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874354
这里的句子是离演讲近20年之后加上的。海德格尔这时可以把问题看得更清楚了。存在之真理就是“澄明”,即“无蔽”。存在是自行隐匿的。作为“有所澄明之庇护”的源始意义上的真理(即Aletheia)道出了存在的基本特征。这就是“真理的本质是本质的真理”这个命题的意思。
1701874355
1701874356
自行隐匿而有所澄明的Aletheia意义上的存在不是形而上学的存在,或者说,一切形而上学的存在规定都不能道出存在之真理。Aletheia逸出了形而上学范围之外。所以,海德格尔这时(1949年)有意选用了Seyn(存有)这个德语古词来表达他所思的“存在”。(13)这表明1940年代后期的海德格尔已充分地自觉到有抛弃形而上学的概念和词语表达的必要性了。
1701874357
1701874358
演讲“论真理的本质”按其思路和海德格尔原先的设想,应由第二个演讲“论本质的真理”来加以补充。而这第二个演讲终于没有作成,其原因在后来的“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也已有了说明:“乞灵于形而上学的语言无济于事。”(14)这就是说,海德格尔在“论真理的本质”的用语还是形而上学的。但对非形而上学的存在之思而言,形而上学的语言已经不够用了。我们看到,就“论真理的本质”这个演讲而言,海德格尔思想的转变确实还不很干脆和彻底。比较明显的情况是,海德格尔在这个演讲中的用语几乎无异于前期的文本,某些地方的论述也还语焉不详,论述的路子也还是从存在者之真理入手而引向存在之真理的。
1701874359
1701874360
然而,思想的变化还是很显然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海德格尔明确地提出,存在之真理高于存在者之真理,作为自由的真理之本质源出于作为存在之真理的“本质之真理”。思想的目标是存在之真理。其次,海德格尔在对“非真理”即遮蔽状态的讨论中,着重揭示了存在之真理的“隐”的方面。从“显”与“隐”的关系中来思存在,这是其思想的一大进化了。再者,更重要地,在人与存在的关系方面,海德格尔明确强调,存在高于此在,“此之在”(Dasein)即存在之“敞开”高于此在(Dasein)。人只是“让存在者存在”,“参与”存在者之解蔽,自身却需得先在“敞开领域”中,也即先在存在之真理的无蔽彰现中了。只是由于人能够进入“此之在”中,历史性的人类才得以邻近于存在之真理。
1701874361
1701874362
在1940年代后期的“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也包括上文所引的对“论真理的本质”所作的注释)等文中,海德格尔的思想的“转向”就愈加显明可睹了。在这里,海德格尔直截了当、干干脆脆就是谈作为“澄明”本身的存在,谈“存在之真理”,“思”就是思“存在”。体现在人与存在(存在之真理)的关系上,海德格尔明确地断言:
1701874363
1701874364
人却是被存在本身“抛”入存在之真理中的,人在如此这般绽出地实存之际守护着存在之真理,以便存在者作为它所是的存在者在存在之光亮中显现出来。至于存在者是否显现以及存在者如何显现,上帝和诸神、历史和自然是否以及如何进入存在之澄明中,是否以及如何在场与不在场,凡此种种,都不是人决定的。存在者之到达乃基于存在之天命。但对人来说,仍然有一个问题:人是否发现应合于这种天命的他的本质的命运性的东西?因为按照存在之天命,作为绽出地实存者的人必须守护存在之真理。人是存在的看护者(Hirt des Seins)。(15)
1701874365
1701874366
这样的意思,应该说在“论真理的本质”的演讲中也已经有了,只是没有如此明朗罢了。譬如,海德格尔在“论真理的本质”中也说,人绽出的实存就是一种向存在者的“开放”态度,是一种自由,即“让存在者存在”。“让存在”就表明“人不是存在者的主人”。“让存在”这种“自由”本身也不是人创造出来的,人只是在“敞开领域”中才参与存在者之解蔽。这也就是说,人只有进入到存在之真理(无蔽)或存在之澄明中,才能与存在者打交道;而此种“交道”也不是征服和掌握存在者,而只是“参与”而已。
1701874367
1701874368
“真理的本质是本质的真理。”这一命题以形而上学的概念词语提出,所含的内容却超出了形而上学之范围。“这个命题的主语——如果我们还可以用这个糟糕的语法范畴的话——是本质的真理。”(16)这里的“本质”(Wesen)即存在,而真理指示着存在的基本特征,是“有所澄明之庇护”。“本质之真理”即存在之真理,就是“澄明”。希腊人也称其为Aletheia(无蔽)。思这样的有所澄明又自行隐匿的“澄明”,思这样的“本质之真理”(无蔽),就需得越出形而上学的藩篱,形而上学的语言和概念方式也不中用了。所以,“解蔽”之途上突现出艺术和诗的主题,是绝非偶然的。
1701874369
1701874370
思“存在之真埋”,思“澄明”或Aletheia(无蔽)。这是1930年代以后海德格尔所尝试的非形而上学的“思”。我们看到,这种“思”在《形而上学导论》中已经有所展开了,在那里艺术和诗的课题就已经有所突现。此后围绕艺术和诗等,海德格尔更进一步把这种“解蔽”(Aletheia)之“思”引向深入了。
1701874371
1701874372
1701874373
1701874374
1701874376
语言存在论: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研究(修订版) 第二节 艺术与真理
1701874377
1701874378
1935年至1936年间,海德格尔做了几次关于艺术作品之本源的演讲。这些演讲文字(“艺术作品的本源”)虽然至1950年才正式出版,但当时的演讲就已经激起了人们的狂热兴趣,成为“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17)在那里,海德格尔明显接过了他在“论真理的本质”等演讲和讲座中形成的真理观,并予以进一步的具体发挥。
1701874379
1701874380
“艺术作品的本源”并没有为我们提供出某种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哲学”或“艺术理论”;它的课题,与其说是艺术,倒不如说是“真理”(Aletheia)。
1701874381
1701874382
艺术与真理,在传统哲学和美学中,完全是互不相干的两个领域的问题。艺术问题属于美学,而真理问题归于知识学(认识论)。曾几何时,人们在美学中议论真理而在知识学中讨论美和艺术了?康德的三大“批判”把“真、善、美”三大领域分划得清清楚楚。人们对这种分划也早已习以为常了。现在,海德格尔却要破这个传统,他要在艺术中思真理——思存在之真理。
1701874383
1701874384
这里,光“前提”的清扫就颇费口舌。(18)我们首先还得下一番工夫来清理传统的艺术观和美学理论。
1701874385
1701874386
美学是专门研究艺术的。但它是如何考察艺术的呢?“美学把艺术作品当作一个对象,而且当作……宽广意义上的感性知觉的对象。”(19)这就是说,传统美学是以主体–客体对立的知识学思维模式来考察艺术和美的。虽然从表面上看来,它似乎是固守美与真、感性与知性的区分的。
1701874387
1701874388
美学把艺术作品当作对象性的物,把艺术创作和欣赏当作对象性活动。因此,它或者是用流行的关于物的概念来理解艺术作品的物性因素,从中找出艺术的本质;或者是从创作和欣赏活动中去认识艺术的本质。这也就是传统美学的两个倾向:客观论和主观论。主观论美学,譬如现代的“体验美学”,似乎摆脱了对艺术作品的对象性理解,是从“审美主体”的活动中来把捉艺术的本质的。而实际上,海德格尔认为,“体验美学”也依然贯彻着对象性原则,它不但脱不了与“审美对象”的干系,而且进一步也对主体的活动(体验)作了对象性的处置。所以,“享誉甚高的审美体验也难以摆脱艺术作品的物性”。(20)从古及今的传统美学和艺术哲学,在海德格尔看来都植根于形而上学,都是以形而上学的存在理解和“物”概念为准绳的。
1701874389
1701874390
探讨艺术的本质,当然要从艺术作品谈起。艺术作品当然也是物。一幅画挂在墙上,犹如一支猎枪挂在墙上。一幅画四处送展,就好比从森林里运出木材。荷尔德林的赞美诗也可以跟牙具一起放在背包里。各种艺术门类的作品都有“物性因素”。但是艺术作品之为作品,显然不止于是一件“物”,必定还有“超出”物的“作品因素”在其中。可见为了探明艺术的本质,需得弄清楚艺术作品的“物性因素”和“作品因素”。
1701874391
1701874392
要说作品的“物性”,先还得澄清一般的物之为物。西方传统留下来种种关于物的解释,海德格尔归纳为以下三种,看来都是不足为凭的。
1701874393
1701874394
第一种是实体属性说。它把物之物性规定为“具有诸属性的实体”,认为物是属性(特性)的载体。一块石头有重量、硬度、色彩、光泽等等属性;把这些属性集合为一体的是“内核”,被称为“实体”(subiectum)。物就是这个“实体”与诸属性的统一体。实体–属性的统一结构表达在陈述句的命题结构中。物的实体对应于命题的主词。物的属性对应于命题的谓词。看来仿佛是人们把命题结构“转嫁”到物的结构上去了。命题结构似乎是物的结构的反映。其实,海德格尔认为,命题结构和物的结构有着一个共同的更为源始的根源,而实体属性说对这个根源是无所关心的。以命题结构来表达物的结构,实际上是人类思维(理性)对物之物性的“强暴”,是对物的一种“扰乱”。
1701874395
1701874396
第二种是感觉复合说。它把物看做是感觉之多样性的统一。稍事反省,即可见出此说的破绽。按照这种物的概念,似乎我们首先是在物的显现中感知到某种感觉的涌迫,然后对此种感觉加以综合,才得到了物。其实,海德格尔指出,物本身比一切感觉更切近于我们。我们听到天上的飞机、街上的汽车,而绝不是首先听到声音的感觉。海德格尔这里的想法,在《存在与时间》中就已经有了。人总是已经寓于物而存在,首先就与物有一种“存在”关系。我们首先听到汽车,而不是听到声音,再复合这种听的感觉,尔后才一跳跳到汽车那里。感觉复合说似乎想最直接地把捉物,结果却免不了要“抽象”。为了听到一种纯粹的声音,我们必须远离物来听,“抽象地听”。这就表明,感觉复合说与实体属性说殊途同归,都是把物设为对象,由感知或陈述去通达这个对象,总之是免不了要由人去干预和“抽象”物。在这两个物的概念中,物都消失不见了。
1701874397
1701874398
第三种是质料形式说。它认为物是质料和形式的结合,或者说,物是“具有形式的质料”。质料和形式的区分及其变式“绝对是所要艺术理论和美学的概念图式”。而且此概念图式远远超出了美学领域。质料和形式是可以吞没一切的概念机器。人们甚至视理性(逻辑)为形式,把非理性(非逻辑)归于质料。近代哲学(如在康德那里)甚至把主–客体关系处理为形式–质料的关系。总之,这对概念可以无所不包。表面看来,质料形式说是按物的本然的样子来描述物的。其实不然。海德格尔认为,它首先是从人们制作器具的活动中得出来的看法。譬如一个罐的制作,人们出于用途的考虑来采用其形式,选择其质料,即用什么材料制作成什么样子。人们把器具的质料–形式结构推广到一切存在者那里,就得出了关于物的质料形式说。这就表明,从人的制作活动中得出的质料–形式概念,也是难保物的独立自存,也是对物的一种“扰乱”。
1701874399
1701874400
概言之,以上三种物的概念实际都是以形而上学的对象性思维方式为基础的,都是出于主体–客体对立的思维模式来考察物。这种对象性思维方式是一种强力,一种对物的“扰乱”,是不能启示物的本质的。海德格尔认为,我们应该回转到存在者那里,从存在者之存在的角度去思考存在者本身;而与此同时,在这种思考中,我们又要使存在者保持原样,不受扰乱。这话不但是对形而上学的批评,也是海德格尔对其前期思想的反省:凸出此在即有凸出主体从而落入对象性思维之嫌;重要的是从存在者之存在角度来思存在者而不至于损害存在者。
1701874401
1701874402
要思这样的自持的、憩息于自身的物实在是困难的。物之物性终归难说。上述关于物的概念的历史佐证了这一点。人一思一说都有落入对象性的“思”和逻辑的“说”的危险。但不可“说”还要强说,而且人也已经说了。在何处又是如何说的呢?在艺术作品中。
1701874403
[
上一页 ]
[ :1.70187435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