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777076e+09
1701777076
1701777077 我们在对一些疾病及其治疗方法进行类比推测时,也会用到一些重要的对因果关系进行判断的方法。中非地区的阿赞德人曾经相信,红疣猴被烤过的头盖骨可以有效地治疗癫痫。红疣猴那种抽搐的、狂躁的行为与癫痫病患者的痉挛状态相似。
1701777078
1701777079 直到近些年,西方的内科医生才开始对阿赞德人的这种对于癫痫的“合理”的治疗方法产生怀疑。18世纪的医生坚持一种理念,即形象学说。这种学说认为,治愈疾病的良方是一种与此疾病在一定层面上有相似性的自然物质。比如,呈黄色的姜黄可以有效治疗黄疸病,患这种病的人皮肤会发黄。狐狸的肺因其在呼吸时表现出的强大动力而被人们认为,它们的肺可以用于治疗哮喘。
1701777080
1701777081 “形象学说”可以说是源自一种神学原则:上帝期望帮助我们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并且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形式的线索,例如色彩、形状和动作等。他知道我们希望症状能传达疾病的特点。这一点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是匪夷所思的,但实际上典型性启发法一直都在一些医疗方法中发挥着潜在作用,比如顺势疗法和传统的中医疗法——这两种疗法在今天的西方社会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1701777082
1701777083 当其他信息实际上更有用时,典型性启发法常常会成为我们进行推断的基础。从研究生院毕业20年之后,我和一个朋友谈起了我们当年的那些同学是如何成功地成为科学家的。我们惊讶地发现,当年我们对他们的认识是那么肤浅和错误。那些我们曾以为一定会在科学领域成就一番伟业的同学常常在前沿科学的道路上举步维艰,而那些我们并不看好的同学反而完成了极其出色的工作。在反思我们为什么会犯下这种错误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自己太过于依赖典型性启发法了。我们的判断是基于那些好的方面,即我们的同学是多么符合一个杰出心理学家的典型特点——聪明、学识渊博、对人性具有洞察力、思维流畅。接下来,我们试图寻找是否有其他方法让我们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很快,有一点清晰起来:那些在研究生院时期就表现良好的学生在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也发展得很好;而在学生时期就不甚出色的人后来表现得也不尽如人意。
1701777084
1701777085 这个结论在心理学领域是极其有力的一个论断。对于未来最好的指向标就是过去的表现。你很少会在糟糕的过去的基础上表现得很好。去判断一个人未来是否会诚实最好是看他过去是否诚实,而不是去看他注视你的眼神是否笃定或者他最近是否宣告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去判断一个编辑是否出色的最好方式是看他以前做编辑时的工作表现,或至少是看他当作家时的作品,而不是看他有多么能说会道,或者他掌握的词汇量有多大。
1701777086
1701777087 特沃斯基和卡尼曼总结出的另一个重要启发法是“可触及性启发法”。这是一种我们可以用来判断特定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合理性的经验法则。某个事件越容易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它发生的概率就越高,合理性就越强。这是一个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十分有效的法则。相比于伟大的瑞典小说家,你总是更容易想起一些伟大的俄罗斯小说家的名字,事实上,俄罗斯的著名小说家也确实比瑞典的多一些。但是,美国的堪萨斯州真的比内布拉斯加州更经常发生龙卷风吗?你很有可能会说是堪萨斯州吧?真抱歉,你想象中的堪萨斯州的龙卷风还真是没发生过。
1701777088
1701777089 当字母“r”出现在单词中,它会更多地在单词的首位,还是第三位呢?大多数人会说是在首位。因为,人们会更容易地想到一些以“r”开头的单词,而不是“r”在第三位的单词。这是由于我们在脑海中将单词“归档”时会依据它们的首字母,因此当我们在记忆中搜寻时,这些首字母引领的单词触手可及。而实际上,在更多的单词中,“r”位于第三位。
1701777090
1701777091 使用可触及性启发法判断事件发生的频率或合理性时会遇到一个问题,即“可触及性”总是与“显著性”相伴相生。跟哮喘引发的死亡相比,人们更容易想起地震带来的死亡,因此人们会高估他们的国家在地震中死亡的人数(高估许多),并且低估哮喘导致的死亡人数(低估许多)。
1701777092
1701777093 启发法,包括典型性启发法和可触及性启发法,通常是自发的,我们常意识不到它就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这意味着我们很难辨明这些启发法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但是,意识到它们的存在让我们可以反思一点—在特定情形下被它们引入歧途的可能性。
1701777094
1701777095 小结
1701777096
1701777097 如果能利用本章中提到的几个简单建议,那么我们在判断的过程中可能会少犯一些错误。
1701777098
1701777099 请记住,所有的概念、判断、信仰都来源于某种推断,而不是对事实的直接反映。认识到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更谨慎地思考,我们究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确信自己的判断,以及当我们对一些事物得出与他人不同的观点时,也许他人的看法比我们的直觉更有说服力。
1701777100
1701777101 请注意,我们的思维定式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解读。思维定式和刻板印象引导着我们去理解这个世界,但是它们也可能使我们陷入误区,以致逃避自己过分依赖它们进行判断的事实。我们可以尽力分辨出那些我们依靠刻板印象得出的论断。
1701777102
1701777103 请留心,那些偶然的、看似不相关的感觉和认知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行为。即使我们并不知道那些影响因素到底是什么,我们也应当明白这些未知的因素对我们思维和行为的影响要比我们已经意识到的大得多。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偶发和看似不相关的因素会提升我们在许多不同情境下对所遇到的一些事、一些人的判断的准确性,如果这个判断重要的话。
1701777104
1701777105 请保持警惕,在进行判断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启发法的影响。各类事物、事件之间的相似性会误导你的判断。请记住,事情发生的原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一定要与结果有相似性的。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频率的评估常会受到它跳入你脑海中的难易程度的影响。
1701777106
1701777107 在本书中,你将会读到许多概念和原则,它们会有效地帮助你避免一些在推理过程中会犯的错误,这些错误本章中已有所涉及。这些新的概念和原则会补充你的原有思维工具,而实际上很有可能,它们甚至会取代你已习惯了的旧有思维方式。
1701777108
1701777109
1701777110
1701777111
1701777112 逻辑思维:拥有智慧思考的工具 [:1701776742]
1701777113 逻辑思维:拥有智慧思考的工具 第2章 情境的力量
1701777114
1701777115 前一章展示了我们常会忽略的一些影响到我们的判断和行为的刺激,它们看似无关紧要、偶然发生,也很难被注意到。不幸的是,我们总会对这些偶发或转瞬即逝的因素扮演的角色视而不见,而它们实际上是我们进行判断和行动的重要推手。特别是,我们常会低估(或者根本就忽视了)一些最重要的情境性因素对我们的行为和信仰的巨大影响力。
1701777116
1701777117 这种“情境盲区”(context blindness)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我们会夸大个人因素的影响力,即“内在的”因素——偏好、个人性格特点、能力、计划和动机——对特定情境中的行为的影响。
1701777118
1701777119 甚至在我们试图分析自己做判断的根据和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时,我们也会忽略情境因素并且夸大个人内在因素。在我们分析他人行为的原因时,问题会更严重。如果我们想形成某种判断或者采取某种行动,我们就必须注意情境当中的各种因素。然而,对于他人面对的情境,我们观察起来会颇为费力。因此,我们更有可能在分析他人行为时,低估情境的影响力,而高估他们的个人内在因素。
1701777120
1701777121 我相信,对于这种“低估情境、高估个人因素”的事实缺乏认识是人们会犯下的最普遍、最严重的思考推理上的错误。社会心理学家李·罗斯将这种现象定命为“基本归因谬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1701777122
1701777123 在实际生活中,犯下这种谬误的人之间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性。这便解释了对于更具质疑文化背景的人们而言,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避免这类错误。
1701777124
1701777125 基本归因谬误
[ 上一页 ]  [ :1.70177707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