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644825
1701644826
伟大的法国数学家和哲学家巴斯·帕斯卡尔曾说,“人的内心拥有一些无法通过理性明白的理性。”他的意思是人性中包括领会那些单靠理性无法理解的真理的能力。我们的人性既包括我们的情感、智力、直觉,也包括我们的想像力和计算能力。
1701644827
1701644828
当我说我们不能将生命建立在情感之上的时候,我并不是说情感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毫无重要性可言。如果我们把愉悦的情感当作生命的全部,它们当然会产生误导的作用。但如果我们仔细思考我们的直觉反应,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所知的大大超出理性思维的范畴。
1701644829
1701644830
我们对包括美景在内的万物的起源充满了好奇心,这更有力地说明的确存在一位比万物都更加伟大的上帝,除此之外,我们无法找到其他合理的解释。
1701644831
1701644832
11世纪的坎特伯雷的安瑟伦主教在一次祈祷中这样表达,“主啊,不仅我们不能想像比您更伟大的事物,而且您也比所有人所能想像的事物更加伟大……如果事实不是那样的话,那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想像比您更加伟大的事,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1701644833
1701644834
乍听之下那像是在做一个循环推理,仅仅说明了的确存在那样的观点而已。美国殖民地时期伟大的神学家约拿单·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却看到了另外一面,他说,“虚无只是沉睡的石头所梦想的东西。”因为我们无法认为自己是“不存在的事物”,就意味着我们不仅对自己的存在确定无疑,而且对那位比所有能够被想像的事物都伟大的上帝之存在也就同样确定无疑。这就是著名的“本体论证明”。你越多地思考它,就越能意识到其中的智慧。
1701644835
1701644836
我是在自己的生命处于完全不敬虔的状态(当时我最多只能算是一名挂名基督徒)时明白这一点的。当时我正在新罕布什尔的一个湖上,用一艘14英尺长的小帆船教两个儿子学习航海。当我们尝试穿越湖面的时候,10岁的克里斯用手抓着帆布,因着自己真的能驾驶帆船而兴奋异常,两只眼睛中闪烁着激动的亮光。我当时正在船尾掌着舵,看着儿子在那里感受着自己手中的风的力量,尽情地表达着因崭新的发现而有的喜乐。不经意间,我听到自己在说,“感谢您,上帝,谢谢您赐给了我这个儿子,谢谢您赐予我们这个奇妙无比的时刻。”接着我还告诉上帝,就算明天我就会死去,我也觉得不会有任何遗憾。
1701644837
1701644838
当我意识到的时候,我为自己刚刚说出口的话感到震惊不已。无论上帝是谁——如果他真的存在而且甚至可以被了解——我从来都没想过会想要对他说话。在理性上,我并不认为上帝的确存在。但我不得不承认的是,因着和儿子克里斯在一起的那次难忘经历,我内心充满了感恩之情,于是我觉得自己需要感谢某个对象——也许就是上帝。
1701644839
1701644840
从某种意义上说,那次经历似乎说明我不能把上帝想像成为不存在的虚无。但我没太在乎那次经历。我认为可能是我经历了太多的压力,因此才有那种奇怪的感觉。
1701644841
1701644842
那天感动我不由自主地对上帝说话的是一种因着喜乐的经历而来的无法压抑的感恩的情感。根据我的观察,和罪咎感一样,感恩的心同样是我们每个人天生都具备的普世性的人类特质。当你在清晨时醒来,打开窗户,感受那清新拂面的春风,观看自东方初升的太阳,你的心里难道不会满了感恩吗?每天,当我想到自己仍然健康的活着,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拥有生活的目标,我的心里都会充满感恩。你可以想像自己从未有过相似的感受吗?如果世界以外除了一个巨大的真空就别无所有,你为什么需要对身边的事情感恩?
1701644843
1701644844
我的一个朋友曾给我谈起他与一位同事分享自己的信仰的经过。那位在一家跨国公司任首席执行官的同事博学多才,对经济学和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我的那位朋友向他解释说自己相信上帝的存在,并试着询问对方对于生命的看法。他的同事主动地说自己对生命有一种很深的感恩的情感。当我的朋友问他曾向谁感恩的时候,他一下子愣在那里说不出话来。他承认说自己并不相信有那样的对象存在。“那你为什么要觉得感恩呢?”我的朋友追问道,“除非的确有一个你可以感谢的对象,否则你根本无法感恩。”
1701644845
1701644846
他的同事听到后说,“这就是人们会虚构上帝的原因。他们必须要有一个虚构出来的,他们可以向他表示感谢的对象。”
1701644847
1701644848
这很明显是一个荒谬的观点。大兵雷恩走到诺曼底的那块墓碑面前,不是要去向某个他自己虚构出来的对象表示感恩。米勒上尉的的确确拯救了他的生命。没有一个感谢对象的感恩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概念,也没有人会只为了有个感谢的对象而去虚构一位上帝。如果没有一位造物主存在,我们为什么要感恩?
1701644849
1701644850
正如普遍性的罪咎感告诉我们有道德律存在,同样,普遍性感恩的经历使我们认识到——也许这样的过程只能用心才能体会——我们生命的源头——上帝——是真实存在的。
1701644851
1701644852
无论是雷恩感受到的感恩,还是那天我在湖上感受到的感恩,以及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无数次感到的感恩,其中包括我的朋友的那位同事,其实都预设了有一个感谢对象的事实。正如普遍性的罪咎感告诉我们有道德律存在,同样,普遍性感恩的经历使我们认识到——也许这样的过程只能用心才能体会——我们生命的源头——上帝——是真实存在的。我和儿子在新罕布什尔的经历也许是这种刻在人心上的知识的最好说明。
1701644853
1701644854
如果我们知道美丽的真实性和深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感恩情结,为什么按照那样的认识去生活却那样困难?
1701644855
1701644856
原因是我们身边的每件事情都在不停地向我们鼓吹完全相反的观点。一个个的布告牌在告诉我们,“没有真理。”“上帝只是一个神话。”我们的文化已经接纳了那些弥天大谎。
1701644857
1701644858
让我在这里再次强调,这是现代生活中一项极为严重的紊乱。当我们审视后现代主义者的思想如何以一种自我矛盾,实际上毫无理性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种紊乱已经变得何等明显。后现代主义者的所作所为真可谓极其恶劣。
1701644859
1701644860
1701644861
1701644862
1701644864
人生观的故事 24 后现代主义者的康复
1701644865
1701644866
“鸟儿们这样,蜜蜂们也这样,甚至训练有素的跳蚤也会这样,”柯尔·波特的一首老歌中这样唱道,“让我们也这样,让我们一起坠入爱河。”哎!大熊猫们却很难坠入爱河,这也是它们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全世界的环保组织和动物园已经一起加入了一项声势浩大的拯救行动,要把这头最惹人喜爱的熊——同时又是性冷淡的熊——从灭绝的边缘挽救回来。
1701644867
1701644868
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省的卧龙大熊猫保护中心在这场行动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卧龙的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大熊猫自身的因素对它们的生存所造成的威胁几乎和日渐恶化的生存环境所造成的一样严重。它们的主食是竹子的枝干和叶子,那样的食物本身营养价值就很低,再加上大熊猫天生具备的又是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因而对营养的吸收就更加大打折扣了。另外,大熊猫的群体总是彼此相隔很远,而雄性大熊猫又是出了名的不知道如何与异性亲近。雌性大熊猫有一半的几率会产下双胞胎,然而它们总是会只选择喂养一只幼仔,而任由另一只由于缺乏照顾而死去。虽然歌里面唱着“住在寒冷的科德角的蛤蜊,虽然自己不愿意,还是会去爱,甚至懒得动的水母都会去爱”,但大熊猫们却不愿意。当它们好不容易“坠入爱河”的时候,它们也只愿意养大少量的几只幼仔。
1701644869
1701644870
在位于卧龙自然保护区内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已经想出了极其聪明的点子来促使大熊猫回到本应是自然的生理状态。当圣地亚哥动物园将名叫“华美”的四岁大的雌性大熊猫送回中国后,卧龙保护区的护理人员为她安排了一系列“相亲”的活动,希望“华美”能够交配产仔。然而,由于“华美”从一出生就在动物园里生活,科学家们担心她也许根本不知道如何交配。为了帮助“华美”,科学家们决定采用一种可以被称作“大熊猫色情片”的方法。他们为“华美”播放正在交配的大熊猫的录像片,里面还放着动画片《魔豆传奇》或《绿竹笋后面》的配音。
1701644871
1701644872
2004年6月,卧龙保护区的科学家们骄傲地宣布“华美”已经怀上了熊猫小宝宝。如果她怀的是双胞胎,科学家们会用从“华美”那里交换幼仔的方法来使两个熊猫宝宝都能存活。(编者注:“华美”于2005年9月1日生下双胞胎。)
1701644873
1701644874
有两个理由促使我在这里讲述这个有趣的故事,而这两个理由都表明了后现代思想的谬误。第一个理由是,自然主义者们——即那些相信“宇宙无序论”的人们——其实并不能够(或者说并不愿意)真正按照他们所相信的行事。如果他们真能那样的话,那正常的是我们应该任由大熊猫灭绝才对,因为那就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结果,不是吗?自然主义者总是会用所谓的生物多样性或其他类似观点来支持他们那种尴尬的“利他主义”,但其实大熊猫对于所有那些都毫无任何意义可言。
[
上一页 ]
[ :1.70164482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