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840112
1701840113
1701840114
《烦躁》(Anxiety或Angst),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绘于1894年。“畏(angst)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1701840115
1701840116
1701840117
1701840118
1701840120
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 095 运伟大之思者,行伟大之迷途?——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
1701840121
1701840122
1701840123
1701840124
1701840125
纳粹分子海德格尔
1701840126
1701840127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曾经这样概括亚里士多德的一生:“亚里士多德出生,工作,去世。”——我想这应该就是哲人最理想的人生了吧:思想与生命完全同一,绝对精纯,毫无杂质。
1701840128
1701840129
如果没有卷入1933-1934年的纳粹运动,海德格尔原本也可以这样纤尘不染地度过一生,然后顺理成章地跻身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行列。可是因为有了这段难以洗白的纳粹过往,海德格尔的形象变得暧昧不明、争议不断,时至今日,即使他已经去世42年之久,依旧处于舆论的风暴眼中。
1701840130
1701840131
那么海德格尔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
1701840132
1701840133
1933年1月,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4月,时年44岁的海德格尔接任弗莱堡大学校长一职,发表题为《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的就职演说。次年4月,他辞去校长职位。海德格尔的大学校长生涯只维持了短短一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他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1701840134
1701840135
首先,为了担任校长一职,海德格尔加入了纳粹党,并且将纳粹党员的证书一直保留到1945年。
1701840136
1701840137
其次,在任职期间,海德格尔发表了不少吹捧希特勒的言论,并于1933年5月20日给希特勒专门发去电报,大意是请求按照党的意志来改造大学。
1701840138
1701840139
第三,海德格尔表现出一定的排犹倾向。比如,他与具有犹太血统的恩师胡塞尔中断了关系,在后者重病期间以及葬礼上均未露面,非常不近人情;此外,他通过打小报告暗示一位学者与犹太人有牵连,阻止该学者谋得教职。
1701840140
1701840141
平心而论,这些举动都算不上光彩,但是对于久经政治运动的中国人来说,也不会觉得特别难以接受。海德格尔的所作所为充其量表明他是一个城府颇深的政治投机分子,还算不上大奸大恶之辈。时过境迁,只要他表个态,认个错,就可以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1701840142
1701840143
可是让人大惑不解的是,“二战”结束之后,海德格尔对这段往事却始终讳莫如深,从未在公开场合道歉,对纳粹暴行和奥斯维辛集中营也不置一词。1966年他接受德国《明镜》杂志采访——这是他生前唯一一次公开谈论与纳粹的过往——条件是必须在他死后才能发表。十年后海德格尔去世,这篇题为《只有一个上帝才能拯救我们》的采访也公之于众,然而人们没有读到一句真心悔过的话,有的只是各种闪烁其词的辩解和托词。
1701840144
1701840145
在解释投身纳粹运动的动机时,海德格尔说:“我当时的判断是:就我所能判断的事物的范围来看,只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和确实有生气的、有建设能力的人物一起来掌握未来的发展过程。”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我别无选择,纳粹和希特勒是拯救德国的唯一力量,所以,我虽然看走了眼,但是责任并不在我。
1701840146
1701840147
此外,海德格尔还在访谈中再次强调技术对于人类未来的威胁,他说:“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能够为技术时代安排出一个政治的制度来,我为这个问题提不出一个答案。但我不认为答案就是民主制度。”虽说批评民主制度不等于拥护极权制度,但是在这样一个访谈里,选择继续批评民主制度和技术时代,足以看出海德格尔的顽固和傲慢。
1701840148
1701840149
很显然,《明镜》杂志的访谈不但没有平息风波,反而让这场公案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同情者称,海德格尔投身纳粹运动只是哲学家的一时糊涂,白璧微瑕,无损于他作为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的声誉;反对者则认为海德格尔是终生的纳粹分子,在他的哲学和纳粹主义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1701840150
1701840151
从最近披露的私人笔记和私人信件来看,我们可以确定,至少在1930年代,海德格尔的确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纳粹分子和反犹分子。比如,在1931年的圣诞期间,海德格尔把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作为礼物送给弟弟,并在信中盛赞希特勒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当所有人都一头雾水的时候,他也能辨别清楚”。海德格尔认为国家社会主义运动,也就是纳粹运动会呈现“一种崭新的局面,它不仅仅是政党政治,更事关欧洲和西方文明的赎罪或者衰落”。在信中海德格尔豪情万丈地预言:“看来,德国终于觉醒了,开始理解并掌握自己的命运。”
1701840152
1701840153
1933年4月13日,也就是希特勒上台三个月后,海德格尔继续在信中赞美希特勒:“每一天,我们都在见证着希特勒成为一个政治家。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将会发生改变,每双眼睛都能看见,每只耳朵都能听见,每一位在鼓舞自己行动的人都会感受到真正而又深刻的兴奋,我们见证了伟大的历史,见证了压力之下将帝国精神和民族使命照进现实的时刻。”
1701840154
1701840155
在私人笔记中海德格尔也对犹太人进行了种族主义意义上的批评,他说:“犹太人凭借他们杰出的计算天赋,已经按照种族原则生活了最长的时间,因此他们拼命为自己辩护,反对种族原则不受限制地运用。”
1701840156
1701840157
怀着乡愁寻找家园
1701840158
1701840159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海德格尔的以上言行?一朝是纳粹分子,终生都是纳粹分子吗?如果海德格尔哲学与纳粹运动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关联,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海德格尔?难道我们不怕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中了毒,成为一个反犹主义者甚至纳粹主义者吗?
1701840160
1701840161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海德格尔的个人生活,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氛围。美国学者朱利安·扬指出,海德格尔的祖父是鞋匠,父亲是业余的铜匠,母亲是农妇,这对我们理解海德格尔意义重大。终其一生,海德格尔都对乡村生活抱有深厚的情感,对城市生活则充满厌恶之情。乡村生活是典型的共同体(community)生活,在这个通过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生长起来的生活世界里,人与人亲密无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更重要的是,乡村生活使人拥有直接的生活经验,而非间接的生活经验,人们对于生活的其来有自了然于胸,有着非常清晰的脉络感,因此他们的生活也就更加简单扎实。用海德格尔最喜欢的话说,这是一种“有根的”生活方式。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城市生活是一种“无根的”生活方式,它立足于契约关系,是机械的和人为的聚合体,人们表面上生活在一起,其实却彼此疏离,漂泊无依。
[
上一页 ]
[ :1.7018401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