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640135e+09
1701640135
1701640136 在代沟的“活动期”,各种社会和时代测试的指标表明,两代人共同关注的事物是多的,而不是少的。冲突、摩擦、争论,皆因“共同关注”。这是“代”与“代”之间,最后的紧密又紧张的关系,或曰“藕断丝连”的一种关系。
1701640137
1701640138 到了代沟的第三阶段,情形反过来了。共同关注的事物越来越少了,各自关注的事物越来越多了。此时的社会和时代,其实业已悄悄地完成了通常每被社会学家们所忽略的,可以称之为“第三种势力”的再分配,亦即除了政治和大经济(关乎国计民生的经济)之外,传统社会学词典中叫做意识形态的那一种势力的再分配。上一代人说它是意识形态,是世界观、人生观,下一代人并不那么看。在下一代人那儿,它只不过是与不同的人们的不同活法有关的一些自由选择而已。是的,下一代人正是首先在这一层面上,渐渐地,悄悄地,也是成功地突破了上一代人的种种束缚和限制。于是上一代人猛地发觉,在自己不经意间,下一代人早已疏远了自己,并且在对社会和时代的适应能力、自主性两方面,令他们惊讶地成长壮大了。从前上一代人每想,下一代人离开了自己可怎么办呢?故有时他们也是完全出于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一厢情愿地掌控着下一代人的活法。而此时,实际上被“抛弃”的,似乎更是上一代人,于是上一代人别提有多么失落。他们连想和下一代争论,不,哪怕仅仅是讨论的机会也几乎没有了。下一代人早已不愿再和上一代人讨论什么了,更不屑于争论什么。他们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如鱼得水,自得其乐,充分享受由自己的成长壮大而占领了的“根据地”。他们的人生状态看去也许远不如某些上一代人那么风光,那么意得志满。但他们确乎比上一代人活得率性、活得自我,而那往往是下一代人热爱生活的第一种理由。这一点,在上一代人那儿,一向是嗤之以鼻的。
1701640139
1701640140 因了他们对人的活法的理解已与上一代人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于是社会和时代中,产生出了新的种种的可用五花八门来形容的消费观、社交观、情爱观、婚姻观、择业观、审美观、娱乐观、伦理观等,不一而足。一言以蔽之,社会的许多方面都随之而改、而变。
1701640141
1701640142 代沟在这一个阶段“成熟”了,像一季果子成熟了。它定形了。我们都知道,成熟的果子不会再长大,却也不会再变小。而“成熟”了的代沟,不再冲突,也不再摩擦。因为,上一代人关注的,以为重要的事物,在下一代人那儿仿佛并不存在;而下一代人关注的,以为重要的事,上一代人已知之不多。那都是些新的事物呀!这时,几乎只有这时,代沟现象出现了反过来的情况——上一代人变得虚心,不耻下问了。有时,进而会变得以媚取悦了。上一代人的头脑之中于是发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迷惘与困惑,已搞不大清楚与下一代人之间的隔阂,是否便意味着是自己不可救药的落伍。他们开始放弃种种原本一向坚持的上一代人的原则,开始以讨好的“低姿态”向下一代人靠拢,并不被怎么友善地待见也不在乎了。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几乎只剩下了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钱。即使对于钱,分歧也多多。在家庭里,在单位里,在社会的各方各面,“代”与“代”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已无“沟”,因为“井水河水互不犯”,就水平一片了。也可以说那“沟”已深得不能再深,连玩笑都被看不见的“沟”隔开着了,仿佛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此时隔代冲突、摩擦、争论的现象已是鲜见之事,成心挑起也很难了。因为关系直接的两代人之间都不复那样了,隔代人还冲突个什么劲儿呢?
1701640143
1701640144 在代沟的“成熟”阶段,隔代人往往亲密有加起来。
1701640145
1701640146 我们回顾历史便会发现所谓“代沟”的另一条规律,或曰另一种真相——原来不管下一代人在上一代人心目中究竟是怎样的,社会和时代的天平最终总是要倾斜向下一代这边的。因为下一代,毕竟是一天比一天成长壮大着的一代。而他们给社会和时代注入的新内容、活力,肯定比上一代多。
1701640147
1701640148 代沟是人类社会一门永远的课程。在这一门课程中没有过一位先生,全人类一代一代皆是它的学生,谁想逃学、想旷课都办不到。也没有过任何标准答案,因为人类的社会和时代沧海桑田,今昔更替,是非对错永远被不断地反思和再认识、再检验。对于代沟这一张考卷,只有上一代和下一代人不同之解答方式的区别。对前者们,较好的解答方式其实只不过是顺其自然,以平常心接受并尊重它的真相。同时并不“媚下”,“媚下”也不配有上一代的自尊。
1701640149
1701640150 从哲学的角度讲,“同一事物”原本是不存在的。上一代人必须明白的起码一点是——自己们比下一代更应该做“代沟”这一门课程的好学生,而非下一代的先生……
1701640151
1701640152
1701640153
1701640154
1701640155 中国生存启示录 [:1701638364]
1701640156 中国生存启示录 关于母爱
1701640157
1701640158 关于母爱,已经有了很多赞美——如诗,如画,如雕塑,如戏剧、小说。甚至,还需加上新闻媒体的报道,而它告诉我们的,乃真人真事,进言之,乃人类最真实的那类母爱。
1701640159
1701640160 母爱是母亲的本能,这一点已经是人类公认的了。这本能之无私,往往是惊心动魄的。几年前我曾读到过一篇国外的报道——在地震中,一位母亲和她三岁的女儿同被压在房舍的废墟之下,历时七天七夜。怀抱着女儿,母亲心想:我死不足惜,但是女儿当活下去!由这一意念的支配,母亲咬破了自己的手腕,吮自己的血,时时哺于女儿口中。七天七夜后,营救者们挖掘出这母女时,女儿仍面有血色,而母亲肤白如纸,奄奄待毙。但她微笑了,她说:“我的女儿有救了。”这是她人生的最后一句话。说完这句话,她就死了。几年前的几年前,我曾读到过一篇小说,篇名似乎是《面包》。短篇,仅两千余字,内容是——战争加荒年,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寂野,老树,昏鸦——瘫坐树下的中年母亲怀抱着幼小的儿子,饥饿已经使母子都没有了动一动的力气。走来了一名兵。兵的饥饿感也很强烈。但不是对面包,而是对女人。兵的背包中还有一个面包,于是他提议用半个面包和那母亲做一次性的“交易”。她其实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反应,因为她已经快饿毙了。兵从她的眼神儿中觉得她似乎同意了。结果是兵的“饥饿感”一时解决了,而那母亲获得到了半个面包。面包一到手,她就狼吞虎咽起来。她早已饿得失去了理性呀!突然,她瞥见了被置于一旁的幼小的儿子——儿子正目瞪瞪地望着母亲。刹那间她的理性恢复了,但最后一小块儿面包也同时被她吃掉了。她当时同意“交易”时,其实是为儿子——她疯了……
1701640161
1701640162 这是一篇谴战小说,短而冲击人心,其冲击力恰在于它悖逆母性、悖逆母爱的反人性逻辑的结局设定。母性和母爱被煎在羞耻的钣上,一位母亲几乎也就只有疯。那是我读过的最难忘的短篇小说之一。“子欲养而亲不待”——此类“长恨歌”,往往会使儿女们痛不欲生,但一般也就是“不欲生”。但父母,尤其是母亲,若认为自己在生死线上或能救儿女之命而居然丧失了机会,那她的心灵所受到的自责的拷打,是十倍百倍地超过于儿女因“亲不待”而感到的悲伤的。
1701640163
1701640164 我们何必举太多的例子证明母性和母爱的这一种特征呢?这根本是无需证明的,它是连在动物界也体现得昭然若揭的。许多种母兽、母禽,在眼见其幼子、幼雏陷于生死险境之际,每每不惜以身为饵,以死相救。不管面对的是凶残的狮、虎、豹,还是猎人的枪……
1701640165
1701640166 我们接下来主要谈的,却是母性和母爱的另一特征——那就是,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只有母亲,而且只有人类的母亲,她的爱心往往向她最不幸,最无生存竞争能力,包括先天或后天残疾了的儿女倾斜。
1701640167
1701640168 大抵如此,男人总希望娶漂亮的女人为妻,女人总希望嫁或有社会地位或有钱财或有权力或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男人。无论男人或女人,大多数都愿交“有用”的朋友。所以古人有言:“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所以文人有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所以“公门暇日少,穷巷故人稀”。所以“人生当贵显,每淡布衣交。谁肯居台阁,犹能念草茅”遂成人间感慨。
1701640169
1701640170 但母亲,却最怜爱她那个最“没用”的儿女。儿女或呆傻,或疯癫,或残疾,或瘫痪,或奇丑无比,人间许许多多的母亲,都是不嫌弃的。倘那是她唯一的儿女,那么她总在想的事几乎注定了是——“我死后我这可怜的儿子(或女儿)怎么办?谁还能如我一样地照料他,关爱他?”倘那非是她唯一的儿女,她另外还有几个有出息的儿女,不管他们表示将多么的孝敬她,不管他们将为她安排下多么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她的心、她的爱,仍会牢牢地拴在她那个最“没用”的儿女身上。她会为了那一个儿女,回绝另外的儿女的孝敬,向期待着她去过的幸福生活背转了身,甘愿继续守护和照料她那个最“没用”可能同时还是最丑陋的儿女,直至奉献了她的一生,而无怨无悔。
1701640171
1701640172 真的,人类母亲们身上所体现出的这一种母爱的特征,的的确确是唯有人类的母亲们的人性中才具有的。
1701640173
1701640174 动物界没有。
1701640175
1701640176 动物界往往相反——它们的母亲几乎一向“明智”地抛弃生存能力太差的后代。
1701640177
1701640178 大多数父亲们往往也做不到像母亲们那样。他们的耐心往往没有母亲们持久,他们的爱心往往也没有母亲们那么加倍、那么细致入微。
1701640179
1701640180 我不敢说我们人类的母亲们身上所体现的这一种母爱特征是多么的伟大。
1701640181
1701640182 因为早已有人开始不停止地攻击我是什么可笑的“道德论者”了。我清楚地知道他们中有人对我的不停止地攻击是由于不停止地拿了一小笔又一小笔的雇佣金。尽管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拿起笔做刀枪”的受雇行径不道德,尽管我非但不惧怕他们反而极端地蔑视他们,但我却不愿又留下空子给他们钻……
1701640183
1701640184 我想说——我感动。
[ 上一页 ]  [ :1.70164013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