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645025
1701645026
上午9点整,人们涌进了办公室,在办公桌前各就各位,手握发号施令的笔。华莱士停止了诗人的思考,开始协助其他人管理一间保险公司。然而保险业务却是以人类整体性的行为有着很强的可预见性为基础——即的确存在一种普遍性的事实,那样的事实并非由我们编造,而是由我们所有人共享——这就和诗人跨进办公室前那一刹那的思想南辕北辙。于是从开始上班那一刻起直到离开办公室,华莱士遵循的却是和自己在诗歌中歌颂的完全相反的世界观。一种流行的思潮竟然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一种谎言竟然可以盲目到这样的地步。
1701645027
1701645028
华莱士的故事还为我们呈现了另外一种形式的“分隔化”生活。他是一名优秀的专业人士,一位受人景仰的著名诗人。难道那样的人还会有什么不满足的吗?然而,到了晚上,他和妻子在死一般的沉寂中吃完饭后就回到各自的房间。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生命中爱的力量渐渐枯竭,自己却无能为力。女儿刚一出生,父女之间的关系就陷入了会被扼杀的危机。
1701645029
1701645030
当华莱士渐至暮年,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并不是由“自我发明”所决定,而是源于自己的血统、自己的家庭以及曾经成长生活的社区。相较文学评论家们的喝彩,更加重要的其实是存在于人与人关系中的那一份爱意(这也是我们在这本书中反复强调的主题),这也成了他生命中最具价值的一部分……
1701645031
1701645032
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寻见了那份“终极关系”。
1701645033
1701645034
华莱士的诗作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历时多年的奔向基督徒,存在观的历程。也许死亡的临近的确是他决定接受洗礼的重要原因,但他的病床告白也确实是他的人生经历的完美总结。诚实明辨的内心最终使这位伟大的诗人抛弃了自己曾经颂赞的幻境,选择归回真理。他悔改离弃自己悖逆的本性,为自己的至爱亲人、侄儿侄女们奉献自己的生命,并最终将自己全然奉献给了上帝。在人生旅程的终点,他寻见了美满的人生。
1701645035
1701645036
1701645037
1701645038
1701645040
人生观的故事 25 盼望,自由,和幸福
1701645041
1701645042
华莱士·史蒂文斯发现后现代主义使人生变得毫无希望、难以维系,但在离开人世以前,他也发现了希望所在。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居住的人们都曾经有过同样的经验,在一次去印度的旅行途中,我亲眼见证了一次类似经历。
1701645043
1701645044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监狱团契总裁罗纳德·尼克尔和我一同去印度拜访一些监狱。我们在印度各地往来穿梭,最后抵达印度最南端的省份喀拉拉邦的首府特里凡得琅。
1701645045
1701645046
特里凡得琅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城市。当我们走过城市里拥挤危险的街道,我们能感受到两种相互排斥的力量。人们用辛辣的佐料(辣椒粉、豆蔻、辣椒、孜然以及肉桂)烹饪食物,潮湿的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强烈刺鼻的味道。
1701645047
1701645048
带我们去监狱的是那里的监狱总负责人,是一位地位很高的婆罗门印度教徒。那间能够容纳1000名囚犯的监狱是由英国人在一个世纪以前建成的一幢建筑,看上去像是老式的要塞,四周高墙让它看上去无懈可击,令人生畏。
1701645049
1701645050
几个印度卫兵在监狱门口接待了我们,他们身着卡其布短裤,衬衣上有红色肩章,腰侧别着短手杖,看上去威武英俊。我们被带到了监狱的正中央,那里看上去就像是一个轮轴,一间间的囚室像轮辐一样朝周围延伸出去。
1701645051
1701645052
当我们朝讲台走过去的时候,囚室里的犯人们一脸茫然地望着我们。人们像对待高官一般地接待我,和我拥抱,把花环戴在我的颈项上。我不知道那些犯人们看到这样的场景会怎样想。他们中间有多少人曾听说过理查德·尼克松这个名字?又有多少人知道我是谁?我突然发现自己紧张得开始出汗,不知道应该怎么和那些犯人们进行沟通。
1701645053
1701645054
活动开始的时候,首先是一长串单调乏味的开场白,充斥着考验听众耐性的冗长的介绍和致谢。最后,监狱的负责人把我介绍给了听众。
1701645055
1701645056
我上前站在讲台上,监狱团契的一位同事站到我身边,准备好把我的话翻译成印度语。通过翻译进行演讲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你必须说几句就停下来,以便翻译能跟得上。当我开始演讲的时候,我能够感到自己的思路并不连贯,而听众们的眼中也透出怀疑的神色。
1701645057
1701645058
然而,当我提到自己的故事,并开始谈论和他们一样有着的棕色皮肤,并一样曾被投进监狱的耶稣的时候,犯人们开始纷纷向前靠拢,努力着想要听清楚每一个字。他们的眼睛睁得大大的,透露出惊讶的神情。我告诉他们基督已走上十字架为他们的罪而死,因此他们能够获得赦免并拥有一个新的生命。基督给予他们的是真正的希望,甚至对那些犯下最严重罪行的人也不例外。
1701645059
1701645060
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有人像那里的听众一样对我的话语产生那样强烈的反应。
1701645061
1701645062
在那样的监狱中,“希望”是个罕见的字眼。在印度,犯人是被社会所遗弃的人,他们的社会地位甚至连那些“贱民”都不如。那位婆罗门教的监狱负责人对我传讲的信息并不在意,因为在他眼里,那些犯人们没有任何在社会上重新立足的机会,没有人会关心他们曾听到过什么,经历过什么。大多数犯人出狱后都会流落街头,他们的家人也不愿和他们有任何来往。
1701645063
1701645064
在犯人们心里,那绝望还会从今生延续到来世。印度教相信人们在今生的所作所为会在来世受到报应。由于自己犯过的那些罪,犯人们相信他们已经陷入了一个永无休止的“受苦的轮回”,来世的命运仍旧是罪犯或者贱民。
1701645065
1701645066
他们是一些真正意义上的没有任何生活目标的人。而我却在对他们说,上帝创造了他们,并差遣他的儿子死在十字架上,并从死里复活,胜过了罪恶和死亡。耶稣爱他们到一个地步,甚至自己担当了他们的罪行,好叫他们拥有希望和新的生命。这些实在是令他们难以想像的信息。
1701645067
1701645068
演讲结束后,我带领他们一起祷告。他们都纷纷低下了头。我没有要求那些愿意接受基督信仰的人走上前来或是站起身来,因为我并不知道他们是否被允许那样做。然而从他们的表情和现场鸦雀无声的气氛可以看出,他们的回应的确是非常真诚和强烈。
1701645069
1701645070
祷告结束之后,狱警走上前来要陪同我回到座位上去,但我突然觉得自己并不想那样做。我并没有事先准备演讲后应该做些什么。我只是觉得我应该和那些人有直接的接触。于是我跳下了讲台,显然我的这一举动令台下的犯人们大吃一惊,当然那些狱警们更是如此。我径直走到离我最近的那个人面前,握住了他的手。我知道很少有人会那样做。我只是觉得如果我能够和一些人握握手,会让他们知道我来是为了帮助他们。
1701645071
1701645072
顷刻间,约有一千人立刻起身向我涌了过来。在我演讲过程中,他们一直纹丝不动,没人鼓掌,也没人挪动一步。然而当我拽住了第一个人的手以后,所有的人都朝我围拢过来。我回头朝讲台看了一眼,看到罗纳德·尼克尔正想走到我身边来。狱警们一脸恐惧,而那位监狱负责人已经变得脸色苍白。
1701645073
1701645074
然而,我没有受到一点点伤害。整个过程秩序异常严谨:我被人群紧紧包围,但没人走到距离我两英尺以内的范围。我不停地和面前的犯人握手,两侧以及身后的人们则伸出手触到我的肩膀、背部以及手臂。人们不停地依次移到最靠近我的位置,但每个人都非常礼貌,没有出现任何推搡的现象。一个人用手接触到我以后,就退后离开,把位置让给另外的人。他们需要的,只是某个人愿意用身体触及到他们。
[
上一页 ]
[ :1.70164502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