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873797
关于存在与应该这一区分,海德格尔讨论得不多。因为海德格尔的意图主要是探早期希腊思想之源。而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与应该”这一区分是晚出的,它的出现是近代以后的事情。但是,这一区分的“根”同样也在希腊。柏拉图把存在释为idea(外观、理念)。理念是有等级的。较低的理念是较高的理念的“摹本”。而最高的理念是善的理念,是一切理念的理念。这个最高的理念被认为是“理念”之为“理念”的存在规定性。海德格尔说:“一旦存在被规定为理念,则必有应该(Sollen)出现而成为存在之对立面。”(63)在“理念”王国中,现存事物被赋予一个目的,一种合目的性,一个“应该”。可见在希腊哲学中,“存在与应该”的分离已经有了起源。
1701873798
1701873799
但“存在与应该”的这一分离的进程要到康德那里才告完成。康德区分了现象界与本体界(理念世界)。在康德那里,存在者即自然(现象界)是在自然科学和知性思维中被规定的东西;理念世界即理性理念则由“绝对命令”来规定,属于“应该”领域。在康德之后,特别是在19世纪的哲学中,人们力图为“应该”领域奠定基础,认为“应该”领域的基础是“价值”。价值与事实相对立,价值高于事实。因此有事实(自然)科学与价值(人文)科学的区别。事实与价值,“存在与应该”,就成为哲学的一个根本的区分了。
1701873800
1701873801
海德格尔说,通过对上述四个“区分”的讨论,我们就获得了存在的规定性如下:
1701873802
1701873803
与生成相对,存在是持存(Bleiben)。
1701873804
1701873805
与显象相对,存在是持存着的原型(Vorbild),是始终相同者(das Immergleiche)。
1701873806
1701873807
与思想相对,存在是奠立基础者,是现成的东西。
1701873808
1701873809
与应该相对,存在是尚未实现的或者已经实现的应该之物(Gesollte),是摆在眼前的东西。
1701873810
1701873811
持存、始终相同性、现成性、摆在眼前(Vorliegen)——根本上这一切说的是同一回事情:持久的在场(Ständige Anwesenheit),即作为Ousia(在场)的On(存在)。
1701873812
1701873813
海德格尔还用以下图表来概括上述四个“区分”对存在的限制:
1701873814
1701873815
1701873816
1701873817
1701873818
这个图表的布置不是随意的。与生成相对的是“持存”。与显象相对的是“相、理念”(idea),是始终相同的东西。生成与显象以不同方式构成与存在的对立,因此也是在不同方面显示了存在。所以,生成与显象在此图表中各置于“存在”的左右,表示它们是同一层面的东西。
1701873819
1701873820
“存在与思想”的关系是更为根本性的双向关系。这一关系可以说是从根本上决定了西方人的历史命运的,生成与显象不光是从作为在场(ousia)的存在方面来规定的,而且也是从思想方面来得到规定的。思想在源始意义上是“觉悟”,“觉悟”归属于作为Physis的存在。但后来,“觉悟”沦为主体的逻辑的“表象”活动,成为一种“计算”(Rechnen)活动。作为“计算”的思想规定了与“在场”(ousia)相应的生成和显象,因而也取得了对“存在”的支配地位。这实在是对“思想”的本性的颠倒。所以在图表中,只有“存在与思想”这一关系特别用反向箭头标示出来。“存在与思想的区分用向下的箭头方向标画出来。这表示,思想成了存在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基础。”“思想与存在的对立意味着:思想延展它对存在的支配地位,同时伸展到与存在对立的东西那里。”(64)思想决定了存在,从而也决定了生成和显象。
1701873821
1701873822
“存在与应该”的区分却用一个向上的箭头来标志。海德格尔说,这是想指出,正如存在被建基于思想中,存在通过“应该”而被拔高了。在形而上学历史上,存在被理想化、观念化。由此构造起来的理念王国即“应该”领域,是目的论、道德和义务的领域。这个“应该”领域历来被认为是高于“事实”(“存在”)领域的。“应该”高于“存在”。
1701873823
1701873824
通过对“存在与生成”、“存在与显象”、“存在与思想”和“存在与应该”这四重区分的分析,海德格尔获得了形而上学的“存在”规定性。“存在”即是“持续的在场”(ständige Anwesenheit),即Ousia。海德格尔说,“存在”的这一规定性绝不是什么单纯的语义的界定,“它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在今天还承担和支配着我们与存在者整体的一切关系,与生成、显象、思想和应该的一切关系”。(65)
1701873825
1701873826
在这一“存在”的规定性中,有着遗忘存在的形而上学的历史根源,有着虚无主义的历史根源。凡后世的形形色色的形而上学的存在概念,都是由这一希腊的“存在”(ousia)阐释衍生而来的,都不足以去命名一切“是”(ist)的东西。上述四重分离很久以来规定和支配了西方人的此在,并把西方人的此在保持在“存在”的“迷乱状态”中了。
1701873827
1701873828
1701873829
1701873830
1701873832
语言存在论: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研究(修订版) 第四节 早期希腊思想家
1701873833
1701873834
我们已经看到,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着眼于早期希腊的存在之思来解析形而上学的“存在”规定性。海德格尔认为,受四重“区分”限制的形而上学的“存在”观念就是“持久的在场”,用希腊哲学的术语讲,就是作为“在场”(Ousia)的“存在”(on)。这个“存在”观念是在希腊哲学时代形成的。后世的形而上学的发展都保持着这个“存在”观念。而在这个“存在”观念中,存在的源始意义已趋于隐失,存在被遗忘了。
1701873835
1701873836
首先要探明“开端”的真相,然后才可能澄清“开端”的隐失过程。因此,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解析实际上是回到早期希腊思想的“开端”来揭示存在的源始意义。对海德格尔的这一工作,我们前面已有了讨论。而总括起来看,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源始意义集中体现在Physis、Aletheia和Logos这三个词上。在这里,我们对这三个“基本词语”还要有进一步的了解。
1701873837
1701873838
Physis的本义是“涌现”(Aufgehen)。太阳升起,大海咆哮,植物生长,动物发育,都是一种“涌现”、“升起”。但Physis之为“涌现”,却不是我们能见到的这些自然过程。Physis乃是存在本身。存在者根据Physis才成为可见的,才保持为可见的。照海德格尔的说法,希腊人首先并不是从自然过程来经验Physis的,而是借一种关于存在的诗意的运思经验洞见到这个Physis的。Physis的涌现运作使存在者成其所是,并保持其所是。因此,Physis还有“持存”(Währen)、“逗留”(Verweilen)等意义。总之,Physis就是存在本身,是存在本身的涌现着和逗留着的运作。
1701873839
1701873840
海德格尔还特别指出,希腊哲学开始了一种对Physis这个词语的狭隘化,但是在希腊哲学中,这个词的源始意义还没有消失殆尽。要命的是后世的拉丁语的翻译。拉丁语把Physis译作“自然”(Natur),就把Physis的源始意义彻底丢弃了。
1701873841
1701873842
Physis作为“涌现”,是“在自身中出于自身站出来”(In-sich-aus-sich-Hinausstehen)。Physis“涌现”之际,存在者才得以显现。这就是由“隐”入“显”的运作,也即是存在者从遮蔽处走出来成其本身。可见Physis的“涌现”实即一种“解蔽”。希腊人称之为Aletheia(解蔽、无蔽)。既然Aletheia说的是存在本身(Physis)的一种由“隐”入“显”的运作,那么,Aletheia也就是存在本身。我们也不妨称之为存在之真理——当然,这不是后世的“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了。
1701873843
1701873844
对于Aletheia,我们要从“解蔽”(Entbergen)与“遮蔽”(Verbergen)的相互关系中来理解,也就是说,要从存在本身的“显–隐”运作来理解。存在之真理同时既是“解蔽”又是“遮蔽”。由隐入显是“解蔽”,由显入隐是“遮蔽”。存在本身在“显”出之际自身总是“隐”而不显。所谓“涌现”,是从隐处站出来,意思就是存在本身从自身的“隐”才“显”出来,有所“显”而自身“隐”。用赫拉克利特的话来说存在喜欢隐匿自身。”这里绝没有积极或消极的评价,解蔽与遮蔽都是存在本身的运作。
1701873845
1701873846
“隐”者易忘。“遮蔽”者总是自行隐匿。所以,作为无蔽的Aletheia总是失去了与遮蔽的关联。海德格尔认为,就是在希腊语言中,无蔽与遮蔽的关联也没有达乎语言表达出来,因为“这种语言本身即源自此种关联”。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存在本身的“自行抑制”。可见存在之被遗忘状态实际在“事情本身”中有其根据。后起的形而上学正是从存在之真理的“显”方面而来,固执于在无蔽中的存在者(在场者),而对在场者何以能达乎“无蔽”而“显”出来这回事情是无所关心的。忘“在”,实即忘了“解蔽”与“遮蔽”的关联,忘了存在本身的“显–隐”一体的运作。
[
上一页 ]
[ :1.70187379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