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803545
和缺乏套路一样糟糕的是变得依赖套路,我想这才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讨厌“套路”的原因。
1701803546
1701803547
很多人学到的不是方法论,而是具体的方法,发现某种方法有效,就一窝蜂地去模仿,而不是去思考方法背后的逻辑。
1701803548
1701803549
我推广“分答小讲”时发现了一个新玩法——不卖课程,而是送课程。反正课程很便宜,一开始一个人不到两元钱,与其努力推广几万人来听课,还不如送出几万份扩大影响力。这个玩法我应该是第一个策划出来的。一个星期后,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效仿,这样下去,这个套路迟早要被玩坏。
1701803550
1701803551
之所以造成这个后果,也许是很多人看到的逻辑是这样的:
1701803552
1701803553
秋叶大叔用送课程的方法扩大了影响力;
1701803554
1701803555
××老师也用送课程的方法扩大了影响力;
1701803556
1701803557
××老师又用送课程的方法扩大了影响力;
1701803558
1701803559
……
1701803560
1701803561
所以我也可以用送课程的方法扩大影响力!
1701803562
1701803563
如果这样子去使用归纳法,你就会变成一个让人讨厌的套路者。其实,真正的逻辑是为你的潜在读者提供有稀缺感的福利。
1701803564
1701803565
重要的不是送福利,而是送稀缺感,送让他觉得自己是独一份的福利。
1701803566
1701803567
当每个人都开启“送送送模式”后,稀缺感就消失了,大家反而就不珍惜了。所以我的“分答小讲”靠送送送模式两天就成为排名第一的课程后,反而收手不送,因为我很清楚,一旦稀缺感被稀释,就会带来能量的耗散、品牌的贬值,这样做不值得。
1701803568
1701803569
如果没有审慎的思考,我们就很容易犯《隐性逻辑》书中指出的错误:我们很容易把(有限的)个体经验概括为普遍原理。
1701803570
1701803571
一旦你认为这个事情在一定条件下是普遍原理,你就会形成对做事方法的路径依赖。一旦形成了路径依赖,你反而成了一名别人眼里无趣的“套路”者。
1701803572
1701803573
唯有知道做事方法背后的根本逻辑,才能依据逻辑思考:现在的方式是好的,还是需要优化的。
1701803574
1701803575
有些人注意到自己开始依赖套路,会走上学习的道路。但这些人大部分并不知道他们套路太少的原因,并不是学到的套路不够,而是对事物运营更深层次的逻辑学习不足。如果总是把时间花在简单的套路模仿和学习上,固然直接有效,但往往热得快凉得也快。所以,我的建议是不如学一点逻辑,让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新套路看到事物背后相似的模式。
1701803576
1701803577
学会思考的方法,你就拥有了创造新套路的能力。
1701803578
1701803579
要了解一个人是如何思考的,我们就得深刻理解大脑惯用的思维模式,这些思维模式源自漫长的进化,有可能帮助我们的祖先生存到今天,但也有可能让我们在飞速发展的数字时代掉入思维陷阱之中。
1701803580
1701803581
要想更好地思考,就需要深入了解大脑思考的工作原理,以及熟悉各种思维陷阱,正确运用思维工具,那么《隐性逻辑》这本书,应该是对有心人的一个好启蒙。
1701803582
1701803583
1701803584
1701803585
1701803587
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 导论 认识并切换我们的思考模本
1701803588
1701803589
当我们处于艰难的思考状态时,通常都有一种无力感。好像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总会碰到意想不到的问题!许多人会得出两个糟糕的结论:自己的思考能力不足,努力思索是没有作用的。
1701803590
1701803591
好消息是:并不是思考本身让我们举步维艰,而是我们的思考模本不对!但一切都可以通过训练得到修正。
1701803592
1701803593
这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认识并切换我们的思考模本。当我们绞尽脑汁的时候,会无意识地走入思维死胡同,落入了思考陷阱。只有认清其中的套路,才能绕道而行,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701803594
[
上一页 ]
[ :1.70180354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