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662071e+09
1701662071 我们总是不肯正视,对真相充耳不闻需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等我们意识到的时候,为时已晚。就像那位石匠一样,一开始会觉得松了一口气,庆幸自己终于不用再面对那些令人恐惧的真相了。只要我们不再谈论这些问题,我们的感情似乎就顺畅了,一切都变得和谐了;只要我们自暴自弃,认为自己永远也不会受到提拔后,对工作也就不那么在意了,快乐也就更多了;只要我们认定那些让我们失望的朋友不再值得我们烦恼之后,就不必再给她们打电话,也不必烦恼该对她们说些什么话了。
1701662072
1701662073 但是,很快我们就会发现那个不幸的真相——我们无法选择性地充耳不闻。我们一旦关闭了认清某个事物的能力,就会养成这样的习惯,将认清所有事物的能力一并关闭。当我们关闭了聆听的意愿后,无论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不安之声,还是同伴的抱怨声,或者是其他人带给我们的讯息,都一并关掉了,自己什么也听不见。
1701662074
1701662075 总是充耳不闻会怎么样呢?麻木,平淡,疏离,冷淡,死气沉沉。对所有事情都没有感觉了。
1701662076
1701662077 虽然石匠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它所讲述的道理却是真实的:如果你开始关闭内心和身边的一切,那么你其实就是在慢慢地、不知不觉地从这个世界撤离。其他人会发现你越来越疏远,越来越没有存在感,但你自己对此却浑然不知。甚至当有人指出你变得疏远起来时,你还会感到愤怒,并可能因此变得越加疏远。
1701662078
1701662079 一位14岁的姑娘是这样描述自己的行为的:
1701662080
1701662081 因为不喜欢,所以就关掉了内心。就像关上了一本书,关掉了一个节目,关掉了一首歌。
1701662082
1701662083 一位34岁的丈夫这样说道:
1701662084
1701662085 我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把妻子屏蔽了。我对自己说,我只想要一个清静的周末,然后我就回到我的小世界里。但很快,一个周末变成了一个月的周末,变成了许多年的周末,最后,我的感情被彻底切断了。现在,我感觉自己与她好像相隔千里,而我也不知道要怎样才能重新修复了。
1701662086
1701662087 一位48岁的离异女士这样说:
1701662088
1701662089 我的丈夫喜欢酗酒,这么多年来,我只知道将自己关闭,任这个躯壳自动行事,希望可以逃离这一切。我还有三个孩子要照顾,我还能怎么办呢?他喝醉的时候,像一个孩子似的需要人操心。
1701662090
1701662091 我照顾着家里的每一个人,虽然我心里明白,一切都在四分五裂,但还是希望能把它们全都拼凑起来。后来,我终于跟他离婚了,而我的孩子也上了高中。这时我的朋友对我说,是时候开始新的生活了。当时我就想,“我怎么可能再去关心别人?”因为我感觉自己的心已经快死了。
1701662092
1701662093 关闭电视机、播放机或手机并不会对你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你想要再次观看、聆听或聊天,只要再将它们打开就可以了。但,“关闭自己”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1701662094
1701662095 我们不知道将自己关闭将会怎样,直到我们想要再次打开的时候,才发现已经无法找到开关。
1701662096
1701662097 自我关闭
1701662098
1701662099 当我们对重要的事情也保持沉默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便走到了尽头。
1701662100
1701662101 ——马丁·路德·金
1701662102
1701662103 因为有勇气,所以很多时候我不怕面对恐惧;因为有爱,所以很多时候我允许他人待我不善;因为目光敏锐,所以很多时候为了避免冲突和损失,我对真相视而不见;因为斗志昂扬,所以我心胸宽广,但我也承认,我也曾关闭过自己——虽然没有关闭很久,却足以让我反思迷失自我时的每一刻,反思我在被自我牺牲和自我欺骗的大雾蒙蔽时的每一刻。
1701662104
1701662105 时至今日,当我身处安稳之地时,我才终于明白,曾经那些最痛苦的经历全都源于自己。虽然情人的谎言与不忠让我受伤,但对我伤害更大的,是自己拒绝承认内心真实的想法;虽然敌人的危害与阻挠打击着我,但对我打击更大的,是自己任凭这些黑暗力量将恐惧填满内心,任凭自己畏惧退缩;虽然别人不公平地将赞誉、金钱、想法和机遇从我身上夺走,让我损失惨重,但让我损失更惨重的,是主动忽视和放弃这些我需要和应得的一切。
1701662106
1701662107 这样的醒悟至关重要又来之不易,并将我治愈,将我释放,给我力量。
1701662108
1701662109 我们所有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都曾挣扎着想要找回被偷去的“自我”,然而事实却是,“自我”并没有被偷走,而是被埋葬、封锁起来了。
1701662110
1701662111 普利策奖得主、美国短篇小说家凯瑟琳·安·波特在作品《偷窃》(Theft)中写下了这些必要却痛苦的揭示真相的时刻。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女人的离奇故事,在她的一生中,一次次地关闭自己的需求,让自己屈服于一个又一个男人。在最后的时刻里,女人被偷走的包又回到了她手里。于是,她开始深刻地反省自己的人生。这时,她意识到,真正偷走了她的东西的人,其实并不是什么窃贼,而是她自己。是她自己忽视了自己内心的渴求。她坦言:
1701662112
1701662113 我不应当害怕任何窃贼,我应当害怕我自己,只有我自己才会将我的东西偷得一干二净。
1701662114
1701662115 每当我读到这段话,都会深受触动。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有力地道出了一个真谛,一个许多人迟迟未能领悟到的真谛:我们总是时时刻刻努力地保护着自己,提防他人,确保自己不被伤害、不受损失。却不想,自己才是最大的“窃贼”,是将自己偷窃得一干二净的人。
1701662116
1701662117 我们总是担心不法之徒会从我们身上偷走贵重物品,但这个名叫“自我关闭”的“窃贼”偷走的东西,比那些东西更加珍贵、更加必不可少。当我们对事物不予理睬并将自己关闭的时候,其实就是从自己身上偷走了那些最有价值的东西——梦想、情感、爱、活力。这个自生不灭的“窃贼”给我们造成的损失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1701662118
1701662119 冰冻的高墙
1701662120
[ 上一页 ]  [ :1.70166207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