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90067e+09
1701900670
1701900671 节制也许只是对肉体的快乐而言,甚而即使肉体的快乐也非全部须加节制。例如那些喜欢视觉上的快乐的人们,彩色,图象和绘画等等,就说不上什么节制和放纵。尽管可以说,对这种快乐有应该的方式,有过度和不及。对于听觉也是这样,对过于喜欢听音乐和歌剧的人,谁也不会说是放纵,也没有什么节制问题。除非在特殊情况下,对嗅觉也没有什么节制问题。我们不会说过于喜欢水果、玫瑰和其他香味的人为放纵。但把对佳肴香气的喜欢称为放纵,因为这种香气会引起欲望对象的回忆。人们可以看到,其他的人,在饥饿的时候就喜欢食物的香气,对这种气味的喜欢就处于放纵的范围之内,因为这是放纵的人的欲望对象。
1701900672
1701900673 除非在个别情况下,在这些感觉方面其他动物并不感到快乐。野兔的气味并不使猎犬感到快乐,气味只是引起了它的感觉,只有在咬嚼的时候,它才感到快乐。公牛的叫声也不会使狮子感到快乐,只有在吞咽的时候它才感到快乐。通过叫声它感到的牛的临近,对它的出现感到高兴。同样,它也不为看到山羊而高兴,而只是有了可吃的东西。
1701900674
1701900675 节制和放纵就和这些快乐相关,它是人和其他动物所共有的,所以,表现了人的被奴役和兽性。这些就是触觉和味觉。在这里味觉似乎很少起作用,甚至不起作用。因为,味觉是对味道的判别,只对于那些品酒师和厨师们有用处。它们不会使人特别喜欢,更不会造成放纵。而真正的享受是来自触觉,如进餐、饮酒以及所谓性爱中的快乐。所有的贪食者都希望自己的食道比天鹅还要长,这表明快乐来自触觉。
1701900676
1701900677 所以放纵因之而存在的感觉,是最普遍的感觉,它之受到责备是很正当的,人不是作为人而具有这种感觉,而是作为动物。对于这些感觉最为喜欢的是兽性。且不细说那些出于触觉的最为自由的快乐,例如,在运动中由摩擦和温暖而得到的快乐。触觉的放纵并不涉及整个身体,而只涉及身体的一部分。
1701900678
1701900679 【11】 欲望有两种,一种是为一切人所共有的,另一种则是特殊的附加的。例如,对食物的欲望是自然的,没有人不需要食物和流质的营养,有时是两者都欲求。如荷马所说,在青年和情欲时期还有性交的欲望。并非所有的欲望都是一样的,这个人有这样的欲望,那个人有那样的欲望,而且不以同一事物为对象。欲望因人而异,这样绝没有什么不变的本性。每个人所喜欢的东西都不一样,而有些东西不论是谁见了都喜欢。
1701900680
1701900681 在自然的欲望方面,少数人犯错误都以同一方式,也就是说都是过多了。随意地大吃大喝,它的量超过了自然的限度。自然的欲望就是要求满足人的需要。这样一些人就被称为贪食者,也就是超过了应该饱足的量。这样一些人是完全受制于他物的人。
1701900682
1701900683 至于那些特殊的快乐则是多种多样的,而犯错误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说某人偏爱某种东西,或者由于他喜欢了所不应喜欢的东西,或者由于他比多数人更加喜欢,或者以不应有的方式。那些放纵的人都是在这些方面形成过度。有些人喜欢所不应喜欢的东西,喜欢那些可憎的东西。即使所喜欢的是应该喜欢的东西,但比大多数人更加喜欢,超过了应有的限度。显然,放纵是快乐上的过度,并且是个贬义词。至于痛苦,人们不能像对勇敢那样,把坚持忍受痛苦称为节制,而把不能忍受痛苦称为放纵。那种放弃了所遇的快乐,忍受着所不应受的痛苦的人才是放纵的。在他那里甚至快乐也造成痛苦。一个节制的人不因失去快乐而痛苦,并且避开快乐。
1701900684
1701900685 一个放纵的人追求一切快乐,或者最大的快乐。他被欲望牵引着,除了快乐别无所求。所以,在得不到快乐时他痛苦,求快乐的欲望也使他痛苦。欲望就伴随着痛苦。固然,由于快乐而痛苦,这似乎是荒唐的。不要快乐,或少于他应得的快乐的人很少见,因为这种麻木不仁不合乎人的本性。即使其他动物,也要对食物加以辨别,喜欢这一些,而不喜欢另一些。如若有这样一种动物,它什么也不喜欢,对什么也不加区别,那么它就远不是个人。像这样的一个人也就无以名之,因为这是罕见的。对于这些东西一个节制的人抱中间态度。他不喜欢那些放纵的人所喜欢的东西,相反却讨厌它们。总的说来,他不喜欢所不应喜欢的东西,这些东西里没有一种使他太喜欢。它不因失去这些东西而痛苦,对此也没有欲望。或者适度,不比所应该的更多,不在所不应该的时候,如此等等。对于那些能导致健康或幸运的、令人快乐的东西,他适度地追求,并且以应该的方式。对于其他使人快乐的东西,只要它们不妨碍健康和幸运,或有损于高尚并且力所能及,他也是这样。有些人超出了这一界限,只图享乐,不顾价值。一个节制的人则不是这样,他以正确的原理为归依。
1701900686
1701900687 【12】 和怯懦相比,放纵似乎更多是自愿的。由于放纵是追求快乐,而怯懦却逃避痛苦。一个是为人所选择的,一个是为人所躲闪的。痛苦使人身不由己,并摧毁其本性,快乐则没有这样的作用。所以放纵更多是自愿的,应受到责备的。而养成抵制放纵的习惯更容易些,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养成这种习惯并不冒什么危险,而对那些可怕的东西则完全相反。人们认为,就每个个别人而言,怯懦的自愿程度是不相同的。怯懦自身并不痛苦,而那些做出怯懦之事的人,却是由于痛苦而身不由己,如抛掉武器或其他可耻行为,这样看来似乎是被强迫的。放纵则恰恰相反,就每一个别人而言是自愿的,是出于欲望和追求。然而,整个说来,并不完全是这样,因为谁也不愿意成为放纵的人。
1701900688
1701900689 放纵这个词,我们也用于称呼娇纵的儿童。因为两者有相似之处。至于两个不同的名称哪个出于哪个,对于现在的讨论并不重要。不过,后来的东西要按先行的东西来称呼,这是显然的。意义上的这种转变并不坏,对可耻事物的欲求应加制止,不然就要大大地增长。欲望和儿童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儿童完全按欲望来生活,而欲望中最大的就是追求快乐,如若不服管教,背离原则,就要大大地膨胀起来。一个无知无识的人,对快乐的欲望是永不会满足的,而且无所不及。而为满足欲望所进行的现实活动更增强了与生俱来的本能,而且在达到极其强烈的程度时就压倒了推理能力。因此,对快乐的追求应是适度的、少量的,并且绝不能与理性相背驰。如能这样,我们就说受到了良好的教养和有约束能力。正如一个孩子要按教师的教导生活那样,欲望的部分也要按照理性生活。节制之人的欲望部分应该与理性相一致。两者都以高尚为目标。一个节制的人欲求他所应该欲求的东西,以应该的方式,在应该的时间,这也正是理性的安排。
1701900690
1701900691 关于节制我们就说到这里罢。
1701900692
1701900693
1701900694
1701900695
1701900696 亚里士多德全集(典藏本) [:1701882549]
1701900697 亚里士多德全集(典藏本) 第四卷
1701900698
1701900699 【1】 以下我们谈一谈慷慨。慷慨是在财物方面的中庸之道。我们称赞的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中慷慨,也不是在节制中慷慨,也不是在判断中慷慨,而是在财物的给予和接受中,特别是在给予中的慷慨。所谓财物就是一切其价值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东西。在财物上的过度就是浪费,在财物上的不及就是吝啬。那些珍惜财物超过应有限度的人,我们称为吝啬。我们称之为浪费的某些人,则比较复杂。不知约束和放纵用钱的人,我们都称为浪费,所以这里包含着多种恶,这里所用的不是它的本义。浪费最根本的恶就是毁坏物资。一个浪费的人是毁灭自己。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毁灭物资也就是毁灭自身,生命是通过物资而存在的。我们所说的浪费就是这个意思。
1701900700
1701900701 财富是些有用的东西,对有用东西的使用,既可以好,也可以坏。一个人,能够对每样东西都良好地使用,他就具有了对这东西的德性。一个人能对财富最好地使用,也就具有了在财物方面的德性,这样的人也就是个慷慨的人。对财物的消费和给予属于使用,对财物的接受和保存属于占有。因此,和有其所应有,不有其所不应有相比,给予所应给的人则更加慷慨。良好的动作比良好的承受是更大的德性。较之不做可耻的事,高尚的行为是更大的德性。善良的活动、高尚的行为属于给予。而善良的承受和不做可耻之事属于接受。人们称赞前者,因为不取比给予更容易些。和不取于他人相比,舍弃自己的所有更困难些。人们称给予者为慷慨。那些一介不取的人,虽然也是公正的,但人们不称之为慷慨,而对那些取之于人的人,就不必去称赞了。在一切德性之中,慷慨几乎为人最钟爱,因为在给予之中,可以有助于人。
1701900702
1701900703 合乎德性的行为是高尚的、美好的,并且是为了高尚和美好。一个慷慨的人,为了高尚而给予,并且是正确地给予。也就是对应该的对象,以应该的数量,在应该的时间及其他正确给予所遵循的条件。这样的给予是快乐的,至少是没有痛苦的。因为合乎德性的行为是快乐的,没有痛苦,而且绝不会痛苦的。至于那种不应该的给予,不是为了高尚而是由于其他原因的给予,则另当别论。那种以给予为痛苦的人,把财物看得比高尚行为还重要,是不能称之为慷慨的。一个慷慨的人,不接受所不应接受的东西,一个并不重视财物的人,是不会接受这样的东西的。他也无所要求,做好事并不是要得到好报。他只接受所应得的东西,例如本己的所有物,但并不是为了高尚和美好,而是作为必需的东西。因为这样他才能给予。他并不忽视本己的所有物,有了这些东西,他才能给予别人。他并不随意给予任何人,而是给予那应该给予的人,为了高尚的目的,在应该的时间。一个慷慨的人在给予中是很大方以至过度了,给自己留下的很少。不顾惜自身,这正是慷慨的所在。
1701900704
1701900705 所谓慷慨就是在物资方面的慷慨,这不在所给予的东西的数量,而在于给予者的品质,给予要与自己的物资相适合。如若可给予的东西很少,一个只给予很少东西的人,并不失为是慷慨的。人们认为,一个人其家资不是自己挣来的,而是继承下来的会更慷慨些,因为他没经受过贫困。所有的人都对自身所取得的成果更割舍不得,如父母和诗人那样。慷慨的人是难以富有的,因为他既不善于获得,也不善于保持钱财。他花费和珍视钱财并不由于钱财自身,而是为了给予。所以有人抱怨,那些最有价值的人,也是最不富有的人。可惜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也像对其他东西一样,不知道怎样去经营钱财,也就不会有钱财。
1701900706
1701900707 他不给予所不应给予的人,在不应的时间,如此等等。因为,他不能做不合乎慷慨德性的事情。如果在这些事情上花费钱财,就没花费在应该花费的地方。如我们前面所说,一个慷慨的人,要量其家资来花费,并花费在应该花费的地方,过度了就是浪费。所以,我不说一个僭主浪费,因为他的家资大得难以在消费和给予上过度。慷慨是在财物的给予和接受上的中间性。不论细小的事情还是巨大的事情,一个慷慨的人都应给予或花费在所应花费的事物上,以应该的数量,并以此为乐。他从应该的人接受应该的数量。德性就是在这两者之间的中间性。他以所应有的方式做这两件事情。正确的接受伴随着正确的给予。不正确的接受则相反于正确的给予。两种相伴随的东西可以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相反的东西显然不能。如若一个人不消费在应该的对象和高尚的目标上,他要感到痛苦,而以应该的方式是适度的。德性就是以应该的方式,在应该的情况下感到快乐和痛苦。一个慷慨的人在钱财方面是好通融的,有时甚至可能受欺骗。因为,他并不珍视钱财,他对在应该花费的事情上没有花费感到不安,在不应花费的地方花费了感到痛苦。他并不同意西蒙尼德的说法。浪费的人在这些方面是错误的,他对应该的情况和应该的方式既不感到快乐,也不感到痛苦。
1701900708
1701900709 我们说过,浪费和吝啬就是过度和不及,在给予和接受两个方面。我们把消费也算做给予。一个浪费的人,在给予方面是过度的,在取得方面是不及的。一个吝啬的人则是给得太少,而取得太多,一些细小的事情除外。浪费的两方面,很难结合在同一人身上(因为一个人很难一介不取,而给予一切,这样的话,作为私人的给予者,他的家资就会无所剩余。这样的人反而被认为是个浪费者)。不过就是这样的人也还大大好于吝啬的人。因为这样的毛病可随着年龄和阅历而纠正,他能够达到中间,而具有慷慨的德性。他既给予又不取得,在这两方面都以不应该的方式,并且做得不好。但他可通过训练而改变这种习惯,而成为一个慷慨的人,给予所应该给予的人,而不取所不应取的东西,所以人们再不会说他习性恶劣了。那些只管给予而不顾取得的人,他们的过度并不是由于恶意和卑鄙,而是由于愚蠢。这样看来,浪费要比吝啬好得多,因为在这里有许多人得到帮助,而吝啬不但对他人无益,对自己也无益。
1701900710
1701900711 在浪费者中,有一些人取得所不应取的东西,在这一方面,他们是些吝啬的人。他们之所以贪心不足,是由于他们渴望消费,但不能随意而为,他的所有很快就一扫而空,所以不得不取之于人。同时也顾不得是否高尚,他为取得钱财不惜一切手段。至于怎样给,从什么地方给,对他们都是无所谓的,他只是热衷于给。所以,像这样的给予说不上慷慨。因为像这样的给予既不高尚,也不是为了高尚,以应该的方式。他们使那些应该贫穷的人成为富翁,对那些可敬的人不加周济,而是大量赠赏那些奉承他们的人和使他们快乐的人。所以,他们中的许多人是放纵者,他们任意挥霍,放纵地花用,由于根本不知高尚为何物,所追求的只是快乐。
1701900712
1701900713 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就会成为浪费的,倘能细心照料就会知道什么是中间,什么是应该,而吝啬则是不可救药的。它或由于年老,或由于各种形式的无能而造成,它比慷慨更是与生俱来的。大多数人是爱聚敛钱财而不是乐善好施。它普及到许多人,并且有多种形式。吝啬有许多不同方面,这里且说它的两个方面:或者在给予上的不及,或者在取得上的过度。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两个方面,它们有时是分离开的。有些人在取得上过度,有些人在给予上不及。那些被称为守财奴的人,就因为在给予上过少,但并不觊觎别人的所有。这样的一些人有的由于缺乏荣誉感,有的是由于避免耻辱。(有些人看来是,至少自己说是,他们守住钱财,为的是不会被迫着有一天做出可耻的事来。对这种人可称之为小气鬼以及诸如此类的名字,由于他们给的过少,或一点不给。)有的人怕动他人的东西,正如他人也难取他的东西,他们愿既不取得也不给予。
1701900714
1701900715 还有些人是在取得上的过度,他们无处不要,无所不要,例如那些从事下流职业的人,皮条客以及类似的职业,他们付出的少收回的多。全部这一些都从不应取得的地方取得,以不应当的数量。它们的共同之点就是贪得无厌,为了小利而不顾羞耻。但是,那不从应该的地方取得大量钱财的人,我们不能谓之吝啬,例如一个暴君洗劫城市,掠夺庙宇,只能是罪恶、不敬和不义。赌棍和拦路抢劫者都是吝啬之徒。他们干着无耻的勾当,为了取得则无所顾忌。拦劫者为了取得甘冒生命的危险,甚至于窃取他本应给予的朋友的财物。这些人都是贪得无厌者,他们从不应当取得的地方来取得,像这样的取得全部都是吝啬的。
1701900716
1701900717 吝啬和浪费截然相反,它比浪费是更大的恶。如我们所说,和浪费相比,人们更容易犯吝啬的错误。
1701900718
1701900719 关于慷慨和相反的恶,我们就说到这里罢。
[ 上一页 ]  [ :1.7019006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