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874504e+09
1701874504
1701874505 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根本就把握不了艺术的本性,因为它遵循着对存在者的武断解释,从物的物性出发来规定作品的作品因素。这根本就摸错了方向。海德格尔认为,我们绝对无法直接认识物的物因素。我们只有通过艺术作品才能认识器具的器具因素、物的物因素。如果说在作品中有什么物因素的话,那它就是作品的“大地性”(Erdhafte)。物归属于大地。大地是自行锁闭的,它只有嵌入一个世界中,在它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才揭示自身。大地与世界的“争执”在作品的“形象”中固定下来,并通过“形象”得以展现。所以,是作品把物因素置入敞开之中。要认识物,必须从作品出发,因为在作品中才有物(存在者)之开启,即真理的发生。
1701874506
1701874507 由此,海德格尔要在本源性意义上揭示艺术与大地(自然)的关系。他引用画家丢勒(A. Dürer)的话:“千真万确,艺术隐藏在自身之内。因此谁能把艺术从自然中撕扯出来,谁就拥有了艺术。”海德格尔说,这里的“撕扯”(reiβen)即是勾画“裂隙”。(40)在自然中隐藏着裂隙和艺术;而隐藏在自然中的艺术只有通过作品才能显露出来。这里,海德格尔突出强调了作品与大地(自然)的亲密关系,作品的“形象”被固定在大地中,大地在作品中凸现出来。因此,艺术在作品中;进一步,艺术植根于大地,隐藏在大地中。
1701874508
1701874509 自然(大地)中隐藏着艺术。这一说法启示着一个更深的维度,而不是在讨论人们一般所谓的“自然美”。此外,我们还应指出,海德格尔这里对艺术的“大地性”的强调,显然与他后期对语言(人言)的“植根性”(即“大地性”)的强调是一体的事情。
1701874510
1701874511 世界的本质是敞开,大地的本质是锁闭。但海德格尔在世界与大地中看到了“争执因素”:即世界是敞开同时也是遮蔽,大地既涌现又归隐。在世界与大地的“争执”(“裂隙”)中,海德格尔更倾向于认为“显”以“隐”为根据,“隐”比“显”是更源始的。就此而言,“裂隙”隐藏在大地中,艺术隐藏在大地中。大地是希腊意义上的Physis,标示着存在的从隐处升起、涌现出来的特性。真理在解蔽(脱“隐”而出)中生成。艺术是解蔽,即真理之生成。生成之源“隐”而不显,亦“隐”亦“显”,乃“澄明”意义上的存在本身。
1701874512
1701874513 至此,海德格尔可以总结说:
1701874514
1701874515 真理之生发在作品中起作用,而且是以作品的方式起作用。因此,艺术的本质先行就被规定为真理之自行设置入作品。但我们自知,这一规定具有一种蓄意的模棱两可。它一方面说:艺术是自身建立的真理固定于形态中,这种固定是在作为存在者之无蔽状态的生产的创作中发生的。而另一方面,设置入作品也意味着:作品存在进入运动和进入发生中。这也就是保存。于是,艺术就是:对作品中的真理的创作性保存(die schaffende Bewahrung)。因此,艺术就是真理的生成和发生(ein Werden und Geschehen der Wahrheit)。(41)
1701874516
1701874517 海德格尔还有进一步的发挥。作为真理的生成和发生,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Dichtiung)。艺术创作就是“诗意创造”或“作诗”(dichten)。作为诗意创造的艺术在存在者中间打开一方敞开之地,在此敞开之地的敞开性中,一切存在者才各呈仪态。
1701874518
1701874519 艺术的本质是诗。诗的本质是真理的“创建”。这是顺理成章的话了。所谓“创建”(Stiften),海德格尔认为有三层意思:“捐赠”(Schenken)、“建基”(Gründen)和“开端”(Anfangen)。这三重意思,分别指示出艺术的三个方面的特性。
1701874520
1701874521 首先,艺术作品的作品存在是一种“冲力”,此“冲力”冲开了异常不凡,冲倒了惯常平庸。创作本身是一种“创新”。创作绝不是对惯常、过往、现有的复制。在作品中开启出来的真理,是不可能从现有事物中推导出来的。真理不断生成和发生。艺术生命常新。可见,艺术之为真理的“创建”,乃一种“充溢”,一种“捐赠”。
1701874522
1701874523 其次,作品的作品存在即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建立一个世界实即上面所说的真理的“捐赠”。而制造大地即“建基”。诗意创造是对历史性此在已经被抛入其中的大地的开启。这个大地是历史性此在的基础。由此可见,真理的创建不光是一种自由“捐赠”,也是一种铺设基础的“建基”。
1701874524
1701874525 最后,“捐赠”和“建基”本身就有“开端”的意义了。“开端”不是源始古老的意思。海德格尔认为,真正的开端是“跳跃”(Sprung),也是“领先”(Vorsprung)。在作为“领先”的“开端”中,一切后来的东西都被越过了;“开端”总是包含着异乎寻常的东西的未曾展开的全部的丰富性。艺术作为诗,就是“开端”意义上的“创建”。在西方,这种作为创建的艺术最早发生在古希腊,那时,后来被称为“存在”的东西被决定性地设置入作品了。
1701874526
1701874527 艺术创建开端(Anfang)。艺术就是一种“开端活动”(An-fangen)。海德格尔由此引发出“艺术的历史性”的观点。一旦艺术发生,即有一开端,即有一种“冲力”入于历史,历史于是才有了开端或重新开端一番。所以,艺术本质上是历史性的。这不只是说艺术也有变迁、沉浮,而是说,“艺术乃本质意义上的历史,艺术为历史建基”。(42)
1701874528
1701874529 海德格尔在这里以晦涩的笔调道出的关于艺术的“开端性”(或“源始性”)的观点,明显地继承了从维柯、哈曼、赫尔德尔到威廉姆·洪堡等的欧洲人文主义语言思想的传统,尤其与维柯的“诗性智慧”说大可合拍。当然,海德格尔是从他的“存在历史”观出发的。在他看来,早期的希腊思想和艺术构成了西方历史的“第一个开端”——“存在历史”的开端。
1701874530
1701874531 至此,我们似乎可以为“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正名”了:艺术就是一个“本源”。此处所谓“本源”不是自然哲学意义上的“基底”。“本源”(Ursprung)一词的意思是从真理的本质方面来思的。(43)艺术是艺术作品的本源,也是创作者和保藏者的本源,即人类历史性此在的本源,因为,艺术乃是存在之真理的生成或发生。
1701874532
1701874533 在今天,在艺术荒芜的时代里,我们必得深入地追问、思考艺术的本质。在我们的历史性的此在中,艺术还能成为一个本源吗?或者,艺术终究只能是一个附庸,只能作为一种伴生的文化现象而时装般地更替流行了?海德格尔把问题挑得更加迫切和深入:“我们在我们的此在中历史性地存在于本源的近旁吗?”(44)
1701874534
1701874535 现代人面临着决断。这种决断不光是对艺术之存亡的决断,根本上乃是对我们的存在命运的严峻决断。这种决断看来也不光是西方人所面临的决断,东方人也同样有此决断了。
1701874536
1701874537 而诗人荷尔德林已经有了启示:
1701874538
1701874539 那邻近本源而居者
1701874540
1701874541 终难离弃原位。
1701874542
1701874543
1701874544
1701874545
1701874546 语言存在论: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研究(修订版) [:1701872257]
1701874547 语言存在论: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研究(修订版) 第三节 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
1701874548
1701874549 自柏拉图以降的西方哲学,历来不能抬举诗和诗人。最明显的表现在于,思与诗(哲学与文艺)一向是被隔离开来的,思属于理性的范围,而诗被划归感性的范围;这两者又是不平等的,思享有尊位,而诗是被贬的。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哲学家是“王”,诗人是没有位置的。现在,这个传统看来正在被打破。现代人文主义思潮已经酝酿着这种“破”。而真正的“破”,恐怕要到海德格尔以及之后的当代所谓后现代(主义)文化中。海德格尔标举的“诗–思合一”,后现代主义的文艺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对于西方传统来说是意味深长的,可以看做一种新的文化征兆,一个新的文明动向。
1701874550
1701874551 实际上,在后期海德格尔的诗意运思中,我们已经很难辨别出他到底是在做哲学呢,抑或在写诗。他的行文走笔,就很有诗意。整个后期,海德格尔不但论诗很积极,且自己偶尔也吟赋几句。按海德格尔自己的说法,“运思”即“作诗”也。他平生发表的“诗文”,现在被集中收在《全集》第13卷中,此卷的标题即为:《从思想的经验而来》。
1701874552
1701874553 海德格尔看得上眼的诗人,为数不多。释希腊早期思想时,海德格尔对荷马、索福克勒斯和品达等希腊诗人有所引据。后世的西方诗人中,曾得海德格尔关心的主要有荷尔德林、特拉克尔、里尔克和格奥尔格等,都是德语国家的诗人。而大诗人如歌德之类却少得海德格尔青睐。上述诗人中,尤以荷尔德林最为海德格尔所推崇。
[ 上一页 ]  [ :1.70187450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