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59933e+09
1701599330
1701599331 对于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观点和美学体系,我国美学界有着不同的评价。其中一种评价是“从朱光潜先生接着讲”。“接着讲”和“照着讲”的说法是冯友兰先生提出来的。冯先生认为哲学史家是“照着讲”,比如柏拉图怎么讲,孔子怎么讲,哲学史家把他们介绍给大家。而哲学家就不能满足“照着讲”,他要“接着讲”,即根据时代的需要,有所发展和创新。比如柏拉图讲到哪里,孔子讲到哪里,哲学家要接下去讲。
1701599332
1701599333 哲学是这样,美学也是这样。讲美学也要接着讲。那么,究竟从谁接着讲呢?当然,可以从柏拉图接着讲,从孔子接着讲,“但如果从最近的继承关系来说,也就是从中国当代美学和中国现代美学之间的继承来说,那么我们应该从朱光潜‘接着讲’。”〔11〕。
1701599334
1701599335 从朱先生接着讲,就肯定了朱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朱先生在中国现代美学中的地位是公认的、不容置疑的。不过,“从朱先生接着讲”这一提法还隐含了另外两层意思。第一,对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美学讨论重新进行评价。我们在第一讲中谈到,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在讨论中形成了以朱光潜先生、蔡仪先生和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三派观点。李泽厚先生的观点当时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后来,他又修正、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更加精致的论证,产生了很大影响。于是,中国美学似乎要从李泽厚先生接着讲。提出“从朱先生接着讲”,就是要重新回到朱先生的美学上来。“总之,在50年代美学讨论中涌现出来的各种派别的美学(包括李泽厚的美学),并没有超越朱光潜的美学,因为他们没有真正克服朱光潜的美学。朱光潜美学中的合理东西并没有被肯定和吸收,朱光潜美学的局限性也没有真正被揭示。朱光潜美学被不加分析地整个儿撇在一边。所以朱光潜美学并未丧失它的现实性,它仍然有存在的根据。”〔12〕
1701599336
1701599337 第二,对朱先生早期美学著作的基本观点重新进行评价。我国美学界一般把朱先生的美学发展分为解放前和解放后两个阶段,而朱先生解放前的美学基本观点被说成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提出“从朱先生接着讲”的研究者同时肯定了朱先生解放前的美学基本观点的正确性,并且,朱先生解放前后的美学观点是一致的。“朱光潜美学思想集中体现了美学这门学科在20世纪中国发展的趋势。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在中国现代的美学界,朱光潜在理论上的贡献最大,最值得后人重视。”〔13〕
1701599338
1701599339 朱先生解放前的主要美学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悲剧心理学》和《诗论》。阅读这些著作,首先感受到的是朱先生清新的文风,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审美享受。《文艺心理学》的初稿是朱先生在留学时写成的,他往往要先看几十部书才敢下笔写一章,然而他却不露一点费力的痕迹。朱自清先生在这部书的序中写道:“何况这部《文艺心理学》写来自具一种‘美’,不是‘高头讲章’,不是教科书,不是咬文嚼字或繁征博引的推理与考据;它步步引你入胜,断不会叫你索然释手。”〔14〕“全书文字像行云流水,自在极了。他像谈话似的,一层层领着你走进高深和复杂里去。他这里给你来一个比喻,那里给你来一段故事,有时正经,有时诙谐;你不知不觉地跟着他走,不知不觉地‘到了家’。他的句子,译名,译文都痛痛快快的,不扭捏一下子,也不尽绕弯儿。这种‘能近取譬’、‘深入显出’的本领是孟实先生(“孟实”是朱先生的字——引者注)的特长。”〔15〕
1701599340
1701599341
1701599342
1701599343
1701599344 开明书店1947年8月版的《文艺心理学》封面
1701599345
1701599346 《谈美》是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的名义发表的。在这以前,朱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已经发表。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朱先生以亲切随和的态度、生动优美的文笔,剖析当时青年所面临的思想问题和人生际遇。这本书立即成为畅销书,在很短的时间内重印了三十多次。《谈美》是通俗叙述《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在写这封信时,朱先生和平时给他的弟弟妹妹写信一样,面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然而,《谈美》仍然有自己的特色,学美学的人不读《谈美》,那是一种遗憾。有的研究者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16〕
1701599347
1701599348 朱先生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美不在心,即不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也不在物,即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中,它存在于心物的关系上。朱先生把这种观点简约地表述为:美是物的形象,或者美是意象。这种观点朱先生在早期和晚期是一以贯之的。
1701599349
1701599350 一棵古松长在园里,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古松在我们头脑里留下一个表象,这个表象就是古松的模样,这对于大家基本上都是一样的。然而古松的形象与古松的表象不同,古松的形象是古松的美,每个人在古松上见出不同的美,也就是见出古松的不同形象。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这种形象并非天生自在一成不变,并非像一块石头在地上让人一伸手即拾起似的。观赏者的性格和情趣随人随时随地不同,所获得的形象也因而千变万化。古松的形象是观赏者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1701599351
1701599352 朱先生由此得出结论说:“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因为我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于物,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几分创造性。”〔17〕
1701599353
1701599354 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物的形象、即物的美呢?“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也就是说,要把实用的态度丢开,把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审美的态度去看待事物。朱先生以一棵古松为例,说明这三种态度的区别。
1701599355
1701599356 一个木材商人、一个植物学家和一个画家同时面对一棵古松,会有不同的态度。木材商人取实用态度,心里盘算着这棵树是宜于造房子或宜于打家具,思量它值多少钱,卖出后有多少利润。植物学家取科学态度,他看到的是一棵叶为伞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考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并从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考虑它如何活得这样老。画家则取审美态度,他聚精会神地欣赏和玩味古松苍翠的颜色、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以及昂然挺拔、不屈不挠的气概,并由此联想到志士仁人的高风亮节。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审美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相互关系。木材商人和植物学家的意识都不能停留在古松的本身上面,不过把古松当做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关系的种种事物上面去。只有在审美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当然,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不同的时刻对古松取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和审美的态度。但是,当我们取审美的态度时,必须放弃实际和科学的兴趣,哪怕是暂时地放弃。
1701599357
1701599358 朱先生又把物的形象称为意象。他在《谈美》“开场话”中说,“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文艺心理学》也曾指出:“作为美感对象时,无论是画中的古松或是山上的古松,都只是一种完整而单纯的意象。”“在观赏的一刹那中,观赏者的意识只被一个完整而单纯的意象占住,微尘对于他便是大千;他忘记时光的飞驰,刹那对于他便是终古。”〔18〕
1701599359
1701599360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客体的景和主体的情的融合。离开客体的景,或者离开主体的情,就不可能产生审美意象。如果心中只有一个意象,就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我和物就打成一气了,这是审美中凝神的特点。尽管朱先生对意象的解释不尽相同,然而就其实质而言,意象不是客观存在的景,也不是外物在主体头脑中产生的表象,而是情和景的结合,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由于意象产生于情景交融,面对同一个景,不同的主体就会产生不同的意象。“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比如陶潜在‘悠然见南山’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时,辛弃疾在想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时,姜夔在见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时,都见到山的美。在表面上意象(景)虽似都是山,而实际上却因所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是一种境界。我们可以说,每人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19〕
1701599361
1701599362 同样是山,欣赏者由于性格、情趣和经验的不同,见出山的不同的意象,即山的不同的美。可见,美和意象是创造出来的。
1701599363
1701599364 朱先生早期美学思想中的这种观点他以后一直没有放弃。我们在第一讲中谈到,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大讨论中,朱先生区分了科学认识的对象和审美创造的对象,把前者称做物甲,后者称做物乙。物甲是客观存在的物,物乙则是物的形象,也就是美和意象。1956年朱先生在《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一文中指出:“物甲是自然物,物乙是自然物的客观条件加上人的主观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所以已经不纯是自然物,而是夹杂着人的主观成分的物,换句话说,已经是社会的物了。美感的对象不是自然物而是作为物的形象的社会的物。美学所研究的也只是这个社会的物如何产生,具有什么性质和价值,发生什么作用;至于自然物(社会现象在未成为艺术形象时,也可以看作自然物)则是科学的对象”〔20〕。
1701599365
1701599366 1957年朱先生在《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的长文中,以梅花为例说明自己的观点。人观赏梅花时,梅花的模样使人产生一种感觉印象,这种感觉印象还不是梅花的形象,只有经过主观意识的艺术加工,它才能成为梅花的形象,即梅花的美。“这‘物的形象’不同于物的‘感觉印象’和‘表象’。‘表象’是物的模样的直接反映,而物的形象(艺术意义的)则是根据‘表象’来加工的结果。”“物本身的模式是自然形态的东西。物的形象是‘美’这一属性的本体,是艺术形态的东西”〔21〕。
1701599367
1701599368 朱先生的这一观点和中国传统美学是相通的,和西方现代美学也是相通的。
1701599369
1701599370 (三)西方美学史研究
1701599371
1701599372 朱先生的美学研究一直致力于中西美学的融合。他的《诗论》就运用西方美学理论来研究中国古典诗歌,探索它的发展规律。在《文艺心理学》和《谈美》中也可以见出融合中西美学的努力。不过,朱先生也有专门的西方美学史研究的成果。这种成果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西方美学经典著作的翻译,二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出版的上、下卷《西方美学史》。
1701599373
1701599374 在《朱光潜全集》中,翻译部分约占一半,其中绝大部分是美学翻译。他翻译的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莱辛《拉奥孔》、爱克曼辑录的《歌德谈话录》、黑格尔《美学》、维柯《新科学》、克罗齐《美学原理》以及选译了四五十位美学家代表论著的《西方美学史资料附编》堪称美学翻译的典范。朱先生不仅有丰富的翻译实践,而且提出了完整而系统的翻译理论。
1701599375
1701599376 “述美谁堪称国手?译书公合是名师。”在20世纪的我国,庶几找不到比朱先生更合适的美学翻译家了。翻译家要做到三个精通:“一、精通所译原文那一国语言,二、精通原文所涉及的专科学问,三、精通本国语言。”〔22〕这三个条件在朱先生身上得到完美的统一。朱先生长期以英语为专业。他“每日必读诗”,对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有很深的造诣。对于现代文学他也不陌生,曾任京派文人筹办的《文学杂志》主编。至于专科学问——美学,朱先生更是独步一时。他不仅精通美学,而且精通与美学相关的学科。原先他的爱好第一是文学,其次是心理学,第三是哲学,而美学成为他所喜欢的几种学问的联络线索。
1701599377
1701599378 朱先生的译文所悬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忠实于原文,二是流畅易读。他善于用浅显的造语表达深微的意旨。在他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中,最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1701599379
[ 上一页 ]  [ :1.7015993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