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852273e+09
1701852273 随后我们将讨论联想的原则。至于为什么要详尽地引用休谟的原文,他本人优美的文风就是充足的理由。另外,在休谟处理问题的方式面前,确实也没有其他更好更清晰的表述方式了。总之,这种状况为英国的哲学创作开了一个可贵的先例,尽管也许永远也不会再有人达到休谟的完美。
1701852274
1701852275
1701852276
1701852277
1701852278 ◎休谟认为因果关系来自对习惯的联想;理性主义则坚持原因与结果相关联。
1701852279
1701852280 休谟的因果论是我们必须考察的另一个主要问题。理性主义者认为,因果联系是事物与生俱来的某种内在特征。例如斯宾诺莎就认为,如果以一种充分的方式来考虑事物,那么就有可能通过演绎表明一切现象都必有其因果关系,尽管通常人们认为只有上帝才能具有这样的想像力。按照休谟的理论,这样的因果关系是不可知的,他所持的正是在批判人格同一性时所提出的理由。这种错误观点的根源就在于,我们倾向于把某种序列中理念间的必然联系归于这种因果关系的本质。现在,理念间的联系产生于联想,而联想则是由三种关系(相似性、时空衔接性和因果关系)导致的。休谟把这些关系称为哲学关系,因为它们在理念的比较中发挥了作用。在某些方面,它们与洛克的反思理念是一致的。前面说过,当心灵对自身内容进行比较的时候,这种理念就产生了。在一定程度上,相似性绝不会介入所有的哲学关系,因为没有相似性,就不可能有比较。休谟把这些关系细分为七种类型,即相似性、同一性、时空关系、数的关系、品质等级、对立性和因果关系。他特别挑出了同一性、时空关系和因果三种关系,并指出另外四种关系仅仅依赖于被比较的理念。比如,数的关系在一个给定的几何图形中,只能依赖于该图形的理念。他还认为只有这四种关系才能产生知识的确定性。但对于同一性、时空关系和因果关系,我们就无法进行抽象推理,而必须依靠感官经验。其中惟一真正具有推理作用的是因果关系,另外两种关系都要依存于它。某个客体的同一性必须根据因果原则来推知,时空关系也是这样。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休谟常常不经意地陷入有关客体的一般说法中去,这时他的理论就要十分严格地迫使他只提及理念。
1701852281
1701852282 接着,休谟对如何从经验中得出因果关系进行了心理学阐释。假如两个给定种类的客体在感官知觉中出现恒定的联系,那么就会产生一种心灵习惯,从而使我们联想到由印象产生的两个理念。当这一习惯足够强烈时,一个客体的现象(在感觉中仅仅是现象)就会在心灵中引发两个理念的联想,对于这种联想来说,不存在任何确定或必然的东西,因此,可以说因果关系就是一种心灵的习惯。但是休谟的论述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因为我们在前面看到,他说联想本身产生于因果关系,而在这里却又用联想来解释因果关系。但联想主义者的原则作为心灵习惯如何形成的一种解释,却是一种有用的心理学解释,并且一直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1701852283
1701852284
1701852285
1701852286
1701852287 ◎理性主义
1701852288
1701852289 对休谟来说,确实不可以提及心灵习惯或心灵倾向,至少不可以提到它们的形成。因为正如我们所知,在他的严格意义上,心灵仅仅是具有接续性的感知。所以,不可能有任何东西发展成为习惯,也不能说一系列感知实际上发展了某些形式,因为勉强的陈述意味着令人费解,除非我们能够多少使这种陈述看起来不完全像某种巧合。现在,有一点显然是正确的,正如理性主义者所要求的那样,因果的必然联系不能从休谟的认识论中杜撰出来。因为无论我们所面临的(客体)联系是多么恒定和有规律,我们都始终不能说:在一系列的印象之上产生了必然的印象,因而我们不可能认为必须有一个必然性理念。但由于有些理性主义者倾向于别的想法,因此一定有某种心理作用误导了他们,心灵习惯恰巧就趁虚而入了。我们是如此地习惯于从经验中看到原因产生相应的结果,以至于我们最终一味地相信必然如此。如果我们接受了休谟的经验主义,那么最后这一步是不可能得到证明的。
1701852290
1701852291
1701852292
1701852293
1701852294 ◎怀疑主义
1701852295
1701852296 通过制定一些“判断因果的规则”,休谟结束了对因果关系的讨论。他在这里提前一百年展望了J.S.穆勒的归纳法准则。休谟在制定规则之前,回顾了因果关系的主要特征。“一切都能导致一切”,他这样说,以此来提醒我们不存在必然联系这类东西。规则一共八条,一是“因果必须具有时空邻近性”;二是“原因必先于结果”;三是因果之间必定有恒定的联系。后面这几条则预示了穆勒的准则。他在第四条中告诉我们,同样的原因总是产生同样的结果,而且这一原则是从经验中来的;第五条指出,如果不同的原因能够产生同样的结果,那么这些原因一定具有某个共同点;我们也可以推出第六条,不同的结果表明了不同的原因。剩下的两条我们就不必在这里讨论了。
1701852297
1701852298 最后,休谟的认识论导致了某种怀疑论立场。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古代的怀疑论者是那些反对创立形而上学体系的人。我们绝不能根据他们之后的通俗意义来理解“怀疑论者”这个术语,“怀疑论者”的通俗含义是指某种经常性的犹豫不决,而其希腊文原意是指一个谨慎的探索者,凡是在体系创立者们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的地方,怀疑论者却不敢肯定,而是继续观望。随着时间的流逝,使他们出名的并不是他们的继续研究,而是他们的缺乏信心。从这个意义上看,休谟的哲学就是怀疑论的,因为他像怀疑论者一样得出了如下结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觉得毋庸置疑的明确事物,都得不到任何方式的证明。当然,我们绝不能以为怀疑论者在面临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时,也是瞻前顾后,下不了决心。在阐述了怀疑论立场之后,休谟明确指出,这并不影响一个人的日常追求。“假如有人在这里问我,我是否真诚地同意这个我曾费尽心机向人灌输的论点,我是否真的也是一名怀疑论者,认为一切都无法确定,我们对于任何事务的判断都不存在真理或谬误。那么我将告诉他,这个问题纯粹是多余的,无论是我还是任何别的人,都不会永远忠实如一地持有那种见解。自然凭着某种无法阻挡的绝对必然性,已经决定了我们既要去呼吸、感觉,又要去判断……无论是谁热衷于批判这种彻底怀疑论的不足,实际上都是在进行没有对手的论战……”
1701852299
1701852300 关于洛克提出的理念学说,休谟坚定地表明了这种理论最终会把我们引向何处。一旦离开了这一点,就无法再遵循这些路线。如果有人认为我们通常提到因果关系时,并不是指(我们的确是指)休谟所说的那种关系,那么就必须找到一个新的起点。可以肯定的是,无论科学家还是普通人,都不会仅凭恒定的联系来思考因果关系。对此,休谟的回答可能是:如果他们另有所指,那么他们就全错了。然而在这里,他可能过分彻底地排斥了理性主义学说。正如我们在讨论斯宾诺莎时所看到的那样,对科学家的实际工作进行了更好的描述的,恰恰就是理性主义本身。科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演绎体系来揭示因果关系,而在演绎体系中,结果是由原因引起的,正如一个有效论证的结论源于它的必然性前提一样。但是对于前提本身来说,休谟的批判仍然是正确的。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某种探索或怀疑的态度。
1701852301
1701852302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休谟主要对人的科学感兴趣,在此,怀疑论立场导致了伦理学和宗教领域的剧烈变革。因为我们一旦证实了自己无法认知必然的联系,即使用理性论证来证明伦理学原理,道德的力量也必定受到削弱。现在,伦理学的基础虽然已经变得不如休谟的因果关系本身那么牢靠,但根据休谟自己的说法,在实践中,我们当然可以自由地采纳自己所愿意采纳的任何观点,尽管我们不能证明它。
1701852303
1701852304
1701852305
1701852306
1701852307 西方的智慧 [:1701849691]
1701852308 西方的智慧 第九章 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
1701852309
1701852310 不列颠经验主义运动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对那些遵从不同传统的人持普遍的宽容态度。因此,洛克坚持要一视同仁地予以宽容,哪怕是对信奉“教皇至上”的信徒们也应该如此。尽管休谟嘲笑一般的宗教,尤其是罗马天主教,但他却反对容易导致镇压的“宗教狂热”。这种普遍的开明态度逐渐成了当时学术氛围的特征。在18世纪,它首先在法国,而后又在德国站住了脚。启蒙运动或后来德国人所谓的“Aufk-Larung”(启蒙思想),并非一直与哲学思想的某个特殊学派有关,实际上它是十六七世纪没完没了的宗教血腥冲突的产物。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洛克和斯宾诺莎都采纳了宗教宽容的原则。同时,这种关于信仰问题的新态度还产生了深远的政治影响,因为它必然会抵制一切领域的任意权威,神授君权是不可能赞同这种自由观点的。在英国,政治斗争在17世纪末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由此导致的宪法实际上并不民主,但它却摆脱了其他地方贵族统治所具有的某些无法无天的特征,因而也就不大可能发生激烈的动乱。而在法国,情况则完全不同,启蒙力量已经为1789年的大革命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德国,启蒙运动几乎仍是一个智力复苏的问题。“三十年战争”以后,德国只是在逐步振兴,它在文化方面受到法国的支配。直到普鲁士在腓特烈大帝的统治下得以兴起以及18世纪后半叶的文学得以复兴,德国才开始摆脱对法国文化的依附。
1701852311
1701852312
1701852313
1701852314
1701852315 ◎1794年,卢梭被尊为神圣:人们将他的遗体送往先贤祠。
1701852316
1701852317 启蒙运动还与科学知识的传播紧密相关。在过去按照亚里士多德和教会的权威把许多东西视为理所当然的地方,现在遵从科学家的观点已经成了时尚。就像在宗教领域,新教已经产生了每个人都应该独立判断的思想一样,现在在科学领域,人们也必须亲自考察自然,而不应该再盲从那些陈腐学说的权威。西欧的生活正被科学探究的结果改变着。在法国,大革命最终粉碎了旧有的制度,而18世纪的德国大体上还被“仁慈的”暴政约束着。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言论自由的存在,尽管它绝不是想说就说,普鲁士(如果去掉其军事性质)或许就是最好的国家范例。无论如何,某种形式的自由主义已开始在知识界发展起来,腓特烈大帝自称是国家的第一公仆,他允许在自己的国家里,人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方式获得拯救。
1701852318
1701852319
1701852320
1701852321
1701852322 ◎在法国,旧的制度最终被大革命粉碎。
[ 上一页 ]  [ :1.70185227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