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862055e+09
1701862055
1701862056 已经到手的细腻而丰富的宝石没有进入物之存在中,它没有成为宝藏,也即没有成为获得诗意保存的疆域之财富。诗人对宝石不置一词。这块宝石虽然没有能够成为他的疆域的宝藏,但还是赠予诗人一种在语言上的经验,一个学会那种弃绝的机会——在这种弃绝之拒绝中,词与物的关系把自身允诺给诗人了。“丰富而细腻的宝石”区别于“遥远的奇迹或梦想”。如果说这首诗是格奥尔格独具的诗人道路的诗意表达,那么,我们就可以猜度,他所思的宝石就是质朴性(das Einfache)的细腻的充沛;在其后期生涯中,这种质朴性是作为要道说的东西而走向诗人的。这首诗成功地成了吟唱语言的歌。它本身就证明,诗人学会了弃绝。
1701862057
1701862058 然而对我们来说,悬而未决的事情必然是:我们是否能够以某种恰当的方式进入到诗人在语言上取得的这种经验中去。危险在于,我们把这样一首诗弄得过于沉重了,也就是说,我们对这首诗作了太多的深思,并且因此锁闭了对诗意的感受。当然,更大的、今天的人们所不愿承认的危险乃在于,我们思得太少,并且拒斥这样一种观点:在语言上取得的本真经验只可能是运思的经验,而这首先是因为一切伟大的诗的崇高作诗始终在一种思想中游动。但是,如果首要的事情是一种在语言上取得的运思经验,那么,这种对诗意经验的强调又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思反过来又是在诗的近邻行其道路。因此,最好是思考这个近邻,思考这个居住在同一切近中的东西。诗与思,〔13〕两者相互需要,就其极端情形而言,两者一向以自己的方式处于近邻关系中。至于这种近邻关系在哪个地带(Gegend)〔14〕中有其领地,这是要由诗与思来规定的;虽然规定的方式各各不同,但结果乃是诗与思处于同一个领地中。然而,有一种几千年来养成的偏见,认为思想乃是理性(ratio)的事情,也即广义的计算(Rechnen)的事情——这种偏见把人弄得迷迷糊糊。因此之故,人们便怀疑关于思与诗的近邻关系的谈论了。
1701862059
1701862060 思想不是任何认识的工具。思想在存在之野上开犁沟垄。1875年前后,尼采曾写道(大八开本《全集》,第十一卷,第20页):“我们的思想当生发浓郁的气息,犹如夏日傍晚的庄稼地”。今天,我们当中还有多少人拥有对这种气息的感觉呢?
1701862061
1701862062 眼下我们可以更清晰地重提本演讲开头的两句话了:这三个演讲的标题为“语言的本质”;它们意在把我们带向一种可能性,让我们在语言上取得一种运思经验。大可注意的是我们说一种可能性。我们还停留在一种尝试的暂先阶段上。当然这个标题对此无所道出。“语言的本质”这个标题就其内容而言是相当狂妄的,仿佛在这里我们要宣布出一个关于语言之本质的可靠信息。此外,这个标题按其形式来看是太寻常了,其平常犹如艺术的本质、自由的本质、技术的本质、真理的本质、宗教的本质,如此等等。我们对这里大量搬弄的本质已几近厌倦了,而且这种厌倦乃基于那种几乎还没有为我们本身所充分地洞识到的原因。但如果我们用某种简单的预防措施来消除这个标题的狂妄和陈腐,情形又会怎样呢?让我们给这个标题加上一个问号,而且让整个标题置于这个问号之中,从而有了不同的意味。标题于是成了:语言的?——本质?〔15〕现在,不光是语言有待追问,而且还要问何谓本质——更有甚者,还要问本质与语言是否以及如何相互归属。语言的?——本质?由于加了问号,这个标题的所有狂妄和陈腐便烟消云散了。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首先突现出以下两个问题:
1701862063
1701862064 如果我们与语言的关系是含糊不清的,在任何情形下都是不确定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探问语言?如果何谓本质立即可以成为大可争议的事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追问本质?
1701862065
1701862066 尽管我们可以设想出多种多样的道路,仿佛驾轻就熟地去从事对语言的探问和对语言之本质的追问,但只要我们把自己锁闭起来,无视于那个重要方面——它绝不局限于我们现在所触及的问题,那么,我们的一切努力就都免不了是徒劳的。
1701862067
1701862068 如果我们要探问语言,亦即探问语言之本质,那么,语言本身必须已经对我们劝说了。同样地,如果我们要想追问本质,亦即追问语言之本质,那么,所谓的本质也必须已经对我们劝说了。凡探问和追问都首先需要它们所问及的东西和它们深入探究的东西的劝说(Zuspruch)。任何问题的提出都是在被追问的东西的允诺(Zusage)中发生的。〔16〕
1701862069
1701862070 当我们深思熟虑上述事情之际,我们又有何发现呢?我们体会到,追问并不是思想的本真姿态,而是对那个将要进入问题之中的东西的允诺的倾听。然而,在我们的思想史上,追问自古以来一直被看作思想的决定性程式——这并不是偶然的。一种思想越是采取激进的态度,越是深入根本(radix),深入一切存在者的根源,它就越是具有思想的特性。思想的追问始终是对第一性的和终极的根据(Gründen)的寻求。为什么?因为某物存在和某物是什么,亦即本质的本质现身者(das Wesende des Wesens),自古以来就被规定为根据。就一切本质都具有根据之特性而言,寻求本质就是探究和建立根据。思考如此这般被规定的本质的那种思想,根本上就是一种追问。不久前,我在演讲“技术的追问”的结尾处说道:“追问乃是思之虔诚”。〔17〕这里所谓“虔诚”取其古老意义,其意就是“顺应”——在此亦即顺应于思之所思。思想的激动人心的经验之一就是,思想有时并没有充分解悟它刚刚获得的洞见,也没有以适当方式来追随这种洞见。上面所引的“追问乃是思之虔诚”这个句子的情形亦然。以这个句子结尾的演讲《技术的追问》已经在这样一种境地中了,即认识到思想的本真姿态不可能是追问,而必然是对一切追问所及的东西的允诺的倾听——而一切追问只是通过对本质的追踪才开始发问。相应地,这里三个演讲的标题,尽管我们给它加上了一个问号,却还是没有因此成为一种思想之经验的标题。但这个标题就在这里,并且等着我们根据刚才就思想的本真姿态所作的说明来对它进行补充。无论我们怎样就其本质来探问语言,首先都需要语言本身把自身允诺给我们。这样的话,语言的本质就成为语言之本质的允诺,也即说,成为本质之语言了(参见下文第二个演讲)。
1701862071
1701862072 现在,“语言的本质”这个标题甚至丧失了标题的作用。它所道说的是对一种运思经验的回响,而我们的努力就是要把自己带到这种运思经验的可能性面前:语言的本质——:本质的语言。〔18〕
1701862073
1701862074 如果上面这个命题——只要它是而且可以是一个命题——并不是一种人为做作的空洞的颠倒,那就可能出现一个可能性:我们将瞅准时机在“本质的语言”(Sprache des Wesens)这个说法中使用另一个既表示“语言”又表示“本质”的词语。
1701862075
1701862076 眼下我们听到的整个东西——语言的本质:本质的语言——既不是一个标题,根本也不是对某个问题的回答。它成了一个护送我们上路的引导词。在我们的思想道路上,我们开始时获悉的在词语上的诗意经验将伴随我们。我们已经与这种诗意经验一起进入一种对话之中,这种对话表明:最后这行诗——“词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指点出词与物的关系,它指明,词语本身就是关系,因为词语把一切物保持并且留存于存在之中。倘若没有如此这般的词语,那么物之整体,亦即“世界”,便会沉入一片暗冥之中;包括“我”,即那个把他所遇到的奇迹和梦想带到他的疆域边缘、带向名称之源泉的“我”,也会沉入一片暗冥之中。
1701862077
1701862078 为了能够进一步在另一种音调中倾听格奥尔格在词语上所取得的诗意经验的声音,让我最后来念念哥特弗里德·伯恩的一首两节诗。这首诗见于他的《静态诗》(第36页)。该诗的音调更为紧张,也更为热烈,因为它纵情恣意同时又极端明确。该诗的标题是独特的,也许是有意的作了改动:
1701862079
1701862080 一个词语
1701862081
1701862082 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从密码中升起
1701862083
1701862084 熟悉的生命,突兀的意义,
1701862085
1701862086 太阳驻留,天体沉默
1701862087
1701862088 万物向着词语聚拢。
1701862089
1701862090 一个词语——是闪光、是飞絮、是火,
1701862091
1701862092 是火焰的溅射,是星球的轨迹——,
1701862093
1701862094 然后又是硕大无朋的暗冥,
1701862095
1701862096 在虚空中环绕着世界和我。
1701862097
1701862098
1701862099
1701862100 这三个演讲意在把我们带到一种可能性面前,让我们在语言上取得一种经验。经验某个东西意味着:在途中、在一条道路上去获得某个东西。从某个东西上取得一种经验意谓:某个东西——我们为了获得它而正在通向它的途中——关涉于我们本身、与我们照面、要求我们,因为它把我们转变而达乎其本身。
1701862101
1701862102 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一种经验、一种在途中(Unterwegs-sein),所以今天,在由第一次演讲到第三次演讲的过渡一讲中,让我们来思考一下道路。但为此就需要有一个开场白,因为在座诸位大多是专注于科学性思维的。科学识得获得知识的道路,并冠之以方法的称号。尤其是在现当代科学中,方法并不是一种为科学服务的单纯工具;而毋宁说,方法倒是使科学为它服务。尼采首先认识到此种情形及其全部意蕴,并且在下述笔记中加以阐发。这些笔记见于尼采的遗作,后以《强力意志》第466条和第469条公诸于世。第一条说:“我们十九世纪的标志并不是科学的胜利,而是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的胜利”。
1701862103
1701862104 另一条开头写道:“最有价值的洞见最迟被发现:而最有价值的洞见乃是方法”。
[ 上一页 ]  [ :1.70186205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