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779334e+09
1701779334
1701779335 因此,西方思维会发生谬误是因为,人们会很快消除表面的矛盾,并接受两个命题都存在一定正确方面的可能性。东方思维会发生谬误则是因为,人们会为了支持一个较弱的命题而寻找它与一个矛盾但强有力命题的不同点,这样人们便能发现一个出现矛盾的较弱的命题可以更具合理性。
1701779336
1701779337 逻辑和辩证思维体系都能从彼此那里学到不少东西:各自都能从对方发生错误的地方借鉴到经验。
1701779338
1701779339 逻辑与道的对峙
1701779340
1701779341 时至今日,东方人对于逻辑的接受度仍有待提高,甚至一些在最好的亚洲大学里学习的年轻人,其在思维方式上仍不是很有“逻辑”。
1701779342
1701779343 请思考下述3个论断,并判断哪一个是逻辑有效的?
1701779344
1701779345 论断1
1701779346
1701779347 前提1:没有警犬是年老的。
1701779348
1701779349 前提2:一些经过高度训练的狗是年老的。
1701779350
1701779351 结论:一些经过高度训练的狗是警犬。
1701779352
1701779353 论断2
1701779354
1701779355 前提1:所有用植物制成的东西都有益于身体健康。
1701779356
1701779357 前提2:香烟是用植物制成的。
1701779358
1701779359 结论:香烟对身体健康有益。
1701779360
1701779361 论断3
1701779362
1701779363 前提1:非A为B。
1701779364
1701779365 前提2:一些C为B。
1701779366
1701779367 结论:一些C为非A。
1701779368
1701779369 论断1是有实际意义的,并且有一个合理的结论。论断2有实际意义,但结论不合理。论断3太抽象了,以至于它和现实世界没有一点儿联系。尽管其结论是合理的,但论断1仍是无效的。尽管论断2是不合理的,但它是有效的。没有实际意义的论断3自然是无效的。(试着画一下这些论断的文氏图,看看是否能帮助你判断它们的有效性。)
1701779370
1701779371 心理学家阿兰·洛伦萨杨、金范俊和他们的同事尝试研究亚洲人和西方人在上述问题中是否存在差异。他们向韩国和美国的大学生展示了有效或无效的论断,以及合理或不合理的结论。研究者让学生们评价每一个论断中的结论是否是符合逻辑地从前提中推出的。这里一共存在4种不同类型的三段论,从最简单的结构到最复杂的都有。
1701779372
1701779373 韩国和美国大学生都更倾向于认为有合理结论的三段论是有效的,而不管它们是否真的如此。但是,韩国学生比美国学生更容易受到结论的合理性的影响。这是因为在进行逻辑推演方面,韩国学生的能力不如美国学生。这两组学生在面对纯粹抽象的三段论时所犯的错误同样多。这是因为美国人的习惯是将逻辑原则应用于日常事件,这一点比韩国人更明显,因此,美国人更会忽略结论的合理性。
1701779374
1701779375 东亚的大学生还容易在基于“某个类别中的成员其典型程度有多高”的三段论上犯错误。例如,研究者告诉学生们,所有鸟类都有某种特征(随便编一个,如“有网膜”)。接下来,他们问学生们,老鹰有这种特征的可信性有多高,而企鹅有这种特征的可信性有多高。这两种结论当然是同样有效的。美国学生较之韩国学生,更少会受到典型性的影响。例如,韩国学生在“所有鸟类都有某一特征,因而企鹅有此特征”这一点上就不如美国学生确定。
1701779376
1701779377 最后,东亚学生在面对命题逻辑时比美国学生存在更多问题。他们更易受到自身欲望的影响。如果他们希望一个特定的结论为真,那么他们就更容易错误地判断这个结论是从某个前提推出的。这是一种人们期望去犯的错误。这表明了逻辑的实用性——将意义从具体命题中抽离并转换成抽象形式,这帮助西方人避免了在判断时受到不良影响。
1701779378
1701779379 情境,矛盾和因果关系
1701779380
1701779381 回顾第2章的内容,其中我们探讨了情境的重要性,而西方人习惯聚焦于事件中的核心事物(或一个人)来进行思考。西方人会辨认出一个事物的特征,将其分在一个类别当中,并对这一类别的事物套用一些规则。这种潜在的目的通常会让他们建立起一种因果关系模型,以方便他们借此达到自己的目标。
1701779382
1701779383 东方人的方法则是更广泛地关注处于情境当中的事物,关注事物间的关系,以及事物和情境的关系。
[ 上一页 ]  [ :1.7017793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