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881517
贝克莱的各种论证具有彼此很不一样的优点。[1]例如那些在《人类知识原理》的开头部分中的论证,似乎会直接导致上面讨论过的自相矛盾的本体论,那些论证依据的是对于“感知”、“具有之内一个观念”、“存在于心灵”,以及其他一些词语的使人误解的用法。贝克莱谈到“在心灵之内”和“在心灵之外”,好像它们是两个性质不同但又并列的领域,各种实体可以被安置于其中(只不过恰巧没有一个实体被安置在后者之中),很像地球表面上的一个点,既可以置于北半球也可以置于南半球。同时,那些论证被一种陈旧的形而上学教条搞得更糟了,这一教条被洛克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即,一种性质必定存在于一个实体“之内”,就像一枚针插在针插里一样。在哲学史上,介词“在……之内”已经证明是极端不可靠的。在这个例子中,一种未被觉察到的与介词“在……之内”的空间用法进行的错误类比,加上对它的未加批判的形而上学的用法,二者结合致使本来是贝克莱的论证想要消除的混淆反而永久存在了。然而最关键的一点——哲学上某些最令人沮丧而纠缠不清的困惑可以溯因于使用一些表面上无害的语词时的模棱两可和错误类比——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贝克莱的崭新的处理方法。介词“在……之内”就是罪魁之一,人们无意识地假定“在心灵之内”以不知什么方式与“在盒子之内”或“在某个国家之内”相似〔而不与“根据我的观点”或“一般说来”相似〕,这一假定造成了哲学史上一些最黑暗的时期。
1701881518
1701881519
另一方面,在《人类知识原理》和《第一篇对话》中,贝克莱为反驳洛克的表象主义而提出的论证当然是有效的。贝克莱毫无困难地处理了洛克在他的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的学说中似乎采取的见解。洛克认为,物体的那些被观察到的大小与形状等等并不随着观察者与中间媒介的条件与位置的改变而变化(这是不正确的),而变化的仅仅是感觉到的颜色、气味、声音和滋味;因此,那些“第一性的质的观念”是那些存在于物体中性质的摹本,而那些“第二性的质的观念”则不是。贝克莱进一步指出,洛克关于物质实体存在的假设,从逻辑上说,我们根本不可能找到任何赞成它或反对它的证据,因此,这个假设本身只是“一些没有意义的语词”。这种观点很有点现代的味道。
1701881520
1701881521
当贝克莱把物体还原为仅存在于心灵“之内”(即,当其被心灵感知时)的观念的集合以后,现在该他表明态度了:要么物质的存在与否,依照心灵是否感知适当的观念而定,要么所有的观念在所有时间内都始终被某个心灵或某些心灵所感知。贝克莱选择了后者。上帝持续不断的感知保证了物体的持续存在。如果贝克莱的上帝被引进来仅仅是为了挽救他关于物质世界的理论,那么他可能设定了一个不强于洛克的物质基质的假设。贝克莱声称,我们不可能对洛克的“实体”这类幻影具有任何“观念”;但是,据贝克莱说,我们也不具有关于精神的任何“观念”,而只有关于它的“意念”。这些说法是什么意思,他没有给予清楚的解释。但是,很显然,上帝是贝克莱形而上学图景的核心:宇宙依赖于“他”,就像莎士比亚的戏剧人物及其生活依赖于莎士比亚一样。但是,这一观点是与贝克莱自称信奉的经验论不相容的,而且,引进上帝以拯救一种不这样做就站不住脚的关于物质客体是什么的观点,也是不合理的。无论如何,贝克莱的经验论并不是始终一贯的。上帝不仅感知一切观念,“他”还是它们的原因。它们靠上帝的意志保持其存在,而且自然界事件的规则性就是上帝意志的范型的规则性。贝克莱没有分析因果概念,这一概念到休谟手里才第一次受到经验主义的考察。对于贝克莱来说,也如同对于很多中世纪哲学家以及事实上对于古代人那样,原因是通过与意志的行为相类比而得以解释的。
1701881522
1701881523
下面的段落引自《希勒斯和斐洛诺斯反驳怀疑论者和无神论者的三篇对话》。
1701881524
1701881525
〔第一篇 对话
1701881526
1701881527
希:斐洛诺斯,我坦率地承认,再抗拒是徒劳无益的。颜色、声音、滋味,一句话,所有那些所谓第二性的质,当然都不能在心灵之外而存在。不过我虽然承认了这一点,你也绝不要以为我就减损了“物质”或外界物体的实在性;因为,有少数哲学家虽然持这种主张,但是他们离否认“物质”还极其遥远。为了更明白地理解这一点,你应当知道,哲学家们把可感的性质分为原初的和第二性的两类。前者是广延、形状、坚实性、重力、运动和静止;他们认为,这些性质是实在地存在于物体之内的。后者是上面列举过的那些性质;或者简要地说,是除了原初的性质以外的一切可感觉的性质,他们宣称第二性的质只是存在于心灵之内而不存在于别处的同样多的感觉或观念。不过,所有这些观点,我相信你早已知道了。至于我自己,虽然早已知道有这样一种意见在哲学家们中间流行,但直到现在我才完全确信它的真理。
1701881528
1701881529
斐:那么,你仍然相信这种意见而认为广延和形状固有地存在于外界不能思想的实体之中吗?
1701881530
1701881531
希:我仍然相信。
1701881532
1701881533
斐:但是,如果那些用来反驳“第二性的质”的同样论证也适用于反驳原初的性质,那将如何呢?
1701881534
1701881535
希:那我只能认为它们也仅仅存在于心中了。
1701881536
1701881537
斐:你主张你凭感官感知到的形状和广延都存在于外界物体或物质实体中吗?
1701881538
1701881539
希:是的。
1701881540
1701881541
斐:一切其他动物也有充分的根据认为它们所见与所触的形状和广延都存在于外界物体中吗?
1701881542
1701881543
希:如果它们有思想,无疑也会这么想。
1701881544
1701881545
斐:希勒斯,请回答我。你认为感官被赋予一切动物是为了它们维持生存和生活幸福吗?还是只有人才是为了这一目的而被赋予感官的呢?
1701881546
1701881547
希:我不怀疑一切其他动物的感官都有同样的功用。
1701881548
1701881549
斐:如果是这样,它们不是必须能凭感官感知它们自己的肢体和那些能伤害它们的物体才行吗?
1701881550
1701881551
希:当然。
1701881552
1701881553
斐:那么,我们必须认为一个蛆虫看见它自己的足和与足相等或比足更小的东西,就像相当大的物体一样,虽然同时它们在你看来,则几乎看不清,或者顶好也不过像一些刚能看见的点。
1701881554
1701881555
希:我不否认这一点。
1701881556
1701881557
斐:对于比蛆虫更小的动物来说,那些东西不是看起来更大些吗?
1701881558
1701881559
希:是的。
1701881560
1701881561
斐:那么,你几乎看不清的东西,在另一个极小的动物来看,不是会像一座大山一样吗?
1701881562
1701881563
希:所有这些我都承认。
1701881564
1701881565
斐:同一个事物本身可能在同时有不同的大小吗?
1701881566
[
上一页 ]
[ :1.70188151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