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881370
1701881371
[7] 拉丁文,意即“实体”。——译注
1701881372
1701881373
[8] 这里的主体指实体,这是一个传统的用法。——译注
1701881374
1701881375
[9] 见《伦理学原理》(伦敦,1903)。
1701881376
1701881377
[10] 亚历山大的战马。——译注
1701881378
1701881379
[11] 这段文字引自第四卷第7章第9节。——洛克原注
1701881380
1701881381
[12] 着重号为编者所加。
1701881382
1701881383
[13] 休谟第一次清楚地表述了这个问题。对这个与他有关的问题的陈述和讨论,见本书第159页及以下。
1701881384
1701881385
1701881386
1701881387
1701881389
启蒙的时代:十八世纪哲学家 第二章 伏尔泰
1701881390
1701881391
让·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他自己又取了伏尔泰这个名字)出生于1694年,成为十八世纪最负盛名的人物。作为诗人、剧作家、杂文作家、历史学家、小说家、哲学家和科学爱好者,他雄辩的天才和嘲讽的才能为他赢得了不朽的名望,时至今日,他在这方面仍然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作为君王们的朋友和罗马教会以至所有制度化了的基督教的死敌,他是十八世纪中最受赞扬也是最令人畏惧的作家,通过令人难忘的和击中要害的冷嘲热讽,他对瓦解既成秩序的基础所做的贡献超过了其他的反抗者。1778年逝世时,他已成为他那个时代文明世界的智慧与艺术上的王者。伏尔泰虽然不是一个有创见的哲学家,但是他却付出了比其他任何人更多的努力来提高新兴的经验论的声誉并增进对它的理解。在伏尔泰看来,与为数众多的最开明最有才华的同时代人相比,洛克是一位天才,他以其尝试性的和谦逊的风格为研究人类心灵做出的贡献可以与牛顿为研究自然而做出的贡献相媲美。伏尔泰以及他花费巨大精力去教育和解放的那一代人都相信,只要审慎地运用发生心理学——虽然他们并没有这样称呼它——存在于人与自然中任何东西的功能都可以得到解释,而且所有那些蒙昧黑暗的神秘事物和荒诞的神话故事(懒惰、愚昧和蓄意欺骗的产物),即通常称为神学、形而上学及挂着其他招牌的隐蔽教条和迷信,都将彻底完结。长期以来,卑鄙无耻之徒正是利用这些货色蒙蔽那些被他们屠杀、奴役、压迫与剥削的愚昧无知的大众。下面的引文是对于光明的伟大传播者洛克的一篇独特的赞颂,并且表达了对于整个欧洲启蒙运动共同具有的新兴发生科学的朴素信念。科学的进展将不仅提供存在于世界上和心灵中的一切事物的知识,还将提供它们如何起作用的知识。科学的进展还将告诉人们什么是他们的自然本性——名为“自然”的巨大而和谐的整体的一部分——所需要的;怎样才能以最无痛苦又最有效的手段获得它;从而怎样才能成为富有智慧、合乎理性、幸福和善良的人。至于这个部分是真理、部分是空想的宏伟图景的某些优点与缺陷,已经在具体评论洛克的各段引文时考察过了。
1701881392
1701881393
下文引自《哲学通信》。
1701881394
1701881395
〔一个又一个哲学家写过灵魂的传奇,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位贤哲,他更朴实地写出了灵魂的历史。洛克在人们面前逐步展现出人类的理性,就像一个出色的解剖学家逐步展示出肯定的断语,但是他也敢于怀疑。他不是从一个囊括一切的定义中推断出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而是逐步地考察我们想要认识的东西。他选取一个初生的婴儿为例,一步一步地追踪考察他的理智的发展;他注意观察他与兽类的共同之点,以及他高于兽类之处;引导他的始终是他自己内心中的证据,对他自己思想的意识。〕
1701881396
1701881397
1701881398
1701881399
1701881401
启蒙的时代:十八世纪哲学家 第三章 乔治·贝克莱
1701881402
1701881403
乔治·贝克莱(1685——1753)出生于爱尔兰,他在那里受教育并度过了一生的大部分时光,在二十岁出头的英年他就显示了卓越的才华:保证他享有不朽名声的著作都是在他三十岁以前出版的。他在都柏林三一学院任教直至1725年,这一年他设想出一个计划,在百慕大群岛创办一所训练传教士的学院。几乎所有见过他的人都可以证实,他天生具有非凡的仁慈美德和使人倾倒的感染力,这使他几乎成功地从苛刻寡情的瓦尔波尔内阁争取到用于他的各种慈善计划的资金。为了追求他的教育与传教的目标,他在罗得岛的纽波特居住了三年,并且成为耶鲁大学的捐助人之一。他于1731年返回英国,并于1734年被任命为爱尔兰克罗因的主教,他居住在那里写作并且管理他的教区,直到1752年他到牛津定居。一年后他在牛津逝世,受到广泛的爱戴和公众普遍的哀悼。
1701881404
1701881405
贝克莱通常被看做既是洛克最尖锐的批评者同时又是其合法的继承者,贝克莱的观点也被描述为英国经验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独特贡献和必要环节——洛克的“常识”学说与休谟的“怀疑论”之间的“自然的”桥梁。但是这最多只说对了一半。在某种意义上说,贝克莱当然是一个经验论者:他试图对“外在的”和“内在的”世界做出一个可理解的首尾一致的说明,这些世界的真理可以通过日常经验的直接证实来确立,而无须求助于特设的形而上学手段,也不必涉及超出感官界限的隐秘实体。他沿着这一方向走得更远,以一种比洛克甚至任何前人都更激进的方式攻击十七世纪唯理论者以及他们的经院学派前辈的本体论。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一个比霍布斯更狂热的经验论者。但是,他的世界观完全不同于霍布斯或洛克——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与他们直接对立。霍布斯和洛克完全陶醉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科学革命之中。霍布斯热中于把科学的方式直接推广到伦理学和政治学领域,甚而更轻率地把它用于逻辑学和心理学。洛克则更谨慎更带尝试性地从事于这一工作,并且试图解释新兴的自然科学学说,以使其能为普通常识所理解并与常识得出的结果相一致。除了其他工作以外,洛克还是自然科学的解释者与通俗普及者的鼻祖,他试图把它们描述为(以他们自己的术语来说)不仅与常识不矛盾而且可以(虽稍欠精神性但仍然并非不准确)用普通散文来表达;于是,在这种解释的过程中,他们自己实际上既为这个学科带来了光明也带来了暗昧,创造了他们自己的专门词汇,也传播了他们自己的神话,这迫使他们也需要——并造就出——解释者和专家,直至把普通人和所谓他们的简单头脑的需要几乎忘掉为止。
1701881406
1701881407
贝克莱的态度与此截然相反。他的立场是一个倾向于神秘主义的基督教信徒(他是克罗因的主教)的立场。对他来说,世界就是一幅绵延不断的精神生活的奇观,首先是在上帝的心灵中,其次是在他的创造物——人们的心灵中。这对于他并不是一种哲学理论或假说,而是一种直接的显现。他所关心的首要问题是否定在他看来(这说来奇怪)既是无神论的同时又是不可理解的论断——存在着某种被称为物质的东西,它既不能被感官所感知到又不能被想象所领悟,既不依赖于神的心灵也不依赖于人类的心灵,它的性质致使世界如此这般运行,这些性质是具有理性的人的正当研究对象。在贝克莱看来,这是一种纯属荒诞的想法,也是一切理智与精神的迷误的根源。他的哲学宗旨就是要论证:除了精神的活动以外一切都不存在,精神活动就是精神——上帝的无限精神与人们的有限灵魂——的创造过程,而且,依赖于精神并作为精神的内容与限定的人类经验——想象、记忆、思想、期望、梦想、情感,以及最重要的感觉、感觉的组合与排列就是外部世界。
1701881408
1701881409
同时这是一幅比洛克更无情的经验论的宇宙图景,其中没有余地容纳那些独立于经验的物质客体——终极的物质团块,以及那些感觉资料固存于其中的神秘的基质,对于这些东西洛克既不能解释也没能排除——贝克莱的宇宙图景根据的是文艺复兴以前中世纪的一种唯灵论,这种唯灵论想象所有的存在物都是由精神以及精神所创造或享有的东西组成的。这是贝克莱形而上学的正面内容。至于那些曾引起莫大震动和怀疑的反乎常识的怪论,则是他设计的论战武器,目的在于消除那些他认为是被哲学家塞进世界的虚构物: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无生命的物质,它不是被创造的而是不依赖任何东西独立自存的;其次是属性——物体的普遍性质与特殊性质,无论是数学的量度还是感觉的性质与关系,都同样被赋予了独立的地位,这样做的不仅有各个时代的柏拉图主义者或亚里士多德主义者,还有笛卡尔主义者和莱布尼茨主义者,而且不管洛克自己怎样含糊摇摆和半心半意,他毕竟也这样做了。在一些著名的和无可辩驳的章节中,贝克莱试图戳穿这些在他看来是唯理论和唯物主义中心支柱的迷误与神话,他还试图解释语词和符号是如何与事物联系起来的。而且,这些章节具有一种西方哲学中后无来者的堪称第一流的明晰透彻与优美的文笔。下面的段落选自《人类知识原理》。
1701881410
1701881411
〔导论
1701881412
1701881413
6.为了使读者的心灵易于接受下面的理论,不妨以导论的方式先稍微谈一下语言的本性和误用的问题。但是,澄清这个问题就要注意到造成我们的思辨的复杂性与纠缠不清的主要原因以及在几乎一切知识部门中引起无数错误与困难的原因,这就会诱使我在某种程度上提前提出我的方案。上述原因就在于人们以为心灵具有构成抽象观念或者事物的概念的能力。一个人只要不是完全没有涉猎过哲学家们的著述和辩论,他就一定会承认,其中的不少篇幅都是用于讨论抽象观念的。这些抽象观念还在一种特别的意义上被认为是所谓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科学的对象,而且也就是一切所谓最抽象最崇高的学问的对象;在所有这些学科中,人们难得见到研究任何问题的方式不是预先假定这些观念存在于心灵中的,并且心灵是很熟悉它们的。
1701881414
1701881415
7.各方面的人们一致同意,各种事物的性质或样式并不是每一个都独自孤立存在而与所有别的性质相分离的,实际上它们是好几个在同一对象中混合交融在一起的。但是,人们又说,心灵能够单独考察每个性质,或者把一种性质从那些与它混合在一起的其他性质中抽象出来,运用这种方法心灵确实能为它自己构成抽象观念。例如视觉看见一个有广延、有颜色又能运动的对象:心灵就把这个混杂的、复合的观念分解为单纯的、各个组成的部分,并且单独思考每一个性质而排除其他性质,就构成了广延、颜色和运动三者的抽象观念,这并不是说颜色或运动可以离开广延而存在,而只是说心灵可以借抽象作用给自己构成离开广延的颜色观念以及离开颜色和广延的运动观念。
1701881416
1701881417
8.心灵又观察到在感官所感知的一切特殊的广延中,有某种共同与相似的东西,又有其他一些特殊的东西,如这样或那样的形状或大小,使它们相互区分开来;心灵分开加以思考或说单独选出共同的东西;由此做成一个最抽象的广延观念,它既不是线,也不是面,也不是体,也没有任何大小或形状,而只是一个完全脱离了这一切的观念。那么同样,心灵从感官所感知的特殊颜色中略去使它们相互区分的成分,而仅仅保留一切颜色的共同成分,就可以做成一个抽象的颜色观念;它既不是红的,也不是蓝的,也不是白的,也不是任何其他特定的颜色。以同样的方式,不仅从运动的物体,而且从它所勾画出的轨迹,以及所有特殊的方向和速度中,把运动单独抽象出来加以思考,也可以构成运动的抽象观念;这一观念同样符合于感官可以感知的一切特殊的运动。
1701881418
1701881419
9.既然心灵可以给自己构成性质或样式的抽象观念,通过同样的精确化或说思想上的分离作用,它也可以获得较复杂的存在物的抽象观念,这些观念含有好几种共存的性质。例如,心灵观察到彼得、詹姆斯和约翰在形象和其他性质的某些一致点上互相类似,它就可以从彼得、詹姆斯和其他任何个别人的复杂的或组合的观念中除去每人的特点,仅仅保留所有人的共同点;这样就构成一个所有个别人都同样具有的抽象观念,这个观念是删除所有能决定其成为特殊存在物的那些详情和差别而完全从中抽象得来的。经过这个方法,据说我们就获得了人人的抽象观念,或者,如果你愿意,可以说是人性或人类本性的观念:在这个观念中,诚然含有颜色,因为没有人没有某种颜色,但是,这个颜色却不能是白的,也不能是黑的,也不能是任何特殊颜色,因为没有一种特殊颜色为一切人所共同具有。同样,在这个观念中也含有身材,但是,它却既不是高身材也不是矮身材,也不是中等身材,而是从所有这些特殊身材中抽象出来的某种东西。其余的性质也是如此。此外,还有很多种其他生物具有复杂的人的观念中的一些(而非全部)部分,心灵略去人类特有的那些部分,只保留一切生物所共有的那些部分,因而构成动物的观念,它不仅是从一切特殊的个人,而且是从一切鸟、兽、鱼、虫中抽象得来的,动物的抽象观念的组成部分是身体、生命、感觉和自发的运动。这里所谓的身体是指没有任何特殊的形状或形体的身体,因为没有一种形状或形体是一切动物所共有的,也没有毛、羽、鳞等覆盖物,不是皮肤裸露的:毛、羽、鳞、皮肤裸露,都是使特殊的动物相互区分的一些性质,由于这个缘故,我们把它们排除于那个抽象观念之外。根据同样理由,这里所说的自发的运动必须既不是走,也不是飞,也不是爬;它却仍是一种运动,但是我们很难设想那种运动究竟是什么。
[
上一页 ]
[ :1.701881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