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914257e+09
1701914257
1701914258 数论的另一个重要著作是《数论经》,《数论经》相传为迦毗罗所作,但此说并不可信。据很多学者考证,在此经以前所有数论哲学著作都未提到过他的名字,因而可能是由吠檀多派在公元十四世纪写出的(也有人认为是公元九世纪写作的)。但在汉译佛经《大智度论》卷七十八、《百论》中确已提到过《僧佉经》。这种《僧佉经》是否就是印度的《数论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作出结论。《数论经》共6卷265颂,前三卷叙述数论一般原理,第四卷论修行,第五卷述对其他学派的驳难,第六卷反复陈述数论的要点。《数论经》重要的注释本是公元十五世纪阿尼鲁达(Aniruddha)所写的《数论经评注(Sāmkyasūtravṛtti)以及公元1550年吠若那比柯宿(识比丘,Vijñāna-bhikṣu)所写的《数论解明注》(Sāmkhya-pravacana-bhāṣya)和十七世纪摩诃提婆·吠檀丁(Mahādeva Vedāntin)所写的《数论评注精要》(Sāmkhya-vṛtti-sāra)。阿尼鲁达及吠若那比柯宿都是吠檀多的理论家,他们力图“使原始数论和吠檀多的哲学调和起来,扬弃它的无神论因素”(9)。
1701914259
1701914260 数论学说在汉、藏译佛经以及中国僧侣所写的著作中有着重要的记录(10)。这些记录有的很系统,有的很片断,其内容大部涉及到早期数论以及佛教徒对于数论的批判方面。其中值得重视的是陈真谛所译《金七十论》,此书已由高楠顺次郎转译为法文,并由夏斯特里(N.A.Sastri)倒译为梵文(Survarṇasaptati śāstra)。关于《金七十论》的作者、时代和原本在外国学者中曾引起长期的、广泛的争论(11),一般认为此书是目前保存的《数论颂》释本中最古老的一种(12),从内容上看,它确实是受吠檀多的影响较浅,如果把它和印度以后的释本相比,大致可以看出数论内部发展的曲折过程。关于《金七十论》的内容,现据支那内学院校订本列表说明如下:
1701914261
1701914262
1701914263
1701914264
1701914265
1701914266
1701914267
1701914268 中国记录的印度早期数论学说大体上是和印度记录一致的,但也有某些不同之处。例如《金七十论》和梵本《摩吒罗评注》相比,二者内容相同的是六十五颂,相异的是十七颂。《金七十论》对于原初物质的演变顺序、解脱的概念、神我存在的理由、神我和原初物质的关系等的某些解释就和《摩吒罗评注》不同,另如《大智度论》、《百论》、《随相论》等对于三德、原初物质的演化程序等的解释也是和筏遮塞波底·弥室罗的《明谛论》以及《数论经》等不同的。
1701914269
1701914270 数论派的最重要理论家可列表如下:
1701914271
1701914272 (1)迦毗罗(Kapila)——公元前350~250?(13)
1701914273
1701914274 (2)阿修利(Āsuri)——?
1701914275
1701914276 (3)般尸诃(Pañcaśikha)——公元前150~50?(14)
1701914277
1701914278 (4)自在黑(Īśvarakṛṣṇa)——300~400(15)
1701914279
1701914280 (5)摩吒罗(Māṭhara)——公元450
1701914281
1701914282 (6)乔荼波陀(Gaudapāda)——公元600~700
1701914283
1701914284 (7)筏遮塞波底·弥室罗(Vācaspatimiśra)——公元841
1701914285
1701914286 (8)求那罗多那(Guṇaratna)——公元1300
1701914287
1701914288 (9)失名的《数论经》作者——公元1300~1400
1701914289
1701914290 (10)阿尼鲁达(Aniruddha)——公元1400~1500
1701914291
1701914292 (11)吠若那比柯宿(Vijñānabhikṣu)——公元1550
1701914293
1701914294 (12)摩诃提婆(Mahādeva)——公元1700~1800
1701914295
1701914296
1701914297
1701914298 关于自在黑以前的数论祖师,据《金七十论》记:“是智者从迦毗罗来至阿修利,阿修利传与般尸诃,般尸诃传与褐伽(Gārga),褐伽传与优楼佉(Ulūka),优楼佉传与跋婆利(Baddhali),跋婆利传与自在黑,如是次第。”近据印度《道理之光》的发现,在上述般尸诃与自在黑师承之间还有诃梨多(Hārita)、迦罗多(Kairāta)、波梨迦(Paurika)、勒沙呗湿伐罗()、钵袈弟迦罗那()等人。但这些人中很多都是传说中的人物,不足稽信。在新发现的古师中值得注意的是波梨迦其人,波梨迦对于世界成立的原因持有与《数论颂》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原初物质(自性)不是一个而是多个。
1701914299
1701914300 印度哲学通史 [:1701910827]
1701914301 (二)数论的起源和发展
1701914302
1701914303 数论发展的历史按照数论学说本身的性质以及它的社会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甲)原始数论;(乙)古典数论,亦即以自在黑《数论颂》为内容的数论;(丙)后期数论,亦即以《数论经》为内容的数论。
1701914304
1701914305 (甲)原始数论
1701914306
[ 上一页 ]  [ :1.7019142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