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619642e+09
1701619642 请看一下“银行家悖论”:你是一位银行家,威利来向你借钱。威利有很好的信用,绝佳的抵押品,而且有光明的前途,所以你借钱给他。霍瑞斯也来向你借钱,他上次借钱因无力偿还,抵押品被银行没收,现在几乎没有任何抵押品,他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前途黯淡,所以你拒绝借钱给他。矛盾之处在于威利不太需要贷款,但是他很容易得到贷款;霍瑞斯很需要贷款却借不到钱。在经济人主控的世界里,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通常得不到援助,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敢冒险借钱给他;相反,那些有钱人会更有钱。
1701619643
1701619644 我们都祈祷这一天慢一点到来,因为人都会变老、会生病、会失去金钱、失去权力。简单地说,我们都会变成一个不好的投资对象。为什么我们不会像爱斯基摩老人一样被送到冰上去等死?为什么我们能一跛一跛地苟延残喘活在人间?这是因为很多无私的人在支持我们。爱是进化对银行家悖论的回答,感情使别人不能取代我们。爱显示人类的承诺可以超越功利的利益交换,爱嘲笑着人类自私的理论。没有一句话比下面这句更动人心弦:“从这一天开始,不论好坏、贫富、生病或健康,我都会爱你、珍惜你,直到死亡把我们分开。”
1701619645
1701619646 为了简单起见,在这一章中我将婚姻、稳定的关系、浪漫的爱统称为婚姻。从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婚姻非常有用。在对非常幸福的人的研究中发现,处在幸福程度前10%的人几乎(除了一个人以外)都处在浪漫的关系中。很多调查都显示,结婚的人比较幸福。在已婚的人中,有40%的人说他们“非常幸福”,而只有23%的未婚者这样说。在17个做过这类调查的国家和民族中情况都是如此。婚姻比工作满意、金钱或社群对幸福的影响都大。就如麦尔斯(David Myers)在他的《美国矛盾》(American Paradox)一书中所说:“事实上,没有什么因素比你的亲密、平等、互相忠诚的终身伴侣更能预测幸福了。”
1701619647
1701619648 抑郁症的情况正好相反,结婚的人最少得抑郁症,从来没有结过婚的人次之,以下依次是离过一次婚的、同居的、离过两次婚的。同样,情人分手或失恋也是最主要的情绪压力来源。当访谈者请人们描述“上一次发生在你身上的不幸事件”时,一半以上的美国人的答案是失恋。现在因为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抑郁症的发病率也高涨起来。专门研究家庭的美国社会学家艾尔德(Glen Elder)曾研究过住在旧金山的第三代移民的生活,他发现婚姻可以帮助人们抵抗不幸的打击。结了婚的人最能忍受贫穷、经济大萧条以及战争。也许读者还记得我在第4章中讨论过幸福的范围,结婚是唯一可以影响幸福的外在因素。
1701619649
1701619650 为什么婚姻这么有效?人为什么会结婚?为什么这么多不同的文化都有这个习俗?这些问题的答案看起来显而易见,但其实不然。研究爱的社会心理学家提供了可靠的答案。心理学家哈赞(Cindy Hazan)告诉我们,爱有三种:第一种爱能给我们舒适、接纳与帮助,可以提升我们的信心,指引我们的方向,我们也会爱对方,最典型的例子是孩子爱他们的父母。第二种爱是我们会爱那些依赖我们为生的人,如父母对子女的爱。第三种爱是浪漫的爱——把对方理想化,将双方的优势和美德放大,将双方的缺点缩小。结婚真是个奇妙的安排,它使我们在一把伞下收获这三种爱,这使得婚姻历久不衰。
1701619651
1701619652 许多社会学家希望我们相信婚姻是社会和习俗所造成的契约和结构。我认为伴娘、宗教仪式或蜜月可能是社会建构的,但婚姻底层的架构则深远的多。进化非常注重繁衍后代,所以它对婚姻也会很在意。人类要成功地繁衍后代不能像有些动物一样仅靠快速的交配,然后父母就各奔前程。人类婴儿刚出生时尚未发育成熟,所以他必须得到父母的呵护,并学习生存之道。有父母保护的孩子才有可能长大成人,所以我们祖先中那些倾向于做长期承诺的人才有可能把基因传下来。所以婚姻是进化形成的,不是文化发展出来的。
1701619653
1701619654 有固定性关系的妇女排卵比较正常,而且一直排卵到中年以后,她们的更年期来得比较晚。父母未离婚的孩子在所有的测验中的表现都比父母离婚的孩子好。例如父母都是亲生的学生留级的比例比跟继父母住的孩子少1/3~1/2。跟自己亲生父母住的孩子出现情绪障碍的比例也比其他生活形态的孩子少1/4~1/3。其中最令人惊讶的结果是,在父母婚姻稳定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对未来的伴侣会有比较积极的态度,对维持长期婚姻关系也比较有兴趣。
1701619655
1701619656 爱与被爱的能力
1701619657
1701619658 事实上,我花了很长时间才了解了爱与被爱的能力之间的不同。从1999年的冬季开始,“亲密关系”和“爱”被很多人列为24项优势中最重要的优势,但是一直到哈佛大学的瓦利恩特教授责备我们忽略了他所谓的“优势王后”(Queen of the Strengths),我们才真正了解到这两者的不同。
1701619659
1701619660 当瓦利恩特争辩被爱应该是这个能力的中心时,我想到了桥牌名人内尔(Bobby Nail)。十年前,在堪萨斯州的威奇托市,我很幸运地跟著名的内尔一起打了一周的桥牌。我很早就听说过他的大名,用“如雷贯耳”这个词一点都不过分。我听说他的牌艺是如何的精妙,还听说他很会讲故事。但我不知道他身体有残疾,身高不足1.4米,而且看起来比实际的还要矮。他的骨骼一直在萎缩,他的背几乎弯到腰部,当我把他从车上抱出来放在椅子上时,我发现他轻得像羽毛一样。
1701619661
1701619662 内尔讲了很多好笑的故事,也打了很多张好牌,但是我所记得的既不是他的故事也不是他的牌技,而是他使我觉得可以帮他的忙真的很棒。我模拟童子军日行一善已经50年了,我帮盲人过马路、替坐轮椅的人开门、捐零钱给街上的流浪者,我已对感谢麻木了,更糟的是,有时候残障者不需要你的帮助,这让你觉得自己多此一举…… 但是内尔完全不同,通过某种神奇的魔力,他让你知道他非常感谢你,虽然他没有开口,但无声的感谢更让你感动。他让我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我也可以感到他并没有觉得被我帮助以后自己就变渺小了。
1701619663
1701619664 瓦利恩特正说话时,我回想起几个月前的这些事,我终于鼓起勇气打电话给内尔。当时我正在写这本书,我想问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想请他写下他的方法,以便我们可以用在生活上。结果他们告诉我内尔已经去世了,所以他这个魔力永远失传了!内尔有被爱的能力,这个能力使他的生活很成功,年老并没有带给他痛苦,他一生都很幸福。
1701619665
1701619666 爱的风格以及童年时期的爱
1701619667
1701619668 在我继续这个故事之前,我请你先做一个信度很高的爱与被爱的测验。可以上网的读者请到www.authentichappiness.com花10分钟做一下弗雷利(Chris Fraley)及谢弗(Phil Shaver)所编制的“亲密关系问卷”(Close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如果你有爱侣的话,请他一起做会很有帮助。这个网站会立即给你反馈,让你知道自己的爱的风格。如果不能上网,你对下面三段文字的反应能体现出同样的风格。请仔细想一下,下面哪一段最能反映你过去最重要的浪漫关系?
1701619669
1701619670 1. 我发现我很容易跟别人亲近,我依赖他人或他人依赖我都不会使我感到不舒服。我不担心被人抛弃,或别人跟我太亲密。
1701619671
1701619672 2. 我跟别人太亲近时会觉得很不舒服、不自在。我发现我很难完全相信别人或让自己去依赖别人。当别人跟我很亲密时,我觉得紧张,我的情人常希望我能跟他更亲密一点,但我做不到。
1701619673
1701619674 3. 我发现别人不太情愿跟我亲密,至少比我希望的疏远。我常担心我的情人不是真的爱我,不想跟我在一起。我很想跟别人完全结合在一起,但是这个想法常常把他们吓跑。
1701619675
1701619676 现在有很好的证据显示不同的爱与被爱的风格源自童年的经验。如果你比较符合第一段,你的爱的风格是安全型的(secure);如果符合第二段,则是回避型的(avoidant);如果符合第三段,则是焦虑型的(anxious)。
1701619677
1701619678 这三种风格的发现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关心欧洲孤儿,因为他们的父母死了,孩子由国家收养,英国的心理分析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对这些孤儿做了很细致的观察。当时社会工作者的态度反映着当时的政治状况,他们认为小孩子不一定要由某一个固定的人照顾,只要有吃有喝就能长大,他们不关心孩子心理层面的发展。仗着这个教条,社会工作者硬是从很贫穷或没有丈夫的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婴儿。鲍尔比仔细观察这些孩子的成长过程后发现,他们长大后大多不成材,许多成了小偷。鲍尔比发现大部分小偷的童年都很不幸,长期与母亲分离,他说这些孩子“没有感情,无法爱别人,只能维持表面的人际关系,容易愤怒和反社会”。
1701619679
1701619680 鲍尔比提出的“亲子关系无法被取代”的观念招来学术界以及社会福利部门的强烈抵制和嘲笑。学术界因受到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因此认为孩子的问题来自于不能解决的内在冲突,并不是因为外在真实世界的欠缺,而持保护儿童福利的人则认为身体的需求被照顾好就可以了。基于这些不同观点,鲍尔比开始了第一个亲子分离的科学观察。
1701619681
1701619682 在那时,如果孩子住院,父母一周只能探视一次,每次一个小时。鲍比将探视的实况拍摄下来,发现孩子与父母分开时有三个阶段:抗议(哭、尖叫、敲打门、摇婴儿床),这可以持续几个小时或一天;然后是绝望(呜咽、被动地躺着、一动不动);最后的阶段是分离(与父母保持距离,但是可以与其他大人或孩子进行互动,接受新的照顾者)。最令人惊讶的是,当孩子进入分离的阶段后,即使他的妈妈回来了,孩子也没有见到妈妈的喜悦。
1701619683
1701619684 接下来是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的实验,她是霍普金斯大学的婴儿研究专家,她将鲍尔比的观察带进实验室。首先,她请母亲把婴儿带进一间满是玩具的游戏室,当孩子去玩新玩具时,母亲安静地坐在后面。然后一位陌生人进来,母亲离开,陌生人哄着孩子继续玩,然后母亲再进来。这样进行了好几次,结果安斯沃斯观察到了我前面叙述的三种风格。有安全感的孩子以他的母亲为安全基地去探索房间,当母亲离开时,他就停下来不玩了,但是对陌生人很友善,可以被哄着继续玩。当母亲再进来时,他会抓着母亲不放,当他觉得舒适有安全感后,又会继续去玩。
1701619685
1701619686 回避型婴儿是母亲在时他会去玩,但是他与安全型的婴儿差别在于他很少笑,他也不会把新奇的玩具拿给妈妈看。当母亲离开时,他并没有强烈的反应,他对待陌生人就像对妈妈一样;当母亲回来时,婴儿像没看见一样。当母亲把他抱起来时,他也不会抓着妈妈不放。
1701619687
1701619688 焦虑型的婴儿似乎不能把母亲作为探索的安全基地,他们紧抓着母亲不肯下来玩。当母亲离开时会大哭,陌生人无法使他们安静下来;当母亲再度进来时,他们冲过去抱住母亲,但是会很愤怒地把头转开。
1701619689
1701619690 鲍尔比和安斯沃斯这两位婴儿研究的先驱把这个现象称为依恋(attachment),当时的心理学界正笼罩在冷漠无情的行为主义阴影之下。后来哈赞和谢弗发现,鲍尔比和安斯沃斯所观察到的不只是依恋,还有爱。而且不只是婴儿,人的一生都有这些特点。他们认为孩提时期跟母亲的关系,影响着他以后一生的亲密关系。你与母亲的关系模式会表现在童年期与兄弟姐妹和好朋友的关系上,青少年时会表现在与初恋对象的关系上,甚至在婚姻关系上。你的模式并不是僵化不变的,它会受到积极和消极经验的影响,在许多不同的维度上,它决定了三种不同的爱的途径。
1701619691
[ 上一页 ]  [ :1.70161964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