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12604
1701912605
(20)巴沙姆:《生活派的历史和学说》,第193页。
1701912606
1701912607
(21)《女雄尼罗凯西史诗》,第668。转引自巴沙姆:《生活派的历史和学说》,第202页。
1701912608
1701912609
(22)参见上章“六师”拘舍罗节引巴利文《沙门果经》。
1701912610
1701912611
(23)慧无垢:《波罗尸那吠耶迦罗那评释》第7经。转引自巴沙姆:《生活派的历史和学说》,第221页。原文系梵文。
1701912612
1701912613
(24)巴沙姆:《生活派的历史和学说》,第237页。
1701912614
1701912615
(25)参见上章“六师”婆浮陀说。
1701912616
1701912617
(26)世亲著,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
1701912618
1701912619
(27)《吉祥悦美》(长部经藏疏释,Sumaṅgala-Vilāsinī),Ⅰ.巴利圣典协会,英译。
1701912620
1701912621
(28)世亲的《往生论》释五业为身业、口业、意业、智业和方便业。与此不同。
1701912622
1701912623
(29)《大毗婆沙论》卷一九八,载《大正藏》第27卷,第992页。
1701912624
1701912625
(30)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第55页。
1701912626
1701912627
(31)巴沙姆:《生活派的历史和学说》,第251页。
1701912628
1701912629
(32)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第55页。
1701912630
1701912631
(33)宇井伯寿:《六师外道研究》,载《印度哲学研究》第二,第357页。
1701912632
1701912633
(34)霍尔来英译,《优婆萨迦陀沙》第1卷,加尔各答,1889年,第27页脚注。
1701912634
1701912635
(35)詹森(H.Jensen):《泰米尔格言分类汇辑》,伦敦,1897年。
1701912636
1701912637
(36)德·恰托巴底亚耶:《顺世论——印度古代唯物主义研究》,第523页。
1701912638
1701912639
(37)巴沙姆:《生活派的历史和学说》,第286页。
1701912640
1701912641
1701912642
1701912643
1701912645
印度哲学通史 第七章 耆那教的哲学
1701912646
1701912648
一、名义和史料
1701912649
1701912650
耆那(Jaina)的意思是“胜者”或“修行完成了的人”,耆那教就是“胜者的教”,它在汉译佛典中被称为尼乾外道、无系外道、裸形外道、无惭外道、宿作因论者等。慧琳《一切经音义》解释道:“尼乾子,此云无系,是裸形外道,不系衣食,以为少欲知足者也。”
1701912651
1701912652
1701912653
耆那教的祖师是佛陀同时代的“六师”之一的尼乾陀·若提子(离系亲子(1),Nigaṇṭ Nātaputta)。尼乾陀·若提子本名筏驮摩那(增长,Vardhamāna),他在成道后又被尊称为大雄(伟大的英雄,Mahāvira)。大雄于公元前599年生于毗舍离一个王族的家庭,属刹帝利种姓,年三十出家修行,在外修行、游说达三十余年,于公元前527年死于白婆(Pāva)(2),时年七十二岁,比佛陀稍早一些时候。据耆那教传说,在大雄以前有祖师(救世者,tīrthahaṃkara)二十三人,大雄属二十四祖,但大雄以前的祖师除波尔湿伐()外,其余都是神话中的人物,因此大雄是耆那教的实际创始人。
[
上一页 ]
[ :1.70191260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