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857867
1701857868
[3]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A324=B381 ff。
1701857869
1701857870
[4]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B365,B394,B443 ff.,B.559。
1701857871
1701857872
[5] Arthur Schopenhauer,Über die vierfache Wurzel des Satzes vom zureichenden Grunde. In ders. Sämtliche Werke,herausgegeben von Wolfgang Frhr. von Löhneysen. Stuttgart/Frankfurt am Main 1962. Band III,S. 53—54.
1701857873
1701857874
[6] 《精神现象学》,第14—15页。
1701857875
1701857876
[7] 斯宾诺莎:《伦理学》,第3—4页。
1701857877
1701857878
[8]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B68,B72。
1701857879
1701857880
[9]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B308,A280=B336。
1701857881
1701857882
[10] 参阅斯宾诺莎:《伦理学》第五部分命题36:“心灵对神的理智的爱,就是神借以爱它自身的爱……这就是说,心灵对神的理智的爱乃是神借以爱它自身的无限的爱的一部分……这种心灵的爱乃是神自己观察自己的主动行为,就神之显现于人的心灵而言,这种主动行为是伴随着神的观念而来的。”
1701857883
1701857884
[11] 黑格尔在他的《费希特和谢林的哲学体系的差别》里同样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Vgl. G. W. F. Hegel,Differenz des Fichteschen und Schellingschen Systems der Philosophie. In ders. Werke in Zwanzig Bänden. Theorie Werkausgabe. Frankfurt am Main 1970. Band 2,S. 52.
1701857885
1701857886
[12] 详参本人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译者序”里面作出的相关解释,第28—29页。
1701857887
1701857888
[13] Immanuel Kant,Prolegomena zu einer jeden künftigen Metaphysik,die als Wissenschaft wird auftreten können. In Kants Werke,Band IV,Berlin 1968. S. 358.
1701857889
1701857890
[14] 实际上黑格尔在1802年的一篇文章里也宣称:“哲学就其本性而言就是某种隐秘的东西(etwas Esoterisches),它本身既不是为了群氓(Pöbel)而被创造出来的,也不可能是为了群氓而准备的……诚然,哲学必须认识到,民众也有可能提升到哲学的层次,但哲学反过来没有必要去屈尊迁就民众。”G. W. F. Hegel,Über das Wesen der philosophischen Kritik überhaupt und ihr Verhältnis zum gegenwärtigen Zustand der Philosophie insbesondere. In ders. Werke in zwazig Bänden. Theorie Werausgabe. Frankfurt am Main 1970. Band 2,S. 182.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黑格尔的这篇文章的标题下面有一个脚注,即“黑格尔在谢林的协助下完成”(Ebd.,S. 171),因此不排除这种可能,即黑格尔是在谢林的授意下写了这些文字。
1701857891
1701857892
[15] 在意识形态思想家卢卡奇的眼里,这些言论立马成了谢林的一大罪状:“他的反启蒙运动的哲学贵族倾向在耶拿时期就已经紧紧地和反动的政治倾向结合在一起了。他反对启蒙运动的知性哲学就是完全公开地反对民主,就是完全公开地反对启蒙运动的知性哲学为革命作准备。……为了反对这种情况,哲学必须使用它的贵族否决权,……这种哲学理所当然的格言就是这句话:‘我憎恨无知的群众,和他们离得远远的。’因此,这种完全反动的基础甚至在青年谢林那里就已经可以找到了。”卢卡奇《理性的毁灭》,王玖兴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8—129页。
1701857893
1701857894
1701857895
1701857896
1701857898
哲学与宗教的永恒同盟:谢林《哲学与宗教》释义 《有限事物的起源》释义
1701857899
1701857900
在澄清了“绝对者”或“上帝”的理念之后,“真正的哲学”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说明有限事物在绝对者那里的起源以及它们与绝对者的关系,就像本章的标题已经表明的那样。
1701857901
1701857902
在这里,谢林一开篇就引用了三个篇幅不小的文本:其中一个来自柏拉图的《第二封信》,另外两个来自谢林自己的《布鲁诺》。我们不妨把这三个引文的中心思想提炼出来,列举如下:
1701857903
1701857904
1)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切祸害的根源是什么?”
1701857905
1701857906
2)只需从绝对者的最高理念出发,就可以得出那种与这个理念一起同时被设定的“脱离”和“分离”。
1701857907
1701857908
3)万物看似脱离了原初统一性,成为一种自为存在,这种自为存在的可能性虽然包含在原初统一性之内,但其现实性却是仅仅包含在自为存在自身之内;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况,原因在于,有限事物在依赖于绝对者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能力,能够本身作为统一性——某种意义上的绝对者——而存在。
1701857909
1701857910
后面那两处引文显然是在讨论“有限事物的起源以及它们与绝对者的关系”这一问题,但更值得重视的是,这个问题与“一切祸害的起源”有什么关系,以及谢林为什么要把它们放在一起而加以考察。不过如果我们知道谢林在这里引用的“祸害”(das Übel)就是“恶”(das Böse)这个至关重要的概念,那么从谢林的上述引文里其实可以归结出这样一个思路:
1701857911
1701857912
1)“恶”的起源应当追溯到有限事物或有限性本身;
1701857913
1701857914
2)有限事物在某种意义上“脱离”了绝对者,或与之“分离”;
1701857915
1701857916
3)关键在于,从绝对者的理念出发,如何解释这种“脱离”或“分离”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
上一页 ]
[ :1.70185786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