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644852
无论是雷恩感受到的感恩,还是那天我在湖上感受到的感恩,以及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无数次感到的感恩,其中包括我的朋友的那位同事,其实都预设了有一个感谢对象的事实。正如普遍性的罪咎感告诉我们有道德律存在,同样,普遍性感恩的经历使我们认识到——也许这样的过程只能用心才能体会——我们生命的源头——上帝——是真实存在的。我和儿子在新罕布什尔的经历也许是这种刻在人心上的知识的最好说明。
1701644853
1701644854
如果我们知道美丽的真实性和深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感恩情结,为什么按照那样的认识去生活却那样困难?
1701644855
1701644856
原因是我们身边的每件事情都在不停地向我们鼓吹完全相反的观点。一个个的布告牌在告诉我们,“没有真理。”“上帝只是一个神话。”我们的文化已经接纳了那些弥天大谎。
1701644857
1701644858
让我在这里再次强调,这是现代生活中一项极为严重的紊乱。当我们审视后现代主义者的思想如何以一种自我矛盾,实际上毫无理性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种紊乱已经变得何等明显。后现代主义者的所作所为真可谓极其恶劣。
1701644859
1701644860
1701644861
1701644862
1701644864
人生观的故事 24 后现代主义者的康复
1701644865
1701644866
“鸟儿们这样,蜜蜂们也这样,甚至训练有素的跳蚤也会这样,”柯尔·波特的一首老歌中这样唱道,“让我们也这样,让我们一起坠入爱河。”哎!大熊猫们却很难坠入爱河,这也是它们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全世界的环保组织和动物园已经一起加入了一项声势浩大的拯救行动,要把这头最惹人喜爱的熊——同时又是性冷淡的熊——从灭绝的边缘挽救回来。
1701644867
1701644868
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省的卧龙大熊猫保护中心在这场行动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卧龙的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大熊猫自身的因素对它们的生存所造成的威胁几乎和日渐恶化的生存环境所造成的一样严重。它们的主食是竹子的枝干和叶子,那样的食物本身营养价值就很低,再加上大熊猫天生具备的又是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因而对营养的吸收就更加大打折扣了。另外,大熊猫的群体总是彼此相隔很远,而雄性大熊猫又是出了名的不知道如何与异性亲近。雌性大熊猫有一半的几率会产下双胞胎,然而它们总是会只选择喂养一只幼仔,而任由另一只由于缺乏照顾而死去。虽然歌里面唱着“住在寒冷的科德角的蛤蜊,虽然自己不愿意,还是会去爱,甚至懒得动的水母都会去爱”,但大熊猫们却不愿意。当它们好不容易“坠入爱河”的时候,它们也只愿意养大少量的几只幼仔。
1701644869
1701644870
在位于卧龙自然保护区内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已经想出了极其聪明的点子来促使大熊猫回到本应是自然的生理状态。当圣地亚哥动物园将名叫“华美”的四岁大的雌性大熊猫送回中国后,卧龙保护区的护理人员为她安排了一系列“相亲”的活动,希望“华美”能够交配产仔。然而,由于“华美”从一出生就在动物园里生活,科学家们担心她也许根本不知道如何交配。为了帮助“华美”,科学家们决定采用一种可以被称作“大熊猫色情片”的方法。他们为“华美”播放正在交配的大熊猫的录像片,里面还放着动画片《魔豆传奇》或《绿竹笋后面》的配音。
1701644871
1701644872
2004年6月,卧龙保护区的科学家们骄傲地宣布“华美”已经怀上了熊猫小宝宝。如果她怀的是双胞胎,科学家们会用从“华美”那里交换幼仔的方法来使两个熊猫宝宝都能存活。(编者注:“华美”于2005年9月1日生下双胞胎。)
1701644873
1701644874
有两个理由促使我在这里讲述这个有趣的故事,而这两个理由都表明了后现代思想的谬误。第一个理由是,自然主义者们——即那些相信“宇宙无序论”的人们——其实并不能够(或者说并不愿意)真正按照他们所相信的行事。如果他们真能那样的话,那正常的是我们应该任由大熊猫灭绝才对,因为那就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结果,不是吗?自然主义者总是会用所谓的生物多样性或其他类似观点来支持他们那种尴尬的“利他主义”,但其实大熊猫对于所有那些都毫无任何意义可言。
1701644875
1701644876
同时,这个故事还显明了彼得·辛格有关人类与动物无异的观点之错谬。我们所表现出来的爱和看顾的能力使人类和其他所有物种区别开来。事实上,正是因着具备那些特质,我们才会是与动物有别的人类。我们并不会用辛格那种冷酷的功利主义来指导我们的行动,恰恰相反,我们在行动中常常表现出对地球和其中生灵的极大爱心,就好像它们是托付给我们照顾的对象。如果那是真的,我们在考虑大熊猫的未来的时候需要参考的就应该是《圣经·创世记》中的记载,而不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在鼓吹人类和其他生物并无实质区别的同时,自然主义者们的行动却又表明其实两者之间有着极大区别。这还只是后现代主义自相矛盾的众多例子中的一个。
1701644877
1701644878
实际上,优吉·贝拉(Yogi Berra)也许应该算是后现代主义的发明人,整个后现代主义思想中都充斥着他的观点,例如“因为那间餐馆太挤,所以没有人愿意再去。”在这一章中我们会一起审视后现代主义的自相矛盾的特征,那样的特征将人们带入了极其荒谬的境地。稍后我们会看到,正是因着认识到这一点才使得一位曾经是著名后现代主义学者的人转而大力批判自己以前的观点。
1701644879
1701644880
然而,大多数人依然生活在后现代主义的谎言之中,从未意识到那样的谎言已经损毁了自己的理性。一位记者曾经询问活跃激进的加州女议员马克新·华特斯为什么要参加支持堕胎的游行。她只是面无表情地回答说,“因为我妈妈没有获得过堕胎的权利。”
1701644881
1701644882
我们为什么不能看透这种现象后面的本质?今天我们似乎已经失去了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今日文化中无孔不入的偏见或许是我们接受普遍性事实的最大障碍。“每个人都知道其实没有所谓的真理存在。”这样的论调已经成了一种邪恶的力量,它正迫使我们接受每件事情都只具备“相对意义”的观点。
1701644883
1701644884
这种形式的“相对主义”已经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我们都或多或少是正在“康复”中的后现代主义者。后现代主义使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完全脱离正轨。以如今的自我迷恋的潮流为例,如果将其发展到极致,你得到的结论就会很类似征兵活动的口号所表达的意思:“一个人的军队。”
1701644885
1701644886
当我第一次听说军队的征兵口号已经变成“一个人的军队”的时候,我猜想人们会用大量有关这个新口号的漫画、文章以及午夜笑话来取笑军队。然而其实征兵部门已做过非常深入的研究,他们以核心小组和评估委员会的形式对新口号的潜在效果进行过细致的分析。令人惊讶的是,征兵工作获得了极大成功。以前的口号“作最好的自己”是以自我满足为导向,而“一个人的军队”却使得一件集体性质的行动听上去像是一个自愿成为超级英雄的机会。
1701644887
1701644888
然而我在海军陆战队服役的经历却告诉我那并不是军队生活的事实。我喜欢和其他人一起冲进战场的经历,我喜欢体力的对抗、训练以及纪律。但我最喜欢的是军队里的团队精神,那种团队的凝聚力。无论刚被征召入伍的是些怎样的乌合之众,一旦他们被组织成为一支战斗力量,他们中的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一种以前从未有过的团结的力量。
1701644889
1701644890
内中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军队的工作不是去制作一些精致小巧的小机械,而是要投入战斗,那当然需要极强的团队精神。
1701644891
1701644892
作为一名排长,我知道自己的生命要依赖于对连长命令的绝对服从——并确保我手下的士兵也遵守同样的命令。军队纪律也是以确保命令被认真执行为目的。作为一名军官,我必须获得下属的尊重。归根结底,军队生活是在极端条件下始终稳固的军官与士兵之间的联结——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701644893
1701644894
战斗策略也同样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一个排的士兵向敌人所在位置前进的过程完全是团队协作的过程:13个人组成的一个班俯伏于原地不动,为向前推进的另一个班提供火力掩护。而每个班里面又有多个攻击组,每组4人,班长也以同样的方式进行部署:一个组前进,一个组担任火力掩护。一支部队在战场上行进的方式具有高度的协调一致性。
1701644895
1701644896
当与敌人交火的时候,和你共用一个散兵坑的士兵会负责180度范围的攻击责任,而你则负责另外的180度范围。实际上,你是和你的战友背靠背地作战。在参加越战以前,非裔美国人艾伦·钱伯斯曾是一名恨恶白人的士兵。但在越南的经历使他放弃了自己的种族主义偏见,因为和他共用散兵坑的是一名白人士兵,他们必须紧密相连成为一个人,否则,艾伦也许早就命丧战场了。
1701644897
1701644898
“一个人的军队”?那简直就是一个玩笑。它只能说明今天我们已多么严重地陷入了超级个人主义的泥潭,而我们的社会至今仍未意识到这一点。
1701644899
1701644900
抱着“一个人的军队”的念头进入军队,然后却发现自己其实是一个必须以某种模式运作的团体的一分子,这还不过是又一则虚假广告的经历。但如果你把自己的生命建立在自我矛盾的观点上,而那样的观点又会导致在重大问题上做出错误决策,结果就不只是那么简单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仅需要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基本道理,还要看透它们背后的本质。
1701644901
[
上一页 ]
[ :1.7016448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