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834983
1701834984
现在的问题在于,摆在格劳孔和阿得曼托斯这两个年轻人面前,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选择:苏格拉底说最优秀的人并不“乐意”参与政治,而是“不得不”参与政治,他们参与政治不是为了逐利而是为了避害,避免让坏的人统治自己;而色拉叙马霍斯则说,在政治生活中完全不必考虑正义,恰恰相反,不正义的人比正义的人过得更好。
1701834985
1701834986
正义问题再出发
1701834987
1701834988
在《理想国》第一卷中,格劳孔和阿得曼托斯一直在围观,始终没插话,直到第二卷开篇处,格劳孔才开始表态,他对苏格拉底说:“我觉得色拉叙马霍斯是被你弄得晕头转向了,就像一条蛇被迷住了似的,他对你屈服得太快了。”
1701834989
1701834990
格劳孔决定继续挑战苏格拉底。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格劳孔并不相信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他是一个品性高贵的年轻人,他只是出于论辩的目的,想把色拉叙马霍斯的逻辑推到极致,从而逼迫苏格拉底对正义问题做出真正有力而全面的回答。
1701834991
1701834992
事实上,在《理想国》第一卷的结尾处,苏格拉底本人也并不满意此前的讨论,他说:
1701834993
1701834994
我们离开了原来讨论的目标,对于什么是正义,还没有得出结论,我们就又去考虑它是邪恶与愚昧呢,还是智慧与道德的问题了;接着“不正义比正义更有利”的问题又突然发生。我情不自禁又探索了一番。现在到头来,对讨论的结果我还一无所获。因为我既然不知道什么是正义,也就无法知道正义是不是一种德性,也就无法知道正义者是痛苦还是快乐。
1701834995
1701834996
所以,《理想国》第二卷在某种意义上是正义问题的“再出发”。有学者认为,第一卷中的苏格拉底的风格很符合现实中的苏格拉底,因为他最后是以自知其无知的形象出现的,而从第二卷开始,柏拉图本人就以苏格拉底之名出场了,他想要为正义是什么提供一个确定无疑的答案。
1701834997
1701834998
在这个过程中,格劳孔与阿得曼托斯承担起了挑战者的重任。我们今天重点介绍格劳孔提出的两个观点:第一是追问正义究竟属于哪一种善;第二是著名的古格斯戒指的思想实验。
1701834999
1701835000
正义属于哪一种善
1701835001
1701835002
我们在这本书中经常会提到“善”这个概念,翻译成口语就是“好”。可以试着比较这两个句子:
1701835003
1701835004
因为这件事情是好的,所以我想要实现它。
1701835005
1701835006
因为这件事情是对的,所以我应该去实现它。
1701835007
1701835008
“想要”实现的意思是你有欲望和冲动去实现,因为那是好的东西,好的东西天然具有某种吸引力,比方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应该”实现的意思是,你“必须”去实现或者“不得不”去实现,因为这是对的事情,比方说,每天早上我都会对布谷说:“你想不想起床去上学?不想?你不想也得去,因为你必须去上学。”
1701835009
1701835010
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这些古典的哲人在思考伦理学问题的时候,都把重点放在“好”或者“善”上面,所以他们的伦理学是“吸引式的伦理学”(attractive ethics),而近现代的哲人比如康德则把重点放在“对”上面,所以又被称为“命令式的伦理学”(categorical ethics)。我们在前两讲中提到过,对古典哲人来说,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是“what should I be? ”——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前两天我看到一位网友对一档知识付费节目的评论,他说:“如果哲学、伦理、历史,都变成了知识点,却不能让你成为更好和更有德性的人,那就挺没意思的,真的,挺没意思的。”不得不说,这个评论深得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吸引式伦理学的精髓。
1701835011
1701835012
回到“因为这件事情是好的,所以我想要实现它”这个例句,我们还可以继续问,这件事情到底好在哪里?我们想要实现它,到底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好的,还是因为它能够带来好的结果?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就与格劳孔的思路非常接近了。
1701835013
1701835014
格劳孔说存在三种类型的善:第一类善,我们追求它是完全不考虑其后果和收益的,而就是因为它本身是善的。格劳孔举的例子是“欢乐和无害的娱乐”。我觉得啊,有些爱也是这一类的善,比如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爱你,与你何干?”这样的爱就是不求回报的爱,是对所爱的那个人或者爱本身的爱。
1701835015
1701835016
第二类善,人们之所以想要它,既是为了它本身,又是为了它的结果。格劳孔举例说,像明白事理、身体健康等等都属于这类善。
1701835017
1701835018
第三类善,人们之所以想要它,不是因为它本身是好的,而只是为了它的结果。比方说赚钱之术,人们起早贪黑地辛苦工作,并不是因为工作本身是好的,而只是因为有利可图。
1701835019
1701835020
格劳孔为什么要区分这三类善?归根结底,他是想问正义到底属于第几类善?苏格拉底认为正义“本应该”是第一类善,也就是为了正义本身而追求正义,不考虑其收益或者结果。格劳孔反驳说,一般人可不是这么想的,在他们眼中,正义是一件苦差事,人们拼着命去实现正义,图的是它的名和利。
1701835021
1701835022
苏格拉底说,我知道普通人就是这样想的,而且色拉叙马霍斯正是因为看透了这一切,所以才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开始贬低正义,赞颂不正义。格劳孔决心将色拉叙马霍斯的逻辑进行到底,于是他举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古格斯戒指”的例子。他用这个例子试图说明,人们之所以做正义之事,只是因为人们没有能力去作恶,一旦有机会作恶,同时还不会受到任何惩罚,反而会带来各种收益,那么人们就永远都不会选择做正义之人,行正义之事。
1701835023
1701835024
古格斯戒指与费尔德曼甜饼
1701835025
1701835026
古格斯戒指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牧羊人名叫古格斯,放牧途中遭遇暴风雨,紧接着又发生了地震,眼前的大地赫然出现了一道裂缝,他抵御不住好奇心,决定下去一探究竟,结果发现里面有很多的金银财宝,他从一具尸首的手指上取下一枚戒指,然后离开了这个洞穴。事实证明,这是一枚可以隐身的魔戒,只要他把戒指上的宝石朝手心方向一转,别人就看不见他了,再把宝石向外面一转,别人就又看见他了。有了这枚戒指,他就获得了不受惩罚的能力,最终他竟然勾引王后,谋杀国王,窃取王位,做尽了恶事。
1701835027
1701835028
格劳孔讲完这个故事,问道,假设现在有两枚古格斯戒指,一枚戴在正义者的手上,一枚戴在不正义者的手上,你认为他们会有不同的表现吗?或者问得更加直接一些,如果你现在手上戴着这样一枚戒指,你会选择做什么事情呢?
1701835029
1701835030
我在人大的课堂上曾经多次问过学生这个问题,在100人的大教室里,每一回都有一两个学生举手,认为自己会坚持做正义之事。我对这些学生深表钦佩,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人性实在是太有信心了。
1701835031
1701835032
格劳孔对于人性就没有信心,他认为任何人只要戴上这枚魔戒,就不可能再继续做正义的事。理由是不管一个人平日里如何循规蹈矩,奉公守法,一旦拥有不受外在惩罚和约束的能力,就一定会做他“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做他“应该做”的事情。
[
上一页 ]
[ :1.70183498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