,美感的各种心理要素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相互协调,相互融合,共同发生作用。例如,情感中必然包含着更多理解,因为人的情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总是伴随认识活动而出现的。美感以知觉为起点,知觉不能脱离具体形象,美感中的理解也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呈现出来,所以,美感中感性和理性相统一。想象和联想在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产生,但它与理解关系密切,想象和联想的方向受到理解的规范。总之,美感的各种心理要素积极地调整和组合,形成和谐的、愉悦的美感活动。
1701598978
1701598980
二 美感的本质和特征
1701598981
1701598982
美学史上关于美感的本质有很多说法。我们认为,美感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美感的本质要在人的感官和欲望的社会性中去寻求。美感的这种本质决定了美感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美感的特征等问题。
[
上一页 ]
[ :1.70159893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