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01672
——再有,我们也有称赞和谴责的根据。因为对德行称赞,对恶行谴责。但无论是称赞还是谴责,都不施加给不能控制的东西。所以显然,实施好的行为和坏的行为同样取决于我们自己。
1701901673
1701901674
为了力图证明德行和恶行不是自愿的,他们也使用了某种下面这样的类比。他们说,当我们患病或相貌丑陋时,为什么无人谴责这类现象呢?但是,这种说法不真实。因为当我们认为他们自己是患病或身体状况不好的原因时,并假定这里的行为是自愿的时,我们是谴责这类现象的。所以,无论是基于德行的,还是基于恶行的东西,似乎都是自愿的。
1701901675
1701901676
【10】 从下面的考察中,人们会更清楚地明白这一点。一切自然的种类,都能产生出与它自身类似的存在物,例如植物和动物;因为二者都能繁殖。它们都能从本原中繁殖出来,譬如,树木从种子生出;因为种子是某种本原。在本原之后的东西有这样的特点:本原具有的,源出于本原的东西也会如此具有。在几何学方面的例证中,能更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因为在几何学中,一旦设定了某些本原,那么,本原具有的,随着本原推导出的东西也会具有。例如,如果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两直角,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就等于四个直角,而且,随着三角形情形的变化,四边形的情形也会随之变化(因为可以转换);相反,如若四边形的内角和不等于四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就不会等于两直角。
1701901677
1701901678
【11】 人的情形也与此类似。因为既然人在本质上能产生,那么,他就能从某些本原和他从事的行为中产生出行为。难道还会有其他什么吗?因为我们不说非生物有行为,也不说除人以外的其他生物有行为。所以显然,只有人能产生行为。既然我们看到行为是变化的,无论在何时,我们都不会有同样的行为,而行为又是从某些本原中产生出来的,那么很清楚,既然行为要变化,行为所从出的本原也会变化,正如我们在几何学例子的比较说明中所讲过的。无论是善良的还是丑恶的行为,其本原都是选择的,想望的,而且,全都基于理性。所以显然,这些也是变化的。但是,我们在行为中的变化是有意识的。因此,本原和选择的变化也是自愿的。所以很明显,要德行还是恶行,取决于我们自己。
1701901679
1701901680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公正和德行都取决于我自己,那么,假如我想望,我就会是一切人中最有德行的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即使在身体方面,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即使某人想精心照料他的身体,他的身体也不会是一切人中最好的。因为身体不仅需要精心照料,而且还要有自然赋予的漂亮和良好。所以,他会使身体状况较好,但不会是一切人中的最好。灵魂方面的情形也必须作同样的假定。因为想选择最有德行的人不会如愿,除非有自然之助;当然,他会较好。
1701901681
1701901682
【12】 既然德行显得要取决于我们自己,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必须说明自愿,考察它是什么。因为自愿对于德性来说,乃是最决定性的因素。简单地说,如果我们的行为不是强制的,那就是自愿。但是,我们或许应当对它作出更清楚的说明。
1701901683
1701901684
我们的行为所依据的是欲望,而欲望有三类,即欲求、激情和想望。
1701901685
1701901686
首先,我们必须考察基于欲求的行为,看它是自愿的,还是不自愿的。它似乎不是不自愿的。为什么?根据何在?因为凡是我们不自愿进行的一切,都是强制行为,而强制性行为全都伴随有痛苦;但是,由于欲求的行为却伴随着快乐,所以,就此而言,由于欲求的行为不应是不自愿的,而是自愿的。
1701901687
1701901688
然而,还有另外一个与此相反的论证,即不能自制者的情形。据说,无人有意作恶,只要他知道那是恶;又据说,不能自制者虽然知道所作是恶,却依然要行为,其行为是基于欲求,因此不是有意的,而是强制的。但在这里,还有同一个论证与此遭遇。因为如果行为是基于欲求的,就不会是强制的;因为欲求有快乐伴随,由于快乐的行为不应是强制的。
1701901689
1701901690
还有另一种方式表明,不能自制者的行为是有意的。因为不公正者的不公正行为是自愿的,而不能自制者就是不公正者,且在进行不公正的行为。所以,不能自制者是自愿地按照不自制在行为。
1701901691
1701901692
【13】 但是,还有另一个论证与此相反,它断言这不是自愿的。能自制的人自愿地基于自制而行为;因为他被称赞,而称赞正是对着他的自愿行为的。但是,如果基于欲求的行为是自愿的,反乎欲求的行为就不是自愿的;然而,自制者的行为却恰恰是反乎欲求的。所以,自制者的自制就不应是自愿的。但这个结论似乎又不真实。因此,基于欲求的行为不是自愿的。
1701901693
1701901694
再者,在基于激情的方面,也有同样情形。因为对基于欲求的论证也同样适于它,所以,亦会引起困难。因为对于动怒,有可能自制或不自制。
1701901695
1701901696
在我们对欲望的区分中,还剩下想望,对此,我们也必须考察,看它是不是自愿的。不能自制者所想望的,是凭一时冲动的事情,因此,他们干的坏事情,是他们想望的。但是,无人有意作恶,假如知道它们是恶的话;而不能自制者知道恶是恶,却由于想望还在行为。因此,他不是有意的。可见,想望不是自愿的。
1701901697
1701901698
但是,这个论证排除了不能自制及不能自制的人。因为如果他不是自愿的,就不该受谴责了。但不自制的人却是该受谴责的,所以,他是自愿的。因此,想望也是自愿的。
1701901699
1701901700
既然某些论证显得彼此相反,那么,我们就必须对自愿作出更清楚的说明。
1701901701
1701901702
【14】 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先说明力和必然性。在无生物中,也存在着力。因为每种无生物都有被给予的特定地点,例如火在上,土在下。但是,通过加力,可以使石头朝上移动,火向下移动。也可以对动物用力,例如,当一匹马径直往前跑时,人可以把它抓住,也可以使它转向而行。当人由于外部的原因,进行反乎自然或反乎想望的某种动作时,我们就说他是受力迫使而进行他所进行的动作的。但是,当原因内在于他们之中时,我们就不说这种动物是受力迫使的。如若不然,不能自制者就会狡辩,说他不是作恶;因为他会说,他的作恶是被欲求的力量迫使的。
1701901703
1701901704
【15】 那么,就把这作为我们对力的定义吧:它是迫使我们行为的外部原因(但是,如果原因是内部的,在人们自身中的时,就不是力)。再有,我们必须说明必然性和必然的东西。不能在一切方面,也不能在一切场合使用“必然的”这个词,例如,我们为了快乐而进行的行为就不是必然的。因为如果有人说:“我是被快乐的必然驱使才奸污了我朋友的妻子”,那么,他是荒谬的。因为“必然的”不适用于一切场合,只适于外部原因的场合,例如,如果有人被一些事情逼迫,必然地要挑选另外某个更大的东西,而损害什么。例如,“我要更急忙地赶到地里去,否则,我发现地里的庄稼就被毁了”。因此,在诸如此类的场合,就是必然的。
1701901705
1701901706
【16】 既然自愿不存在于冲动中,那么,剩下的就是,它应当是生成于思想中的东西。因为不自愿的行为基于必然,基于力,第三,也无思想伴随。从发生的情况来看,这是很明显的。因为当某人殴打或杀害另一个人,或做类似的某种事情,而又没有思想上的预谋时,我们就说他是不自愿地行为的,这就是说,自愿存在于有思想的行为中。例如,据说曾有一位妇女,把一剂春药给了某个男人,但这人却被那剂春药害死了,该妇女因此而被传到雅典的最高法院受审,但她一到庭,就被释放了;其原因是,她不是故意这样做的。因为她给药是出于爱,只是阴差阳错地出了事,所以,被认为不是自愿的;因为在给春药时,她并不伴有要杀害他的思想。因此,在这里,自愿归入有思想伴随的范围。
1701901707
1701901708
【17】 我们接下来还必须考察选择,看它是不是欲望。欲望出现在其他动物中,但选择则不。因为选择伴随着理性,而其他动物却无一有理性。所以,选择不应是欲望。但是,它是不是想望呢?也不是。因为对不可能的事情,也可以想望,例如,我们想望不死,但却没法选择永生。再有,选择的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例如,我们不是选择健康,而是选择达到健康的活动,如漫步、奔跑。但是,我们却想望目的,因为我们想望健康。所以,从这里便可明显看出,想望和选择是不同的。然而,选择似乎有着如它的名称所具有的那种性质,即,我们选择这一个以取代另一个,例如,选择较好的来代替较坏的。当我们在挑选中拣出较好的来代替较坏的时,在这种场合,用选择这个词似乎就是恰当的。
1701901709
1701901710
既然选择不是欲望和想望,那么,在选择中的东西是不是基于思想的呢?也不是。因为基于思想,我们会有许多想法和意见。那么,我们所选择的,是我们思想的东西吗?不是。因为我们经常思想在印度发生的事情,但我们并不选择它们。因此,选择也不是思想。
1701901711
1701901712
既然选择不是这些当中的任何单独一个,而这些又是在灵魂中出现的东西,那么,选择必然是其中某些的结合。
1701901713
1701901714
正如前面所说,既然选择不涉及目的,而涉及达到目的的善,涉及我们的能力,也涉及应该挑选这一个还是那一个的论争,那么显然,我们就必须先思想和考虑它们;当经过思考后,发现什么对我们显得更好时,就随之出现按此行为的某种冲动,而且,在这样行为时,我们就会被认为是基于选择而行为的。
1701901715
1701901716
如果选择是伴随着思想的、经过考虑后的某种欲望,那么,自愿就不是选择的。因为在思想和考虑以前,我们就已自愿地进行了许多行为,例如,我们坐下、起立以及许多其他这类的行为都是自愿的,但并无思考,相反,基于选择的行为全都伴随着思考。因此,自愿的不是选择的,但选择的必定是自愿的;因为如果我们经过考虑后进行某种行为,那么,我们的行为是自愿的。
1701901717
1701901718
甚至有些立法者也似乎在区分自愿的行为和源于选择的行为,因此,在量刑处罚时,对自愿的行为比对基于选择的行为要轻些。
1701901719
1701901720
可见,选择存在于行为中,存在于行动或不行动,以及如果行动,是按这种方式还是不按这种方式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那些行为中,且存在于我们能理解“为什么”的那些行为中。但是,“为什么”的含义并不是单一的。因为在几何学中,当有人说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四个直角,并被问及为什么时,回答是:“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两个直角”。在诸如此类的场合,“为什么”是从已被规定的本原推出的。但在选择的行为问题上,就不是这样了(因为根本就没有确立被规定的本原),而是,如若有人问:“你为什么这样行为?”回答是:“因为没有其他可能”,或者说,“因为这样更好”。因为正是从它们本身的结果中,才显出是更好的,人们也才选择;这些就是选择的“为什么”。因此,在这类性质的问题中,考虑的是应当如何,但在知识中却不是这样。没有一个人考虑应当如何拼写阿尔赫克琉斯(Arkhikleus)的名字,因为应当如何拼写阿尔赫克琉斯名字的问题是已被规定了的。差错不出现在思想中,而发生在拼写的实现过程中。正因为差错不出在思想中,人们也不会考虑这些事情;但是,在究竟应当如何尚不确定的场合,就有差错了。在行为中,就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而且,其中的差错是两方面的。所以,我们在行为中的差错与在基于德性的东西中的差错相同。在追求德性的问题上,我们的差错出在自然的途径方面。因为差错既在不及中,又在过度中,而且,我们是由于快乐和痛苦而被移往其中的每一方面的。因为由于快乐,我们犯下恶行,由于痛苦,我们又放弃了善行。
1701901721
[
上一页 ]
[ :1.70190167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