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662770
1701662771
——卡比尔
1701662772
1701662773
清晨,你躺在床上,虽然此刻不必起床,但你还是突然清醒过来。你可以再睡一会儿,但你实在没有睡意,心中满是焦虑。一想到今天要做的事情你就无意再睡;一想到还有这么多任务等着你,你就觉得喘不过气来。“我该先做什么事呢?先打哪些重要的电话呢?我不太喜欢处理那个人的事,不知道他的事情能不能先放一放呢?如果我的一天不那么叫人苦恼,会怎样呢?”每天,你就这样在床上辗转反侧,想着这些事情,希望自己能奇迹般地回到梦乡。然而,你回不去,你满心焦虑,无法放松。无论是否愿意,此时此刻都得起床。
1701662774
1701662775
当我们的内心苏醒过来时,亦是如此。随着醒悟一同而来的,还有一种善意的焦躁不安,而我们很可能会忽略这一点。
1701662776
1701662777
当我们与真相隔绝时,当我们与智慧失去联系时,当我们将自己的内心关闭时,也就阻止了动力和普世能量进入我们的生活。当我们重新连接真相与真实之后,这些阻挡我们的事物就会被移除,而那股动力就将再度推动我们。
1701662778
1701662779
这个普世能量便是生命力,是西方文化中的“意识”,是中国文化里的“chi(气)”,是印度文化里的“Shakti(力)”。不同的文化用不同的名字来称呼这样的能量,但它们的含义却是一样的:它就是能为万物带来生机的力量,就像电线里让电灯点亮的电压一样。当我们接上这个力量之后,就能源源不断地获得更多的能量、智慧、创造力和爱。如果我们切断了自己与内在自我的联系,就是切断了这样的力量源。
1701662780
1701662781
当我们从沉睡的情绪中、从否认的时期里、从迷失自我的漫长时期中清醒过来时,就会有一股强大的能量涌遍我们的全身,而我们就像是获得了动力一样,突然重新启动了。这股生命力会让我们感觉焦躁不安,尤其是我们已经许久(甚至此生)都未曾感受到如此强烈的力量。我们如同那个躺在床上思虑过度、难以再度入眠的人一样,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于是,我们便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定是我哪里出了问题。”
1701662782
1701662783
讽刺的是:哪里都没有问题。我们只不过是在苏醒之后,到达了智慧、明辨和真实的新水平,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一点,就会将这股凝聚的自我误解为四分五裂的自我。
1701662784
1701662785
我自己就是历尽千辛万苦,才终于认识了这些普世能量。在此之前,并没有任何心理健康从业人员、拉比、牧师或心灵导师明确地为我解释过这个概念。我每一次出现巨大醒悟、释放了力量之后,几乎都会感到焦躁、忧虑,为自己感到担心。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这种焦躁的感觉就会消退,而我的成就、创造力和满足感则会到达新的水平。我花了许多年,才终于弄明白,这样的焦虑其实不过是我此前不曾有过的更高频率的生命力,是一股普世能量而已。
1701662786
1701662787
我当了导师之后,便为我的学生们解释了这种普世能量所引发的种种现象。我向人们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他们解释这种增强的电压是多么容易被误解、被错误地贴上类似心理紊乱的标签。人们听完我的解释,都会露出松了一口气的表情。有人会坦诚地说:“离婚之后,我一直受此困扰,我以为自己是患上了成人注意力缺失症。”还有人会说:“当我决定改变职业生涯之后,整个人就变得十分焦躁不安,我的医生甚至建议我服用镇定剂。”这些男女都经历了强烈的人格重生,被突如其来的一股力量推到了另一边,但他们却无法正确地认识这些现象。
1701662788
1701662789
因此,我们不得不再说起正名的力量。正如卡比尔在他意味深长的诗歌中所写的一样,我们已经沉睡了几百万年。如今,奇迹已然发生,我们已经睁开了双眼。“我没有发疯,我只是苏醒了!”当我们适应了新能量频率时,必须有这样的认识。
1701662790
1701662791
真正在改变
1701662792
1701662793
即便不知该去往何方,也仍有离别之时。
1701662794
1701662795
——田纳西·威廉斯
1701662796
1701662797
一位读者写信给我,向我讲述了她那段走到尽头的感情。她的丈夫易怒,且控制欲很强,虽然她苦苦请求,但他仍拒绝寻求帮助和解决问题。有一段时间,她很想离婚,并且将自己的计划告诉家人、朋友及律师,唯独没有告诉她的丈夫。她一直很害怕,不敢做出任何举动,但现在她渐渐意识到,因此受到伤害的是她自己:
1701662798
1701662799
我终于明白了,自己一直以来都是在水中游走。我不知道自己该游到什么地方,不知道哪里可以让我靠岸。我害怕自己一旦选择了某个方向,朝着那里游去,就会永远找不到岸。所以我想,也许我应该等一等,等着救生艇来救我。
1701662800
1701662801
于是,我就这样待在水中,渐渐变得痛苦、疲惫。我感觉自己的肌肉已经乏力,我努力想要自己浮在水面,如今已经精疲力尽。我知道,这样下去我没法到达任何地方,如今摆在我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游泳。我要不停地游,一直游到岸,但也许我坚持不了那么远。二、淹死。
1701662802
1701662803
这位女性艰难地讲出了一个道理,这是我们在寻找自知的路上都必须理解的:
1701662804
1701662805
当我们见过真相,有过突破,也理解了真谛后,就会迎来某个时刻,而我们,则应当就这个时刻行动起来。如果我们继续坐视不理,就会变得越来越难受,甚至像耗尽了全力让自己停在水中却不想办法游上岸一样。
1701662806
1701662807
过渡站是暂时的,它们只是一个通道,而不是终点。我们不可能永远都在分析过去,也不可能一直揣着真谛、一直参加研讨、一直接受治疗、一直与朋友分享秘密、一直在日记里写上十页、一直在电视节目里看着别人发生改变,我们必须将我们所掌握的东西融为一体,必须开始做出改变,挪动身体,向前进。我们必须采取行动。
1701662808
1701662809
我们在内心所做的改变必须表现为外在的行动。
1701662810
1701662811
我们已经苏醒,如今该下床了。
1701662812
1701662813
一旦我们的觉醒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很可能停留在觉醒的原地,不继续向前。要面对不愉快的真相就已经困难重重,而要对这些真相采取行动,就更加困难。
1701662814
1701662815
我们必须毫不掩饰地坦然面对自己,想想自己是已经改变了,还是只是嘴上说说?我们是改变了以往的模式,还是已经习惯了那些模式?我们是搬家了,还是只是重新布置了一下家具?
1701662816
1701662817
下面这两个例子,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看起来正在改变”和“真正在改变”:
1701662818
1701662819
内森是一名人生导师,极具感染力和演讲才能。他专门与南美的一些公司合作,为他们的高层管理人员做培训。内森的表现非常出色,他会深刻地描述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面对的问题,会教大家如何一步步地做出改变,会讲述感人的故事,讲一些人是如何依照他提供的方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
上一页 ]
[ :1.701662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