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599846
〔9〕《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第91页。
1701599847
1701599848
〔10〕《朱光潜全集》第5卷,第325页。
1701599849
1701599850
〔11〕参见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第115页。
1701599851
1701599852
〔12〕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第273页。
1701599853
1701599854
〔13〕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第379页。
1701599855
1701599856
〔14〕《朱光潜全集》第1卷,第419—420页。
1701599857
1701599858
〔15〕纳兰成德: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原名,满州正白旗人。他的诗词诚挚清婉。
1701599859
1701599860
〔16〕《朱光潜全集》第1卷,第420页。
1701599861
1701599862
〔17〕《宗白华全集》第1卷,第544—545页。
1701599863
1701599864
〔18〕“亚力山大”现译为“亚历山大”,希腊时期的马其顿王,曾经征服了希腊、埃及和西亚地区。亚里士多德担任过他的老师。参见第七讲“美学散步”。
1701599865
1701599866
〔19〕《朱光潜全集》第1卷,第422页。
1701599867
1701599868
〔20〕《朱光潜全集》第1卷,第422页。
1701599869
1701599870
〔21〕《朱光潜全集》第1卷,第428页。
1701599871
1701599872
〔22〕《朱光潜全集》第10卷,第134页。
1701599873
1701599874
〔23〕罗念生:《希腊漫话》,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8页。
1701599875
1701599876
〔24〕李泽厚:《美学三书》,第272页。
1701599877
1701599878
〔25〕《朱光潜全集》第1卷,第429页。
1701599879
1701599880
〔26〕《朱光潜全集》第1卷,第430页。
1701599881
1701599882
〔27〕《朱光潜全集》第1卷,第429页。原文中的“雄伟”是sublime的译名,现改译为“崇高”。
1701599883
1701599884
1701599885
1701599886
1701599888
美学十五讲 第九讲 从西南联大的校歌谈起
1701599889
1701599890
西南联合大学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失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搬迁到长沙。不久,上海、南京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迁往云南。师生徒步穿过贵州,于1938年4月底抵达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于1946年5月解散,三校重返故地。在内忧外患、艰苦困顿的八年中,西南联大“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先后毕业学生两千多人,投笔从戎者八百多人,为世界学术、中国学术、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1701599891
1701599892
西南联大成立之初,冯友兰先生写了一首校歌。校歌是一首词,开头部分感叹南迁流离的苦辛,中间部分歌颂师生不屈的壮志,结尾部分寄托最后胜利的期望。在历史上,汉族政权如果不能立足中原,而偏安江表,就称南渡。我们在第二讲中讲到晋朝南渡是第一次。冯先生认为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偏安西南,和第二次南渡——宋朝南渡有相似的地方。所以,冯先生写校歌不仅用了岳飞做过词的《满江红》词牌,而且和岳飞的词做了一些对比。校歌第一阙开头几句说:“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三校从平津迁到长沙,可是很快又告别衡山湘水。岳飞的《满江红·写怀》的第二阙开头四句是:“靖康耻,犹末雪。臣子恨,何时灭?”冯先生在校歌中把这四句改为:“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为了报仇雪恨,振兴国家,需要大批人材,西南联大正担当此任。
1701599893
1701599894
冯先生一生很得意这首校歌歌词,晚年在写《三松堂自序》时收录了这首歌词。西南联大的师生在唱这首校歌时,也许会想到岳飞“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忧愤形象。1980年清华大学举行校庆纪念会时,也举行了西南联大校庆纪念会,由西南联大的师生参加。在会中合唱联大校歌,情绪热烈。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先生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21世纪初期,他在多次演讲中谈到冯友兰先生的这首校歌,并且在六十多年以后,他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唱这首校歌时悲愤而又坚决的心情。“悲愤而又坚决的心情”,正是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对人产生的一种效果。
1701599895
[
上一页 ]
[ :1.70159984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