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840010
你也许会问,既然哲学是针对借助我们的语言来蛊惑我们的智性所做的斗争,那么这个斗争的结果又是什么呢?维特根斯坦告诉我们,斗争的结果就是,哲学“不用任何方式干涉语言的实际用法”,“它让一切如其所是”。
1701840011
1701840012
蒙克说:“人们常常引用维特根斯坦谈哲学的话——哲学‘让一切如其所是’。但人们常常看不到,在力求什么也不改变,只改变我们看事物的方式时,维特根斯坦试图改变一切。”
1701840013
1701840014
维特根斯坦究竟有何魔力,能够做到什么也没有改变,可一切又都改变了?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讲接着说。
1701840015
1701840016
1701840017
1701840018
1701840020
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 094 站在思想的高墙上:维特根斯坦与面相的转换
1701840021
1701840022
1701840023
1701840024
1701840025
下午我们在争论中度过——他是个十分讨厌的人,每次你说什么,他都说:“不不,那不是要点。”那可能不是他的要点,但那是我们的要点。听他话太累人。
1701840026
1701840027
这是一个14岁男孩的日记,里面的那个“他”正是维特根斯坦。
1701840028
1701840029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讨厌的人,你跟他讲人道的时候他跟你讲法律,你跟他讲法律的时候他跟你讲政策,你跟他讲政策的时候他跟你讲人性,你跟他讲人性的时候他跟你讲奇迹。总之每次你说什么话,他都能把要点转到另一处,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诡辩家”。
1701840030
1701840031
作为一个对话者,维特根斯坦相当让人讨厌,然而他不是诡辩家,而是哲学家。哲学家与诡辩家的最大差异在于,诡辩家通过转换要点来拒绝理解,而哲学家则试图通过统领要点来达成理解。
1701840032
1701840033
面相的转换
1701840034
1701840035
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举过一个“兔鸭头”的例子:
1701840036
1701840037
设想我给一个孩子看这张图。他说:“这是一只鸭子”,然后突然说“哦,它是一只兔子”。于是他认出它是一只兔子——这是一种辨认的经验。
1701840038
1701840039
这里的秘诀在于——面相(aspect)的转换,或者说视角的转换。你第一眼看见了兔子,当你转换面相的时候,又看见了鸭子。究竟什么时候把它看成兔子,什么时候把它看成鸭子,依赖于你从哪个面相或者视角去看图画。
1701840040
1701840041
我在网上看到过另一张图,同样需要进行面相的转换,才能看到少女或者老妪,比起兔鸭图,这张图的细节更复杂,实现面相转换的难度也更高。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语言游戏以及现实生活时,细节的复杂程度和难度只会越来越高。对维特根斯坦来说,能够改变看特定事物时的面相,是拥有理解能力并且最终达成理解的关键所在。
1701840042
1701840043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回过头来解释上一讲中提到的那句话:“这些(哲学)问题的解决不是靠增添新经验而是靠集合整理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1701840044
1701840045
1701840046
1701840047
1701840048
兔鸭图
1701840049
1701840050
1701840051
1701840052
1701840053
转换面相,则能看到两种不同的结果:老妪和少女
1701840054
1701840055
首先我要请你们想一想哪些问题是需要依靠“增添新经验”才能得到解决的?当然是科学问题,比如黑洞的发现证实了黑洞理论。反之,哲学问题的解决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则与增添新经验毫无关系。
1701840056
1701840057
那么,什么叫作“集合整理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还是以兔鸭图为例,无论你把那张图看成兔子还是看成鸭子,图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它如其所是地放在那里,你没有在图上添加一笔一画,你只是通过面相的转换,也就是集合和整理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然后你就看见了不同的对象。
1701840058
1701840059
解释的尽头——生活形式
[
上一页 ]
[ :1.7018400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