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83983e+09
1701839830 这是一座风格简单、细节严谨、高度形式化的建筑,从哲学家(G.H.冯·赖特)的角度出发,它有着同《逻辑哲学论》一样的“静态美”,但是从普通人的角度出发,比方说维特根斯坦的姐姐,就认为这所房子的问题在于:“它完美,但不适合人居住。”
1701839831
1701839832 我认为维特根斯坦姐姐的评语更加高明,可以说是一语中的。事实上,《逻辑哲学论》的问题也在于此。A.C.格雷林指出,它有一种“匀称、简洁和外观上的严格性,正如数学中一个优美的证明那样让理智感到愉悦,然而《逻辑哲学论》是付出了过高的代价才取得这种特征的,因为它的匀称和表面上的严格性导致极大地过分简化了它所探讨的问题”。
1701839833
1701839834 1929年1月18日,维特根斯坦重返剑桥。此时距离他出版第一部著作《逻辑哲学论》已经过去八年之久,维特根斯坦一度认为自己彻底解决了哲学问题,但他终于认识到自己可能错了,哲学工作尚没有完结。这一天对于整个欧洲知识界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以至于凯恩斯在一封家书中这样宣布维特根斯坦的回归:“唔,上帝到了。我在5点15分的火车上接到了他。”
1701839835
1701839836 关于维特根斯坦究竟是怎么反对维特根斯坦的,他的后期思想到底是什么,我们下一讲接着说。
1701839837
1701839838
1701839839
1701839840
1701839841 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 [:1701832725]
1701839842 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 092 我将教会你们差异:奥古斯丁图画到底错在哪里?
1701839843
1701839844
1701839845
1701839846
1701839847 《哲学研究》:为哲学家诊治“哲学病”
1701839848
1701839849 1929年,维特根斯坦重返剑桥,起初他的正式身份是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但很快他就用七年前付印的《逻辑哲学论》来申请博士学位。根据瑞·蒙克的记录,博士论文的答辩现场气氛有些滑稽,主考人是罗素和摩尔,整个考试以老朋友的聊天开场,为了强调严肃性,罗素对摩尔说:“你要问他点问题——你是教授。”当罗素发表自己的观点时,维特根斯坦表示不认同,结束的时候,维特根斯坦拍拍他的主考人肩膀,安慰说:“别在意,我知道你们永远不会懂的。”
1701839850
1701839851 话虽如此,其实维特根斯坦此时已经开始怀疑《逻辑哲学论》中的基本论断,三年后,他写信给石里克,明确表示:“在那本书(《逻辑哲学论》)中有很多说法我已不再同意。”
1701839852
1701839853 在西方哲学史上,以今日之是否定昨日之非,以今日之我反对昨日之我,维特根斯坦当属第一人。这些反思集中体现在1953年出版的《哲学研究》中,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这本书是维特根斯坦反对维特根斯坦的产物。
1701839854
1701839855 我个人认为《哲学研究》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著作,它在很多方面都极具颠覆性,可以说是反哲学的哲学著作,同时又是最具哲学味道的哲学著作。你也许会感到纳闷,反哲学和最具哲学味道,这分明是相互矛盾的两个判断呀!好吧,我承认,为了调动你的胃口,我在这里耍了一点语言上的小诡计。
1701839856
1701839857 所谓反哲学,首先是指在形式上它和常见的哲学著作非常不同,全书由上千条长短不一的评论组成,既没有章节目录,也没有脚注索引,看起来缺乏基本的体系和章法,更像是一本哲学札记。其次,也是更重要的,这本书的主旨就是反哲学的。维特根斯坦声称哲学是一种病,而他的工作目标就是为哲学家诊治“哲学病”,治疗的方式不是发明一种新的药物,而是通过改变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就好像“给苍蝇指出飞出捕蝇瓶的出路”。
1701839858
1701839859 那么在什么意义上,它是最具哲学意味的呢?借用陈嘉映的说法:“维特根斯坦像希腊哲人一样,直接面对问题。他在我们这个议论纷纭不知真理为何物的时代,坚持走在真理的道路上。他并不那样反复申说真理是道路,他以走在真理之路上显示这一点。”
1701839860
1701839861 在1945年写就的序言里,维特根斯坦指出:“自从我十六年前重新开始从事哲学以来,我不得不认识到我写在第一本书里的思想包含有严重的错误。”他甚至认为,应该把他的旧思想和新思想合在一起发表,因为“只有与我旧时的思想方式相对照并以它作为背景,我的新思想才能得到正当的理解”。
1701839862
1701839863 词语与对象:“意义的指称论”的以偏概全
1701839864
1701839865 那么(后期)维特根斯坦到底是怎么反对(前期)维特根斯坦的?让我们来看一看他在《哲学研究》第一节中的一段话,此书一开篇就引用了奥古斯丁的一段话,然后总结说:
1701839866
1701839867 在我看来,我们在上面这段话里得到的是人类语言本质的一幅特定的图画,即:语言中的语词是对象的名称——句子是这样一些名称的联系。——在语言的这幅图画里,我们发现了以下观念的根源:每个词都有一个含义;含义与语词一一对应;含义即语词所代表的对象。
1701839868
1701839869 对于缺乏语言哲学训练的读者来说,这段话有些难以理解,什么叫作“人类语言的本质”?“语词的含义即语词所代表的对象”是什么意思?请允许我稍作解释。
1701839870
1701839871 先问一个问题,根据你们的经验观察,牙牙学语的宝宝最初学会的是什么词?没错,一般而言是妈妈,然后才是爸爸、猫猫、狗狗、桌子、椅子、窗户这些名词,再往后是红色、绿色、开心、不开心这样的形容词或者副词,稍大一点,比如说布谷吧,大约是在三四岁的时候,开始使用幸福、公平、世界这样的超级概念。
1701839872
1701839873 爸爸、妈妈、桌子、窗户,都是一些最简单的名词,而且它们都对应着外部世界的某个对象,这让我们很轻易地得出一个结论: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把名称赋予对象的过程。命名,尤其是给孩子命名,对于很多父母来说是一件大事,我们深信名称能够预示或者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名称似乎跟某种隐藏的本质相联系,一旦我们喊出某人或者某物的名称,我们就拥有了把握它的特殊能力。比方说,在宫崎骏的著名动画片《千与千寻》里,当汤婆婆告诉千寻:从今往后,你就叫“千”。千寻的人生就彻底发生了变化,这个叫作“千”的女孩逐渐遗忘了过去的生活,完全进入另一个世界。只有当她再次回忆起“千寻”这个名字时,她才能重返旧日的世界。所以,千与千寻,一字之差,就有了迥然不同的两种命运,两个世界。
1701839874
1701839875 话说到这里,都是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经验。现在我们要把这些日常经验转换成语言哲学的问题意识。首先,用手指着某个东西并且赋予它名字的举动,在语言哲学中叫作“直指定义”。其次,当我们认为语词的意义就是它指称的对象时,我们就是在主张“意义的指称论”,这是最原始也是最经典的一种意义理论,对于初学语言时发生的现象尤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1701839876
1701839877 你也许会感到困惑,话说了这么多,跟维特根斯坦反对维特根斯坦到底有什么关系呢?道理很简单,早期维特根斯坦正是“意义的指称论”的信奉者。在《逻辑哲学论》中他认为语言若要表象世界,就必须在名称与简单对象之间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与此相应的,复合命题和复合事态、原子命题和原子事实之间也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而奥古斯丁图画正是“意义的指称论”的典型案例。这就是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拿它开刀的原因所在。他针对奥古斯丁图画开刀,其实是在针对《逻辑哲学论》开刀。
1701839878
1701839879 那么,奥古斯丁图画到底错在哪里?简单说,维特根斯坦认为这幅图画本身并没有错,可是一旦我们以偏概全,把这幅图画看成是对人类语言本质的理解,那我们就大错特错了。《逻辑哲学论》犯的就是这个错误!
[ 上一页 ]  [ :1.7018398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