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875940
1701875941
“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的“附录”是1956年补写的。海德格尔的“寻找”这时已经有了成果。他说:艺术“归属于大道,而‘存在的意义’唯从这个大道才能得到规定”。可见此时的海德格尔已经从“存在”达乎“大道”了。同样在这里,海德格尔回顾自己的道路而表达了达乎“大道”之说的艰难:“对于作者本人来说,深感迫切困难的,乃是要在道路的不同阶段上始终以恰到好处的语言来说话。”(21)
1701875942
1701875943
然而,我们也看到,Ereignis之出现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实际上也并不是1950–1960年代的事情。在1959年所作的“走向语言之途”演讲中,海德格尔特别提醒人们注意,他在25年前(即1934年前后)就已经在其手稿中使用Ereignis这个词了。(22)这恐怕是指海德格尔生前未发表的手稿《哲学论稿——从大道而来》(成稿于1936年至1938年间)。这个手稿现已整理出版,被辑为海德格尔《全集》第65卷。(23)
1701875944
1701875945
这么说来,“大道”思想的提出几乎是在海德格尔思想“转向”之初。我们在海德格尔生前未发表物的目录上可以查到,在1941年《关于开端》(Über den Anfang)这个手稿中有专论“大道与此之在”(Ereignis und Da-sein)的内容;1941至1942年间有一手稿,题目就叫《大道》(Das Ereignis)。(24)由此可见,“大道”这个名称早已发现,也许只是未及深思熟虑或者不想匆匆公布出来罢了。
1701875946
1701875947
在海德格尔生前公开出版和发表的文字中,出现“大道”一词还是1950年代的事情。海德格尔自己认为,他在《演讲与论文集》(1954年)的几个篇目中,例如在“物”、“筑·居·思”和“技术的追问”等文中,已经思及了“大道”本身。我们看到,海德格尔在“物”一文中已经用了动词ereignen,但尚未见有Ereignis一词。之后,在《同一与差异》(1957年)、《在通向语言的途中》(1959年)等著作中,海德格尔就放胆地大量使用“大道”这个词了。
1701875948
1701875949
海德格尔还在1962年举行的一个讨论班上谈到“入于大道的不同途径”:一、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他已经谈到了“大道”,但还只是在一种有意的模棱两可中谈到的。二、较为清晰的关于“大道”的讨论是在1949年所作的四个演讲(“物”、“集置”、“危险”、“转向”)中,这四个演讲统一冠有“观入在者”(Einblick in das, was ist)的题目。三、在关于技术的演讲中,如在“技术的追问”、“技术和转向”等文中。四、最清晰的讨论在“同一与差异”这个演讲中。(25)
1701875950
1701875951
我们在这里蓄意摆出这些情况,目的是为了表明“大道”一词在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重要性。目前国内“海学”研究者还没有给予海德格尔的“大道”思想以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1701875952
1701875953
在海德格尔未发表的手稿中早就有了“大道”一词,而在公开出版的文字中却到1950年代才有这个词,这个情形是很奇怪的,也是令人思索的。这可以意味着“非形而上学”的“大道”之思乃是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潜在引线。同时,这也充分表明了思想的曲折艰难。显然,海德格尔是不想轻易就抛出“大道”一词,以免过早地把“不假思索的东西”固定起来。要命名那“有待思的东西”、“正在寻找的东西”,必须先走上趋向它的思想道路。“有待思的东西”始终还是不明确的,也许偶有先行的预示,但轻率的命名有违于思的严肃性。所以,尽管思想早已趋近于“大道”(有时还不免借“存在”之名义),但对“大道”的“命名”却是后来的事情。
1701875954
1701875955
从“存在”到“大道”,这条思路的艰难性还在于,海德格尔必须时时提防着那种由形而上学的常规思维所规定的陋见。人们会认为,“大道”只是“存在”的一个替代品,只是换了个花样而已。固守在形而上学中的思维极容易把一切非形而上学的东西都看偏了,也许根本就不能观入非形而上学的那一度。海德格尔屡次表示:“大道”非“存在”,“大道”是高于“存在”的。海德格尔写道:“大道在本质上不同于任何可能的形而上学的存在规定,从而也比这种存在规定更为丰富。相反,存在就其本质来源而言倒要从大道方面来思考。”(26)“大道”是非形而上学的,它超出了一切形而上学的规定性。说“大道”,绝不是要用一新的形而上学规定来取代“存在”这一旧的形而上学规定。照海德格尔的意思,“大道”已经逸出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概念方式”之外。这也是我们主张海德格尔的Ereignis比较“存在”而言更接近于汉语的非(西方)形而上学的“道”的理由之一。
1701875956
1701875957
从“存在”走向“大道”,这正是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根本内容。走向“大道”的道路就是海德格尔超越形而上学传统而转向非形而上学思想的道路;而在海德格尔看来,这种“转向”恐怕还不止是他个人的思想的“转向”,而是整个西方思想的“转向”,亦即所谓从哲学转向思想的“另一个开端”。
1701875958
1701875959
但何以“大道”就是非形而上学的呢?也许说来说去,“大道”竟也还是一个“存在”呢?难道不也有自称反形而上学传统最终却也不免落入传统之窠臼的情形吗?这些问题自然生出。因此之故,我们还必得对海德格尔的“大道”作更深入的了解。关于“大道”的含义和特征,我们前面虽然已经说了一些,但看来还是不足的。
1701875960
1701875961
1701875962
1701875963
1701875965
语言存在论: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研究(修订版) 第三节 大道:解蔽与聚集
1701875966
1701875967
“大道”(Ereignis)是什么?如果我们这样问,则一问就出了毛病。我们早就从海德格尔那里得知,“什么”(Was)的问题方式是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问法,是源于“希腊的”哲学问题方式。而“大道”却不是哲学上的课题,不是哲学的范畴可以加以规定的。今天的思维已经太易于取“什么东西”的目光看待一切。仿佛“什么东西”之外就是“无”。但也许正“是”这个“无”呢?也许正“是”这个非“什么东西”的“无”必得让人缄口呢?
1701875968
1701875969
“大道”就属于缄口的范围。“大道”算得上一个“名称”(“能指”)吗?也许一经说出,已落俗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经》开篇就如是说。庄子也说:“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这就叫“放诸四海而皆准”了。
1701875970
1701875971
“大道”本不可说。如若我们把“大道”视为一个“能指”,再行“能指–所指”的逻辑对应关系来看待“大道”,则离“大道”已经甚远。“大道”根本就不是一个“能指”、“符号”,它是无所“指”、无所“示”的;根本也没有一个“所指”来对应“大道”,它是无所待的。海德格尔向我们说着这样不着边际的活:“大道是不显眼的东西中最不显眼的,是质朴的东西中最质朴的,是切近的东西中最切近的,是遥远的东西中最遥远的……”;“大道是一切法则中最素朴最温柔的法则……”。(27)这又正如老子所谓“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了(《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我们在海德格尔这样的陈述中是摸不到“大道”的“什么东西”的。
1701875972
1701875973
就“大道”而言,有“问”和“说”的困难。“大道”无名。“大道”根本就不是“问”和“说”的对象。倘若一定要“问”,也只能问问“大道”的情形如何?倘若一定要“说”,也只能说说“大道”如何“成道”。人本来只能“从”“道”而说些什么,听言于“道”而说些什么,而不能“对”“道”而说出“道”的“什么”来。
1701875974
1701875975
于是我们勉强换一种方式问道:“大道”的情形如何?海德格尔答曰,我们只能这样来说:
1701875976
1701875977
它–大道–成其本身。
1701875978
1701875979
Es - das Ereignis - eignet。(28)
1701875980
1701875981
成道者乃大道本身–此外无它。
1701875982
1701875983
Das Ereignende ist das Ereignis selbst - und nichts auβerdem。(29)
1701875984
1701875985
大道成道。
1701875986
1701875987
Das Ereignis ereignet。(30)
1701875988
1701875989
这种近乎“同义反复”的表达方式,是与那种植根于形而上学中的逻辑法则大相背离的。“大道”不是一个形而上学词语。“大道”本不可以“界说”和“定义”。如果一定要为“大道”立一“定义”加以标榜,则无疑只能说“大道成道”了。这里,我真不知道此外还能如何译解上面所引的几个句子(以及海德格尔的相应文本中的许多表述)——假如这些句子毕竟还能让人听出点儿“消息”、读出点儿“意思”的话。
[
上一页 ]
[ :1.701875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