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784633
请你思考我们所选择的4P营销理论一定能实现手机销售额的提升吗?显然不行,如果提升销售额如此简单,营销就不会成为绝大多数企业的痛点。4P营销理论产生于大规模工业化时代,其思考的出发点是销售者而非消费者,在目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时代,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思考过程中,你可以把4P营销理论框架作为快速全面思考的基础,但是一定要运用多维思考对其改善。
1701784634
1701784635
换位思考:4P营销理论是站在销售者角度思考的,你可以换个角度,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这就是4C营销理论[消费者(Custo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的来源。 逆向思考:以4P营销理论中的第二个P(价格)为例,如果发现销售价格相较主要竞争对手的价格高5%,你的策略不一定是要降价,可以反过来提价50%以拉大与竞争对手的价格差距,营造高端品牌形象。 零基思考:完全抛开4P营销理论的框架,从零开始思考提升销售额到10亿元的办法,如是否可以使用现有的手机技术、生产监控设备等。 步骤四:检查框架。
1701784636
1701784637
该步骤主要就是做是否符合MECE的检查。相较自下而上提炼框架,自上而下选用框架的MECE检查轻松很多。如果你没有经历多维思考的步骤,你选用的框架应该都符合MECE。当然为了保险起见,你最好对选用的框架做一遍是否符合MECE的检查。
1701784638
1701784639
到此为止,“自上而下选用框架”的四个步骤我们也学习完了。接下来,让我们学习的方法综合运用“自下而上提炼框架”和“自上而下选用框架”构建框架吧。
1701784640
1701784642
第四节 综合运用两种构建框架方法
1701784643
1701784644
1701784645
两种构建框架法的优劣比较
1701784646
1701784647
通过本章第二节和第三节的学习,想必你对“自下而上提炼框架”和“自上而下选用框架”都有所了解了。“自下而上提炼框架”的方法上手简单,但是构建一个完整、高质量框架的花费难度高、时间长;“自上而下选用框架”的方法构建完整、高质量框架相对简单、速度也快,但是需要构建者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具体的比较参如表2.4.3所示。
1701784648
1701784649
表2.4.3 两种构建框架方法的优劣比较
1701784650
1701784651
1701784652
构建框架方法 优势 劣势 应用关键 自下而上 提炼框架 • 应用简单 • 见效快 • 不受固有框架的局限 • 问题分解难 • 思考速度慢 • 框架完整难 • 多思考、勤练习 自上而下 选用框架 • 问题分解简单 • 思考速度快 • 框架完整容易 • 依赖于知识/经验的长期积累 • 可能会受到固有框架的局限 • 平时多积累框架 • 熟悉框架应用场景 两种构建框架方法的综合运用
1701784653
1701784654
如前文所讲,两种构建框架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交织在一起,并不能完全分开(但是针对初学者,我还是强烈建议先多多练习“自上而下选用框架”的方法)。下面我们根据一个案例一起学习如何综合运用这两种构建框架的方法。
1701784655
1701784656
1701784657
演练案例——过危桥的问题
1701784658
1701784659
假设你乘坐一辆载满40人的长途大巴从深圳去上海,途中要经过高速江西段的一座桥,因为前两天地震导致桥墩松动,目前该桥被列为危桥,只能容纳载重8吨的车辆通过,而长途大巴自重(扣除所载人员和行李的重量)为8.01吨。你会怎么做呢?
1701784660
1701784661
看到这个题目时,你可能把注意力放在几个数字上面,“40人”,“8吨”,“8.01吨”。你可能会说“我知道了,这和电梯超重是一样的,下去几个人就可以了”。假设每个人平均体重是120斤,算着算着,不对啊,危桥只能容纳载重8吨的车辆通过,即使40个人全下车,把大家的行李都扔下车,无人驾驶,长途大巴自重也有8.01吨,还是超过了危桥的承重极限。
1701784662
1701784663
“过不了桥,看样子我们只能打道回府了。”也许你心里如此哀叹。
1701784664
1701784665
别急,系统思维的第一步是什么?先别急着出谋划策,第一步是界定问题。本题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你可能会说是过危桥。但过危桥真的是要解决的问题吗?你问问40个人,大家千里迢迢过来,就是为了过这个危桥吗?
1701784666
1701784667
好了,让我们一起回顾界定问题的四大类型,看能否找出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1701784668
1701784669
准确地描述问题。在本题中,过不了桥已经用“40人”、“8吨”、“8.01吨”量化说明清楚了。 明确问题构成要素。在本题中,背景也比较清楚。 探究问题的本质。如果要解决的问题是过危桥,你可以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要过危桥呢。为了去上海啊。所以“过危桥”不是我们的目的,“如何去上海”才是我们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显性化问题隐含的假设。本题中未隐含环境或时间假设。 好了,通过对界定问题四大类型的回顾,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地界定问题是“送乘客去上海”。下面我们可以进入分析问题阶段。
1701784670
1701784671
分析问题的第一步是什么?构建框架。构建框架可以自上而下选用框架,也可以自下而上提炼框架。你可能首先会想到用自上而下选用框架的方法,因为它具有要点质量高、框架完整易以及思考速度快的优势。
1701784672
1701784673
既然是自上而下选用框架,第一步就是选取框架。用什么样的框架呢?你脑中可能飞逝过一堆自己积累的框架——“What-Why-How”“二维矩阵”“PDCA”“PEST”“SWOT”等,但发现都用不上。别忘了,万一你界定的问题没有合适的专业理论解决框架,你也可以使用一些符合归纳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结构顺序、重要性顺序)和演绎逻辑顺序的常用框架。针对“送乘客去上海”的问题,我们可以用两分法,把解决方法分为“过桥去上海”和“不过桥去上海”两种情况(见图2.4.41)。
1701784674
1701784675
1701784676
1701784677
1701784678
图2.4.41 “送乘客去上海”——自上而下选用框架
1701784679
1701784680
选择了合适的框架后,第二步就是依据逻辑树从左往右进行分解解决方法。但问题又来了:过桥?怎么过?不过桥?走其他的路?
1701784681
1701784682
别说合适的专业理论解决框架,这次连符合归纳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结构顺序、重要性顺序)和演绎逻辑顺序的常用框架都没有。这时候如果没有清晰思路,构建框架的另一个方法——“自下而上提炼框架”就可以出来大显身手了。
[
上一页 ]
[ :1.70178463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