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874604e+09
1701874604
1701874605 后期海德格尔关于人与语言(存在)的关系的观点,在这段话中已可明见。
1701874606
1701874607 荷尔德林的第三个中心诗句接着要解答“语言如何发生”的问题。“自我们是一种对话,而且能被此倾听,众多天神得以命名。”这就是说,语言根本上乃发生于对话(Gespräch)中。我们人是一种对话,这也等于说:我们人能彼此倾听。说和听是同样源始的。语言就在说和听中实现出来。此处的关键在于“众多天神得以命名”一句。海德格尔释之曰:“自从语言真正作这对话发生,诸神便达乎词语,一个世界便显现出来。但又必须看到:诸神的出现和世界的显现并不单单是语言之发生的一个结果,它们与语言之发生是同时的。而且情形恰恰是,我们本身所是的本真对话就存在于诸神之命名和世界的词语生成(Wort-Werden)中。”(56)实际上,是诸神把我们带向语言,诸神招呼我们,我们应答(Zusagen)诸神,诸神才获得命名。但谁来“命名”诸神呢?并非我们中无论谁谁都可以负此重任的。唯有诗人。
1701874608
1701874609 所以,荷尔德林接着诗曰:“但诗人,创建那持存的东西(Was bleibt aber,stiften die Dichter)。”海德格尔认为,此处所谓“持存”(das Bleibende),即是“存在”(Sein)。存在不是已经现成之物,而总是发生着、涌现着的,固此可以说是“易逝的”。“创建”这易逝的存在,保持神圣,正是诗人的天职。“创建”通过“命名”来实现。诗人命名诸神,命名一切存在者。凭此“命名”,存在者才被“指派”(ernennen)为它所是的东西。“诗乃存在之词语性创建(worthafte Stiftung)。”(57)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我们已经看到,海德格尔区分了“创建”的三重意义:捐赠、建基和开端。创建存在绝不是对现成事物的加工。创建是自由的创造,“新”的设立,是一种充沛的“捐赠”。诗把存在“捐赠”出来。“捐赠”即“建基”。“捐赠”之际,人才有“本”,人才被建基于大地之上。所以,荷尔德林诗曰:“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1701874610
1701874611 “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人有劳碌之命,但人之栖居的本质不在于劳碌。人的栖居是因为诗的存在之创建而获得奠基。所以人之存在在根基上就是“诗意的”。人生在世,乃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1701874612
1701874613 但这诗句的意义还不止于我们从字面上获得的美妙感觉。海德格尔后来以此诗句为题专门作了一个演讲(1951年)。如果说诗人因为“作诗”而活得“诗意”十足,似乎不会引起多少异议。但荷尔德林这个诗句说的是人。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的这个诗句标明了人之存在的基本特征,即栖居的“诗意”本质。作诗并不是一个职业,以此为职业的倒也不见得就是诗人了。作诗乃是人之实存的本真特性。人当然可能堕落,沉沦于非本真的无诗意状态,但无诗意的非本真不能否定诗意的本真。海德格尔说:“栖居之所以可能是无诗意的,乃因为栖居本质上是诗意的。”(58)人有视力,才会有盲者。绝不能因为有盲者而否定人有视力。人本质上是要“作诗”的。
1701874614
1701874615 “作诗”让栖居成为栖居。但人又是如何达到栖居的?是通过“筑造”。无所筑造便无所栖居。所以,所谓“作诗”也是一种“筑造”。海德格尔从词源上考证说,在古高地德语中,“筑造”(bauen)即buan,意即“栖居”(wohnen)。而且,表示“筑造”的buan、bhu、beo亦即“我是”(ich bin)、“你是”(du bist)中的bin(是)。就此而言,“我是”、“你是”即是“我栖居”、“你栖居”。(59)足见“筑造”、“栖居”与“作诗”,甚至与人的“是”(存在)是一体的关系。人存在,即作诗,即筑造和栖居。人生在世,是诗意的栖居。
1701874616
1701874617 诗人荷尔德林关于“诗意的栖居”道出了更多的东西:
1701874618
1701874619 如果生活纯属劳累,
1701874620
1701874621 人还能举目仰望说:
1701874622
1701874623 我也甘于存在吗?是的!
1701874624
1701874625 只要善良,这种纯真,尚与人心同在,
1701874626
1701874627 人就不无欣喜
1701874628
1701874629 以神性来度量自身。
1701874630
1701874631 神莫测而不可知吗?
1701874632
1701874633 神如苍天昭然显明吗?
1701874634
1701874635 我宁愿信奉后者。
1701874636
1701874637 神本是人的尺度。
1701874638
1701874639 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
1701874640
1701874641 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我要说
1701874642
1701874643 星光璀璨的夜之阴影
1701874644
1701874645 也难与人的纯洁相匹敌。
1701874646
1701874647 人是神性的形象。
1701874648
1701874649 大地上有没有尺度?
1701874650
1701874651 绝对没有。
1701874652
1701874653 海德格尔认为,通读这首诗,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这个中心诗句的意思了,可以更好地理解栖居的诗意本质了。人如此劳碌,但何以人仍能在仰望之际说“我也甘于存在”呢?因为人用神性度量自身。人用神性来度量他的栖居,度量他在天地之间的逗留,人因之才能合乎本性地存在。人之栖居,就在于他仰望着去测度天地共属的那一“度”(Dimension)。“测度”不是科学上的测量,不是测量科学意义上的自在的大地和天空。“测度”之所测,是测人栖居于其中的那一“度”,天地合一的那一“度”。“测度乃栖居的诗意本质。作诗是一种度量(Messen)。”(60)而“度量”活动实即尺度之采取,作为“度量”的作诗乃是“采取尺度”(Maβ-Nahme)。通过“采取尺度”,人才为他的本质之幅度接受尺度,从中也就实现了对他的本质存在的测度。所以,荷尔德林是在“采取尺度”中看出了栖居的诗意。
[ 上一页 ]  [ :1.70187460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