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857767e+09
1701857767
1701857768 也就是说,理智直观是指绝对者的自我认识或自我意识,而且惟有它才是一种无条件的认识。尤其是在谢林的“同一性哲学”时期,谢林多次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同样的一个观点。比如《对我的哲学体系的阐述》(1801)之命题7是这样说的:“唯一无条件的认识就是对于绝对同一性的认识”(IV,117)。在《布鲁诺》(1802)里,谢林称理智直观是“本质与形式的同一性”(IV,366 ff.,IV,376),并指明那个等同于绝对者的理智直观是“我们的灵魂的本质”(IV,370 f.;IV,404)。至于《维尔茨堡体系》(1804),则在第一个命题就提出:“一切知识的第一个前提就是:认知者和被认知者是同一个东西”(VI,137)。
1701857769
1701857770 因此我们发现,谢林在《哲学与宗教》(1804)这里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真正说来,理智直观乃是灵魂的自在体亲自创造出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之所以叫做‘直观’,仅仅因为灵魂的本质与绝对者是同一个东西,就是绝对者自身,它与绝对者只能处于一种直接的关系,此外没有别的可能”(VI,23)。这里需要简单解释一下“自在体”(das An-sich)这个略显奇特的概念,它是谢林在“同一性哲学”时期经常使用的一个术语。众所周知,“an sich”是德国哲学的一个常用表达式,作为一个形容词或副词,它的意思是“自在的”或“就其自身而言”等等,比如康德的著名的“自在之物”(Ding an sich)就是基于这个表达式。然而把这个形容词或副词名词化却是谢林的创举。谢林有时用它来指代那个“就其自身而言的实体”或“实体本身”,可见它仍然不过是“绝对者”的众多名称之一。黑格尔继承了这个术语及其意义,同时把“An”和“sich”之间的联结符也取消了。在他的《精神现象学》里,黑格尔不但频繁使用“自在体”(das Ansich)这个概念,而且把它与作为“能动的实体”意义上的“自主体”(das Selbst)对立起来。[12]
1701857771
1701857772 无论如何,我们必须牢记,谢林虽然推崇理智直观,但他并不是完全排斥描述的,因为描述毕竟有它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只要人们不是执着于它,而是把它当作理智直观的辅助工具,那么它还是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我们对于绝对者的认识。
1701857773
1701857774 在这里,谢林把所有的对于绝对者的描述归结为三种陈述形式,即“直言的”(kategorische)、“假言的”(hypothetische)、“选言的”(disjunktive)这三种形式,“这些形式包含在反思里面,并通过推论的三个形式表达出来”(VI,23—25)。
1701857775
1701857776 在具体讨论谢林的相关论述之前,我们或许已经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谢林在这里总结出的三种陈述形式恰恰就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判断表”里面列出的第三组判断,即“关系判断”,这组判断包含着以下三种判断:
1701857777
1701857778 1)直言判断,处理两个概念的关系;
1701857779
1701857780 2)假言判断,处理两个判断之间的关系;
1701857781
1701857782 3)选言判断,处理多个判断之间的关系。
1701857783
1701857784 与第三组判断相对应的,是“关系范畴”,确切地说,分别是如下三个“纯粹知性概念”或“范畴”:
1701857785
1701857786 1)“依存性与自存性”范畴(Inhärenz und Subsistenz);
1701857787
1701857788 2)“原因性与从属性”范畴(Kausalität und Depedenz);
1701857789
1701857790 3)“协同性”范畴(Gemeinschaft)。
1701857791
1701857792 众所周知,康德特别偏爱匀称对应的架构。所以,与那三种判断和范畴分别相对应的,有如下三个“关系图式”:
1701857793
1701857794 1)持续性(Beharrlichkeit);
1701857795
1701857796 2)延续性(Sukzession);
1701857797
1701857798 3)同时性(Zugleichsein)。
1701857799
1701857800 当知性和想象力合作,利用上述范畴和图式来认识对象的时候,必然遵循以下三个相应的“原理”(Grundsätze):
1701857801
1701857802 1)实体性原理;
1701857803
1701857804 2)因果性原理;
1701857805
1701857806 3)交互作用原理。
1701857807
1701857808 有完没完?还没。须知康德把实体性原理、因果性原理、交互作用原理合起来称作“经验的类推”。所谓“类推”(Analogien,希腊文原意为“关系”),就是在一个确定的关系里,通过已知的对象推算出未知的对象;而所谓“经验的类推”,自然就是从经验中给定的对象出发,推算出经验之外的、先验的(transzendental)乃至超验的(transzendent)对象。[13]既然如此,从那三个原理出发,相应地最终会类推出如下三个对象:
1701857809
1701857810 1)最根本的存在(ens originarium);
1701857811
1701857812 2)最高存在(ens summum);
1701857813
1701857814 3)一切存在之存在(ens entium)。
1701857815
1701857816 最后,如果人们把以上三个对象看作同一个东西亦即“上帝”的三个表现,那么相应地对于“上帝”的论证就有如下三种方式:
[ 上一页 ]  [ :1.70185776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