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679581
1701679582
第二个故事中的兄台,声称自己喜欢建筑,这其实只是种情绪表达——总不能报考建筑系,却说自己讨厌建筑吧?何况“喜欢”这个词,原本就是情绪化的——而学院是知道他言不由衷的,所以一再拒绝他。
1701679583
1701679584
如果在这过程中,理性起到稍微一点点的作用,当事人就应该知道,一切建筑都是为了人而存在,如果关注人,那么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甚至艺术诗歌舞蹈什么的,都需要涉猎。但这孩子还没有走出自我,还没有把视野放在人类文明这个高度上,所以他完全意识不到系主任问话的含义,轻而易举就被人家给套了进去。
1701679585
1701679586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心没有打开,固守于自我之中,对外界与他人的福祉无感,这种思维的闭锁,是无法认识到自身的局限的。
1701679587
1701679588
(04)
1701679589
1701679590
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与其无知的程度成正比。
1701679591
1701679592
如果一定要把话说明白,那就是,如果有谁在现实中感觉到不如意,一定是无知妨碍了你。
1701679593
1701679594
无知就如一只眼罩,死死地遮住我们的视线。我们心中存有多少无知与偏见,就会在现实中遭遇多少坎坷磨难。所以老子说:自知者明——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这个就叫聪明。
1701679595
1701679596
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告诉我们,人性的特点,就是对自己的无知视而不见。而且,越是愚蠢的人,越希望别人拿他的无知当英明神武,如果你不肯满足他这么个离奇要求,他就会冲冠一怒,流血五步,为了维护自己的无知,有些人不惜跟你拼老命。
1701679597
1701679598
——现实中最常见的是,有些人正确时,表现得通情达理,甚至会主动让步;但在错误时,却极为固执,恼羞成怒,大打出手,都是在错误的情形下,才有可能干得出来的事儿。
1701679599
1701679600
可这是为什么呢?
1701679601
1701679602
无他,人类的思维认知规律,决定了这一切。
1701679603
1701679604
(05)
1701679605
1701679606
按阳明先生的观点,人类的认知结构,有点像是地球的表层。
1701679607
1701679608
人类思维的本质,是理性的,睿智的,充满了真知灼见。
1701679609
1701679610
但糟糕的是,在人类的理性上空,飘浮着大朵大朵的情绪之云。
1701679611
1701679612
这些情绪,包括了恐惧、委屈、抱怨、忧伤、愤怒、怨恨等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1701679613
1701679614
当我们看人看事,分析问题时,多数情况下问题根本没有抵达理性层面,就被“情绪云”给挡住了。
1701679615
1701679616
所以呢,我们许多人,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化。
1701679617
1701679618
这些极端不稳定的情绪,构成了我们思维的整体,让我们无法按部就班地逻辑化解析问题。而我们的心,也如同理性上空的“情绪云”,始终是飘浮不定,忽喜忽怒,变幻无常。
1701679619
1701679620
最糟糕的是,由于这种情绪认知,极端不稳定,所以当事人急切地需要外部的肯定,越是在错误的情形下,越是渴望外部认同。一旦遭遇否定,就会陷入失控甚至展开攻击。
1701679621
1701679622
这些“情绪云”,使得我们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我们如同被蒙上眼罩的狂奔者,飞奔在人生的山路上,不时跌跌撞撞,摔得鼻青脸肿。这让我们的人生,成了一场背负着无知而前行的大冒险。
1701679623
1701679624
(06)
1701679625
1701679626
为“情绪云”所遮蔽,我们的无知,通常表现为四种情形:
1701679627
1701679628
第一是不懂己,第二是不识人,第三是不晓事,第四是不明理。
1701679629
1701679630
先说第一个不懂己,本文开头说的两件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第一件事中,那位朋友以完全情绪化的视角,看待理性阅读这件事。他实际是跟整个社会对抗,而社会都懒得理他。对抗的结果,是他因为没有读这本书,因而隔膜于人性,在事业中历尽坎坷波折——实际上,直到他历尽波折后,拿起《人性的弱点》这本书来读,所思所想,也不过是如何利用别人的弱点,从未认真地反思过自己。
[
上一页 ]
[ :1.70167958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