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911675e+09
1701911675 《尸多基氏奥义》(Kauṣītaki Up.)
1701911676
1701911677 《鹧鸪氏奥义》(Taittirīya Up.)
1701911678
1701911679 《由谁奥义》(Kena Up.)
1701911680
1701911681 《伊莎奥义》(Iśā Up.)
1701911682
1701911683 (2)中期(佛陀以后)
1701911684
1701911685 《石氏奥义》(Kāṭhaka Up.)
1701911686
1701911687 《秃顶奥义》(Muṇḍaka Up.)
1701911688
1701911689 《疑问奥义》(Praśna Up.)
1701911690
1701911691 (以上约公元前350~前300年)
1701911692
1701911693 《白骡奥义》(Śvetāsvatara Up.)
1701911694
1701911695 (约公元前300~前200年)
1701911696
1701911697 (3)后期
1701911698
1701911699 《慈氏奥义》(Maitrāyaṇa Up.)
1701911700
1701911701 (约公元前200年以后?)
1701911702
1701911703 《蛙氏奥义》(Māṇdūkya Up.)
1701911704
1701911705 (约公元100~200年)(3)
1701911706
1701911707 现将吠陀本集与主要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的关系列表如下:
1701911708
1701911709
1701911710
1701911711
1701911712 ①参见德·恰托巴底亚耶(D.Chattopadhyaya)著:《印度哲学》,印度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3页;木村泰贤和高楠顺次郎合著:《印度哲学宗教史》,丙午出版社,日文版,1914年,第291~294页。
1701911713
1701911714 奥义书在我国古籍中一般都和吠陀没有区别,也称明论、围陀等(4),它的思想材料散见于各种汉译、藏译佛经及我国僧侣所写的各种撰述中(5),它对于研究佛教和吠檀多的关系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1701911715
1701911716 印度哲学通史 [:1701910757]
1701911717 三、唯心主义哲学的中心思想
1701911718
1701911719 奥义书的内容虽然很复杂,包括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以及吠陀本集各个派别的宗教哲学和社会伦理思想,但是这些派别对于哲学最高问题的回答,明显地可以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阵线。就奥义书唯心主义内容看,它的中心思想是“梵我同一”和“轮回解脱”,这是婆罗门教以及后来的印度教的哲学论证和理论基础;就其对立的唯物主义看,是以原素论为中心的素朴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及乐生的社会伦理思想。
1701911720
1701911721 印度哲学通史 [:1701910758]
1701911722 (一)梵我同一
1701911723
1701911724 在《梨俱吠陀》后期,吠陀诗人已对宇宙的根源、人的本质等问题进行了思索和争论。他们从众多的现象世界和神中概括出了宇宙统一的神或原理,如生主、祈祷主、造一切者、原人等。在梵书中期,梵天逐渐突出起来代替了生主而占有最高的地位(parameṣṭhin,《百道梵书》ⅩⅢ.6.2.8)。吠陀的注释者们把梵天这个神祇抽象概括为形而上学的实体梵,用梵文中性名词梵(Brahman)代替了阴性名词梵天(Brahmā)。他们宣称,梵是“全世界之主”(《百道梵书》Ⅷ.6.2.7)、“天地的护持者”(《百道梵书》Ⅷ.4.1.3)。梵在宇宙形成之时,创造了诸天神祇,生出了种姓,掌管天地空三界(《鹧鸪氏梵书》Ⅱ.2.9)。梵有两重方面:一方面隐没不可见;另一方面又以它的自身展现为现象界的名称和形态(名色,Nāmarūpa)(《百道梵书》Ⅵ.2.3)。森林书进一步描绘梵具有三种不同形相:粗大(如大地)、精细(如内部感觉思维器官)和自在(如气息活动)等。宣称“万物从梵而产生,依梵而存在,在毁灭时又归于梵”(《鹧鸪氏森林书》)。
[ 上一页 ]  [ :1.7019116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