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857271
1701857272
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谢林的这个方法的精髓,就是通过一个“演进过程”来把握自我的整个历史:“在哲学里面,首先是我作出了历史发展的尝试——整个哲学对我来说就是自我意识的历史……进步的原则或者说方法在于一个区分,即一方面是自身发展着的或忙于产生出自我意识的自我,另一方面是那个反思着前者的、仿佛观望着前者的、进行哲学思考的自我”(X,97—98)。毋庸置疑,这个方法对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20],因此谢林有理由捍卫自己的“发明权”。[21]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得承认,至少在谢林的“同一性哲学”时期,由于他在表述方式上经常和斯宾诺莎的“几何学式证明”走得太近,以至于他的辩证法精神暂时在某种程度上被搁置起来了,因此黑格尔完全有理由(更重要的是他也有这个能力)把这个方法发扬光大,把“精神的道路”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1701857273
1701857274
[1] 具体情况可参阅拙著《永恒与时间——谢林哲学研究》第一章“谢林的哲学生涯”,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1—24页。
1701857275
1701857276
[2] Vgl. F. W. J. Schelling,Briefe und Dokumente I. Hrsg. von Horst Fuhrmans. Bonn 1962. S. 287 ff.
1701857277
1701857278
[3] 比如卢卡奇在他的那本书里面就是这样说的:“自从谢林离开耶拿迁居维尔茨堡之后,他开始受到他的多数公开反动的信徒和学生的影响。他因此很快出版了《哲学与宗教》一书(1804),在这里,他的生涯有了决定性的转变,开始了他的明显反动的第二时期。这一转变‘仅仅’在于:不是艺术而是宗教成了哲学的‘工具’。”卢卡奇:《理性的毁灭》,王玖兴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4页。
1701857279
1701857280
[4]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先刚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页。(译者注:文中所用中译本均为此版本)
1701857281
1701857282
[5] Walter E. Ehrhardt,Einleitung von F. W. J. Schelling,Vorlesungen über die Methode(Lehrart)des akademischen Studiums. Hamburg 1990. S. VII-VIII.
1701857283
1701857284
[6] 卡尔·雅斯贝尔斯认为,正是费希特开启了“反思的时代”。事实上也是如此,费希特对于“反思”的推崇不仅在哲学上造成了深远影响,而且也给以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诺瓦利斯、蒂克为代表的早期德国浪漫派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思想激励。比如施莱格尔就明确说道:“康德揭示了形而上学的终点……费希特却揭示了形而上学的开端,只不过这个开端不是位于自我和非我之内,而是位于反思的内在自由之内”(FS XVIII,280)。Vgl. Lothar Pikulik,Frühromantik. Epoche-Werke-Wirkung. 2. Auflage. München 2000. S. 45—47.
1701857285
1701857286
[7] 《精神现象学》,第49页。
1701857287
1701857288
[8] 通过这个命题,谢林从一开始就与经验论者、神秘主义者、蒙昧主义者、宗教人士乃至康德所主张的那种有限的、充满缺陷的“理性”划清了界限,真正将“理性主义”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701857289
1701857290
[9] Walter Jaeschke(Hg.),Der Streit um die Gestalt einer Ersten Philosophie(1799—1807). Quellenband 2.1. Hamburg 1999. S. 212.
1701857291
1701857292
[10] Ebd. Quellenband 2.1. Hamburg 1999. S. 212.
1701857293
1701857294
[11] Walter Jaeschke(Hg.),Der Streit um die Gestalt einer Ersten Philosophie(1799—1807). S. 213.
1701857295
1701857296
[12] Ebd. S. 220.
1701857297
1701857298
[13] Ebd. S. 222.
1701857299
1701857300
[14] F. W. J. Schelling,Briefe und Dokumente. Band I(1775—1809). Hrsg. von Horst Fuhrmans. Bonn 1962. S. 217.
1701857301
1701857302
[15] J. G. Fichte,Gesamtausgabe der Bayer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Hrsg. von Reinhard Lauth,Erich Fuchs und Hans Gliwitzky. Frommann-Holzboog,Stuttgart-Bad Cannstatt 1962—2011. II,487.
1701857303
1701857304
[16] Ebd. II,487.
1701857305
1701857306
[17] J. G. Fichte,Gesamtausgabe der Bayer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Hrsg. von Reinhard Lauth,Erich Fuchs und Hans Gliwitzky. Frommann-Holzboog,Stuttgart-Bad Cannstatt 1962—2011. II,494.
1701857307
1701857308
[18] 《精神现象学》,第463、502页。
1701857309
1701857310
[19] 指黑格尔。
1701857311
1701857312
[20] 参阅《精神现象学》,第54页以下。
1701857313
1701857314
[21] 当然,谢林的这个说法遭到了诗人海涅(一个强硬的黑格尔派)的讽刺挖苦:“就像一个皮匠控告另一个皮匠偷他的皮革作了靴子,我有一次偶尔遇见谢林先生的时候,也听他说起黑格尔‘剽窃了我的思想’;‘他剽窃的是我的思想’;‘我的思想’变成了这个可怜虫的口头禅,经常挂在嘴上……天下再没有比要求取得思想所有权更为可笑的事了。”参阅海涅:《论浪漫派》,载于《海涅文集·批评卷》,张玉书选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页。
1701857315
1701857316
1701857317
1701857318
1701857320
哲学与宗教的永恒同盟:谢林《哲学与宗教》释义 《序言》释义
[
上一页 ]
[ :1.70185727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