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857635e+09
1701857635
1701857636 [8] Jochen Schmidt und Ute Schmidt-Berger(hrsg.),Mythos Dionynus. Stuttgart 2008. S. 26—30.
1701857637
1701857638 [9] 传说年轻美貌的佩耳塞福涅在草地上采集鲜花时,大地突然裂开,冥王哈得斯将她劫走并强娶为妻。德墨忒尔因此悲痛万分,不司职守,导致大地一片荒芜。宙斯唯恐人类会因此饿死,诸神也得不到人们的祭献,于是命令哈得斯放回佩耳塞福涅。狡猾的哈得斯在释放佩耳塞福涅之前让她吃了一个冥府的石榴,这样她就不能彻底返回阳间了,而是只能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阳间与母亲团聚,而另外三分之一时间则必须呆在阴间。于是,当德墨忒尔与女儿欢聚的时候,大地便春暖花开,生机勃勃(此时为春夏和秋收季节),而在女儿返回冥界期间,德墨忒尔的伤心又使得大地草木凋零,一片肃败(此时为深秋及严冬季节)。至于狄奥尼索斯的身世与事迹,因为众说纷纭,这里只选取一种最为普遍的说法。狄奥尼索斯是宙斯的儿子,而他的母亲则是忒拜国王卡德摩斯的女儿塞墨勒。塞墨勒因为遭到妒火中烧的赫拉的欺骗和挑唆,请求雷电之神宙斯以真面目示她,因而被雷电击死。宙斯将她腹中六个月的胎儿缝进自己的大腿继续孕育,直至其出生。狄奥尼索斯出生后在森林中长大,发明了葡萄,他头戴葡萄藤编制的冠冕,手持常春藤缠绕的酒神杖,过着无忧无虑、纵情声色的生活。后来赫拉唆使提坦杀死了狄奥尼索斯,把他切成七大块,放在三脚鼎上的一个大锅里面焚烧成灰烬。宙斯把这些灰烬收集起来交给阿波罗,后者让狄奥尼索斯死而复生。从此以后,凋零肃杀的冬天就代表着狄奥尼索斯的受难,而生机盎然的春夏则代表着他的死而复活。
1701857639
1701857640 [10] 根据普鲁塔克《论伊西斯和俄希里斯》的记载,在埃及神话里,俄希里斯是一名伟大的法老,后被其弟弟赛特(Seth)阴谋害死,钉在棺材里弃尸尼罗河。俄希里斯的妻子伊西斯(Isis)找到了他的尸体,将其藏在芦苇丛中。赛特再度发现了俄希里斯的尸体,愤怒之下将其切成无数碎片,抛撒在四处。伊西斯费劲周折收集俄希里斯的残片,最终只差一块,即俄希里斯的阴茎,因为那已经被鱼虾吃掉了,所以她只好用木头做了一个仿制品,最后将俄希里斯拼凑复原。俄希里斯复活后成为冥界的主宰者。尼罗河的干旱枯竭的季节象征着俄希里斯的受难,而丰水泛滥的季节则象征着他的死而复活。
1701857641
1701857642 [11] 阿多尼斯是希腊神话中最著名的花样美男,深受爱神阿佛洛狄忒的宠爱。后来阿多尼斯在狩猎时被野猪咬伤致死,在阴间亦得到冥后佩耳塞福涅的宠爱。阿佛洛狄忒和佩耳塞福涅为争夺阿多尼斯争风吃醋,上诉到宙斯那里,最后宙斯裁决阿多尼斯每年六个月待在阴间,其余六个月则重返阳间。阿多尼斯因此成为植物之神,他每年在秋冬肃杀之际死去,又在翌年的春光明媚之际复活,如此永远循环不息。
1701857643
1701857644 [12] F. W. J. Schelling,Urfassung der Philosophie der Offenbarung. Hrsg. von Walter E. Ehrhardt. Hamburg 1992. S. 265.
1701857645
1701857646 [13] Ebd.,S. 266.
1701857647
1701857648 [14] F. W. J. Schelling,Urfassung der Philosophie der Offenbarung. Hrsg. von Walter E. Ehrhardt. Hamburg 1992. S. 270.
1701857649
1701857650 [15] Ebd.,S. 298.
1701857651
1701857652 [16] Ebd.,S. 351.
1701857653
1701857654 [17] 详参拙文《柏拉图作为真诗人》,载《世界哲学》2011年第2期。
1701857655
1701857656 [18] F. W. J. Schelling,Urfassung der Philosophie der Offenbarung. Hrsg. von Walter E. Ehrhardt. Hamburg 1992. S. 264—265.
1701857657
1701857658 [19]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B XXX。
1701857659
1701857660 [20] Vgl. Holger Zaborowski,Spekulation oder Kritik? Schelling,Kant und das Verhältnis der Philosophie zur Religion. In F. W. J. Schelling,Philosophie und Religion. Hrsg. von Alfred Denker und Holger Zaborowski,Freiburg/München 2008. S. 109—130.
1701857661
1701857662 [21] Vgl. F. W. J. Schelling,Brife und Dokumente I. Hrsg. von Horst Fuhmrans. Bonn 1962. Kapitel “Schelling im Tübinger Stift”,S. 9—54. 对于这个问题,此外亦可参阅潘能伯格:《神学与哲学》中的“康德的神学影响”一章,李秋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239—253页。
1701857663
1701857664 [22] 《海涅文集·批评卷》,张玉书选编,海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3—294页。
1701857665
1701857666 [23] 《海涅文集·批评卷》,张玉书选编,海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4页。
1701857667
1701857668 [24] 《海涅文集·批评卷》,张玉书选编,海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5—306页。
1701857669
1701857670 [25] Vgl. F. H. Jacobi,Über die Lehre des Spinoza in Briefen an den Herrn Moses Mendelssohn. Auf der Grundlage der Ausgabe von Klaus Hammacher und Imgard-Maria Piske bearbeitet von Marion Lauschke. Hamburg 2000. Anhang,S. 336.
1701857671
1701857672 [26] 这里试举几个例子:费希特称自己的哲学为“真正的系统的斯宾诺莎主义”,黑格尔宣称“要么是斯宾诺莎主义,要么不是哲学”,以及“必须把思维放在斯宾诺莎主义的观点上;这是一切哲学研究的开端。要开始研究哲学,就必须首先作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赫尔德和诺瓦利斯称斯宾诺莎是“醉心于神的圣人”。歌德在《自传》里声称:“这个给我以决定性的影响、对于我的整个思想有那么大的作用的伟人,就是斯宾诺莎。”叔本华说:“斯宾诺莎是永远伟大的人格和哲学相结合的典范。”海涅说:“我们今天所有的哲学家,往往自己并不自觉,却都是透过巴鲁赫·斯宾诺莎磨制的眼镜在观看世界。”费尔巴哈说:“斯宾诺莎的哲学具有我们所能想象的最崇高的精神性。”最后,连一向蔑视诸位前辈的尼采都多次把自己与斯宾诺莎相提并论:“我简直完全惊呆了,完全着迷了,我竟有这样一位先辈……总之,我的孤独——正如在高山顶上这孤独使我呼吸困难和心跳加快——至少是两个人的。”参阅洪汉鼎:《斯宾诺莎哲学研究》之附录《斯宾诺莎在欧洲哲学史上的影响以及中国的斯宾诺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22—726页。亦参阅:Yirmiyahu Yovel,Spinoza. Das Abenteuer der Immanenz. Göttingen 1996. S. 385—386。
1701857673
1701857674 [27] 作为比较,我们可以看看斯宾诺莎在法国人和英国人那里得到的评价:皮埃尔·贝尔认为斯宾诺莎的学说是“最最荒诞不经的假说”,霍布斯和贝克莱认为斯宾诺莎属于“荒诞的狂想”,休谟也跳出来指责斯宾诺莎的学说是“骇人听闻的无神论”。参阅前引洪汉鼎著作,第719—720页。
1701857675
1701857676 [28] Manfred Frank und Gerhard Kurz(hrsg.),Materialien zu Schellings philosophischen Anfängen. Frankfurt am Main 1975. S. 126.
1701857677
1701857678 [29] F. W. J. Schelling,Die Weltalter. Fragmente. In den Urfassungen 1811 und 1813 herausgegeben von Manfred Schröter. München 1946. S. 45.
1701857679
1701857680 [30] F. W. J. Schelling,System der Weltalter. Münchner Vorlesung 1827/28 in einer Nachschrift von Ernst von Lasaulx. Hrsg. und eingeleitet von Siegbert Peetz. Frankfurt am Main 1990. S. 19.
1701857681
1701857682 [31] H. M. Baumgartner/ H. Korten,Schelling. Beck’sche Reihe Denker. München 1996. S. 11.
1701857683
1701857684 [32] 相比之下,黑格尔对于斯宾诺莎的批评倒是有几分接近真相:“那些说他是无神论、申斥他是无神论的人所说的话的反面倒是真的;他那里大大地有神”;“如果有人仅仅因为斯宾诺莎主义不把神与世界分开,就愿意把它称为无神论,那是很愚蠢的,我们倒是同样也可以把他成为无世界论者。斯宾诺莎主张,我们所谓的世界是根本没有的;世界只不过是神的一个形式而已,并不是自在自为的东西。世界并没有真正的实在性,而是一切都被投进了唯一的同一性这个深渊”(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9、129页)。值得注意的还有黑格尔接下来的一些话:“有许多神学家也是无神论者,他们只把神称为全能的、最高的本体等等,却不肯认识神,而承认有限的东西是真实的;这种人更坏”(该书第130页)。
[ 上一页 ]  [ :1.70185763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