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777784
1701777785
由经济学家罗兰·弗莱尔带领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发现,如果告诉教师,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所提升就提高他们的薪酬,那么这最终对学生的表现并没有影响。而若在学期之初就提前给教师们支付同样高的薪酬,然后告诉他们,如果学生们最终没有达到目标成绩就会把这笔钱收回,这样做收效明显,对学生们的表现产生了积极影响。
1701777786
1701777787
在成本–收益框架下解释禀赋效应有些说不通,按理说,人们应当在可以等价或高价卖出物品时毫不犹豫。然而,即使是经济学家也会受到一定负面影响,这包括禀赋效应带来的偏见,它阻止了经济学家保持完全理性的状态去应用成本–收益框架。禀赋效应的概念是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首先提出的,他是在思考他的一位经济学家同事(一位葡萄酒爱好者)的行为时得到了灵感。这个人从不不愿意花费超过35美元去买一瓶葡萄酒,但是有时却不愿以高达100美元的价钱卖掉自己收藏的酒。这种买价和卖价间的巨大差异无法用成本–收益理论中的常规原则来解释。
1701777788
1701777789
前面提到的行为还涉及一个重要的因素。当人们在思考一项交易时,情感价值也会被适当地考虑进去。你根本买不起我的结婚戒指。而很少有人会对一瓶著名酒庄的葡萄酒或类似的东西痴迷,他们会将这形容为矫情。
1701777790
1701777791
改变现状
1701777792
1701777793
损失厌恶的倾向往往让人产生惰性。改变行为通常是要做出一些牺牲的。“我要换一个频道吗?唉,我还得站起来去拿遥控器。我不得不选择哪个节目更有趣。可能我会觉得读一本书更享受。什么书呢?对了,我还没看智力竞答节目《危险边缘》呢。它一会儿就开始了。那会很有意思的。”
1701777794
1701777795
电视台深谙我们在行动时那种患得患失的犹豫,因而总是把自己最受欢迎的节目安排在黄金时段的开头,期望众多观众能够因此而一直收看这个频道,直到那档节目结束。
1701777796
1701777797
因损失厌恶而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产生现状偏见。我一直会收到我很早之前就不再阅读的时事通信册,这是因为我从没找到一个合适的时间做出终结的决定,让这些讨厌的东西不再寄来。我总是在忙一件什么事(给花园里的植物浇水,列一份去五金商店的购物清单,为写一篇论文组织思路)。取消时事通信册的行动会让我中断去做一件我很在意的事。因此,我还是等明天无事可做时再行动吧。
1701777798
1701777799
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和法学学者凯斯·桑斯坦就向人们展示出了大量我们出于利己考虑而产生现状偏见的情况。其中一些最重要的部分涉及一个简单的概念,即“默认选择”。
1701777800
1701777801
只有12%的德国人同意向政府捐献他们的器官,但是有99%的奥地利人同意。谁能料想奥地利人表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比德国人高这么多呢?
1701777802
1701777803
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原因会导致奥地利人和德国人对他们同胞的关心程度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只不过奥地利人在捐献器官一事上推行的是“选择退出”政策。默认的选项是逝者的器官可以用于移植,奥地利人必须向政府表明他们不想捐献才行。德国则推行“选择确认”政策。默认的选项是政府无权获取个人的器官,除非当事人同意。美国的政策也是“选择确认”。如果采取“选择退出”政策的话,本会有成千上万人因获得捐赠而保住生命。
1701777804
1701777805
选择项本身的结构决定了人们最终会做何决策。一些恰当安排的选择项结构为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更好的收益。没有人会在类似器官捐献的事情上因为“选择退出”政策而受到伤害。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会被强迫做什么,因为那些不愿意捐献的人完全可以选择拒绝。泰勒和桑斯坦将那种精心设计的决策结构称为“自由家长制”,这对于个人和公共福祉而言都是有益的。
1701777806
1701777807
那些可以带来正确决策的选项结构与不能让人正确决策的选项结构之间的差别是很微妙的——至少对不熟悉损失厌恶和现状偏见的人而言是如此。
1701777808
1701777809
在一项定存养老金计划中,雇主会往雇员账户中定期打入固定金额的钱,而该钱数达到雇员自己往账户中汇入的钱数的一个比例。比如,一位雇主可能会往雇员养老金账户中定期汇入其工资数额的6%。雇主和雇员都在对养老金进行投资,这样等到雇员退休时,他就能得到收益。投资的本质——个人股票、债券或是共同基金——都是由雇员的投入来决定的。最终收益是未知的,这取决于具体的投资如何进行。雇员自入职起就被纳入了定存养老金计划。这种计划是灵活的,不同于某些汽车公司和许多中央或地方政府采取的“固定收益”计划,那些计划则会让一个人预先就知道自己在某个特定年纪会得到多少收益。
1701777810
1701777811
人们可能以为每个人都一定会乐于享受由定存养老金计划带来的自由灵活的收益。然而,有30%的人并不会加入该计划。一项对英国25家提供定存养老金计划的公司的调查显示,几乎一半的雇员不会加入此项计划,而公司提供的收益高达100%,这就像是你烧掉了一半工资!
1701777812
1701777813
一个明智的储蓄计划选项结构不应该要求人们进行“选项确认”,这会让他们花费更多的精力,相反,使用默认选项,让人们选择“退出”则容易得多。你被自动纳入一项计划,除非你要求退出。在一个定存养老金计划中,使用“选择确认”选项的结果是,在入职三个月的雇员中仅有20%的人加入计划,而入职三年的雇员中也只有65%的加入率。采取自动纳入方式后,入职几个月的新人里有90%没有退出计划,而工作了三年的人中更是有98%的人在计划中。
1701777814
1701777815
即使人们可以在这种自动纳入策略的引导下加入养老金计划,这也不能保证他们退休时就能存下足够的钱。通常情况下,人们在刚开始工作时往养老金账户中存储的钱在他们真正退休时并不够用。那么,如何让人们存够钱呢?
1701777816
1701777817
什洛莫·贝纳茨和理查德·泰勒设计了“明天存更多”项目来解决这个问题。假如一个人刚开始工作时拿出工资的3%作为储蓄,在一段时间之后,他会得到提醒,需要为退休时存储更多的钱,比如说即刻再增加5%,依此类推,在未来的日子里,一直累加。如果有人在收到提醒后感到犹豫,会有顾问建议,当工资上涨时就相应提高储蓄率。如果薪水上涨4%,那么就让存入退休金账户的比率相应提升一个固定的数额,比如3%。这个过程会持续下去,直到存够足够的钱可用于储蓄账户为止,比如15%。这个方法效果良好,因为它顺应了工作者的惰性,同时保护他们不被损失厌恶影响,因为他们感受到的一直是存款的增加而不会觉得自己损失了什么。
1701777818
1701777819
选择:聚沙成塔
1701777820
1701777821
一位德国同事在几年前加入了我们系,他问我,为什么美国人觉得早餐麦片种类需要有50种以供选择。我不知该怎么回答,只好说我猜人们(或者说是美国人吧)喜欢有许多种选择的感觉。
1701777822
1701777823
可口可乐公司深信美国人喜欢有多种选择。他们推出了经典可口可乐、无咖啡因可乐、无咖啡因健怡可乐、樱桃可乐、零度可乐、香草可乐、零度香草可乐、健怡樱桃可乐、健怡可乐、健怡酸橙可乐、健怡甜叶菊可乐(在绿色的罐子里)。或者你也许只想来一罐“胡椒博士”。
1701777824
1701777825
在证明选择无限量这件事上,“可口可乐”系列绝不是孤例。在加利福尼亚州的门洛帕克有一家高档食品杂货店,在那里你可以找到75种橄榄油、250种芥末和300种果酱。
1701777826
1701777827
然而,更多的选择一定会比较少的选择好吗?你很难能找到一位告诉你“选择越少越好”的经济学家。然而,在现实中,你逐渐会发现人们并不总是期望有太多选择的——无论是对供货商而言,还是对消费者而言。
1701777828
1701777829
社会心理学家希娜·亚格尔和马克·莱珀在门洛帕克的那家食品杂货店里摆了个货摊,向人们展示各种果酱。在一天当中,有一半时间会展示出6种果酱,而另一半时间会提供24种果酱。那些在货摊前驻足的人能得到一张价值1美元的针对其中某种果酱的优惠券。当货摊上有24种果酱时,停下来品尝的人明显更多。然而,在货摊有6种果酱时获得优惠券而后真正购买了果酱的人是货摊有24种果酱时的10倍!零售商们请留意:消费者有时的确能辨别出在大量选择中做决定所耗费的机会成本,当你给他们提供了过多的选择时,他们只会转身离去。
1701777830
1701777831
2000年,瑞典政府改革了养老金计划。在美国,乔治·布什的政府也推出了类似的计划,将社会保障金中的一部分改造成“投资私人化”,即政府为个人开辟社保金投资渠道。这一计划在金融专家眼里,至少从表面来看,似乎是很合理的。
1701777832
1701777833
1.计划参与者可在其投资组合中最多投资5种政府批准的共同基金。
[
上一页 ]
[ :1.7017777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