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914204e+09
1701914204
1701914205
1701914206
1701914207
1701914208
1701914209
1701914210
1701914211
1701914212
1701914213
1701914214
1701914215
1701914216
1701914217
1701914218
1701914219
1701914220
1701914221
1701914222
1701914223
1701914224
1701914225
1701914226
1701914227
1701914228
1701914229
1701914230 印度哲学通史 [:1701910823]
1701914231 印度哲学通史 第九章 数论派的哲学
1701914232
1701914233 印度哲学通史 [:1701910824]
1701914234 一、婆罗门教系统诸派哲学形成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派别斗争情况
1701914235
1701914236 印度婆罗门系统各种哲学形成独立学派的时代,大概在孔雀王朝衰落以至岌多王朝兴起的时代(公元前三至二世纪——公元四世纪),亦即奴隶占有制开始衰落和封建关系开始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印度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生活也空前高涨起来。印度的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天文学和医学在古代是比较发达的。在梵书时代,我们就可看到专门探讨数学和几何学问题的著作——《祭坛经》(《准绳经》,Śulva-sūtra)。印度人很早就已创造了数字和十进位的计算方法。这种数字和方法后来由阿拉伯人传至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印度人还知道了开平方和立方的方法,能够十分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印度的天文学由于农业灌溉需要的推动,在古代也是很发达的。印度人很早就已精确地观察了日月的盈虚、太阳的行程、季节,尤其是分为二十七或二十八个星座的黄道。在公元四、五世纪印度的天文学家圣使(Āryabhata,499~?)已经有力地证明了地球运行的原理并科学地解释了日蚀、月蚀的原因。医学(2)的发展虽然受到各种宗教偏见的阻碍,但古代的医生们已经能够诊断和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3),运用数百种不同的药物(植物、动物、矿物等),并且能做出比较复杂的外科手术等。另外,印度的语言学和逻辑学在古代也有高度的发展,印度的文法学家巴尼尼(Pāṇini)很早就分析了文字的形体,知道字源与语尾的不同,并确定语尾的功能,这些分析对于西方近代语言学的发展有过一定的影响。
1701914237
1701914238 在公元前后,印度和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也在较大的规模上进行。印度在建立自己的文化系统中摄取了东西方文化中某些有用的东西。例如贵霜王朝采用了罗马货币的基本单位,也采用了中国的君主称号(天子,devaputra),与此同时,印度的宗教文化思想也开始传入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东西文化的接触对于双方都起着有益的促进作用。
1701914239
1701914240 在上述种种条件下,印度的宗教生活也有了重要的变化。佛教和耆那教从总的方面看有某些衰落的迹象,而婆罗门教却有兴盛之势,婆罗门教的兴盛和当时社会和民族的斗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贵霜王朝时,迦腻色迦曾大力提倡佛教,其主要目的之一是想利用佛教来缓和印度民族对外来民族压迫的反抗,以此削弱婆罗门贵族的势力,并把他的政治影响深入到基层中去(当时婆罗门教在农村中有巩固的基础),而南印诸国(案达罗王朝等)拥护婆罗门教则是想借此和外来侵入者对抗并进一步巩固种姓制度。笈多王朝兴起以后,笈多诸王虽然崇奉婆罗门教,但为了缓和帝国内部民族和宗教等的矛盾,亦放任其他宗教的发展(这个时候其他宗教内部也已有了重要的变化了)。关于这个时期的宗教哲学派别,印度传统划分为正统派(āstika)和非正统派(异端派,nāstika)二类。正统派一般宣称接受吠陀为唯一的权威,而非正统派则加以否认。正统派包括正理论、胜论、数论、瑜伽、弥曼差、吠檀多等六大派,另外,还有文法学派、医学派等较小的派别。非正统派包括着佛教、耆那教、顺世论、生活派等。佛教又分为毗婆娑部、经量部、中观派、瑜伽行者派等。这种分法虽然有着一定的历史根据,但毕竟掩饰了哲学发展的真实原因。如果按照这些学派对于哲学问题的回答以及它们的社会作用,大致可以划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类:属于唯心主义的有佛教的中观派和瑜伽行者派、瑜伽派、吠檀多派;属于唯物主义的有顺世论,属于实在论或有唯物主义因素的有正理论、胜论、数论、弥曼差、佛教中的毗婆娑部等,当然这些学派的社会伦理思想都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1701914241
1701914242 印度哲学通史 [:1701910825]
1701914243 二、数论派的哲学
1701914244
1701914245 印度哲学通史 [:1701910826]
1701914246 (一)名义、史料和主要思想家
1701914247
1701914248 数论哲学是印度古老哲学体系之一。数论在汉译佛经中也称为僧佉(Sāṃkhya)、迦毗罗论、雨众外道等(4)。关于数论的名义在学者中曾经有过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僧佉”原意为“计算”、“数”,后来引申为“思索研究”,从而成为数论哲学的特有名称。例如《成唯识论述记》说:
1701914249
1701914250 梵云僧佉,此翻为数,即智慧数。数度诸法,根本立名。从数起论,名为数论。
1701914251
1701914252 另一些人认为“僧佉”原意“审择”,因与瑜伽并列,故为“禅定”的别名;也有人认为数论内容列举二十四、二十五和二十六个范畴(谛),因而是“让人熟记的方法和要点”。《百论疏》说:
1701914253
[ 上一页 ]  [ :1.70191420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