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19262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2页。
1701919263
1701919264
(30)伊克巴尔:《伊斯兰宗教思想的重建》,第181~182页。
1701919265
1701919266
(31)当时印度和巴基斯坦还未分立。
1701919267
1701919268
(32)伊克巴尔:《国歌》,见《伊克巴尔诗选》,中文版,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页。
1701919269
1701919270
(33)伊克巴尔:《自我的秘密》,第1369行以下。
1701919271
1701919272
(34)《伊克巴尔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第37~38页。
1701919273
1701919274
(35)伊克巴尔:转译自W.C.史密斯:《印度现代的伊斯兰教》,第126页。原诗用波斯文写作。
1701919275
1701919276
(36)王家瑛译:《伊克巴尔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第29~30页。参见V.居尔南英译诗选,第72页。
1701919277
1701919278
(37)《伊克巴尔诗选》,第68页。V.居尔南编译,伦教“智慧丛书”1955年英文版。
1701919279
1701919280
(38)《伊克巴尔诗选》,第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参见V.G.居尔南英译诗选,第47页。诗中提到的黑哲尔是伊斯兰教中的一位先知,据说他是一个指示达到正道的人,“挂在鹿犄”是句成语,意思是“可望而不可即”,形容工人得不到应有的报酬。
1701919281
1701919282
(39)伊克巴尔:《无我的秘密》,第29页。
1701919283
1701919284
(40)伊克巴尔:《杰伯列尔的羽翼》,见《伊克巴尔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第33页。
1701919285
1701919286
(41)伊克巴尔:《列宁》长诗中“真主给众天使命令”的一节。见V.居尔南编:《伊克巴尔诗选》,第73页,伦敦“智慧丛书”1955年英文版。
1701919287
1701919288
(42)伊克巴尔:《伊斯兰宗教思想的重建》,第187~188页。
1701919289
1701919290
(43)伊克巴尔:《巴基斯坦泰晤士报》1956年4月21日,第5页。
1701919291
1701919292
(44)伊克巴尔:1930年12月29日在穆斯林联盟会议上的发言,载《伊克巴尔言论集》,拉合尔,1944年,第12页。参阅麦浪著:《今日巴基斯坦》,中文版,第4页。
1701919293
1701919294
(45)伊克巴尔语,转引自1956年4月21日巴基斯坦《公报》,第5页。
1701919295
1701919296
(46)转引自贾米尔乌丁·阿赫默德:《伊克巴尔博士论伊斯兰政体》,载《巴基斯坦画报》特刊,第1卷第2号,第82页,1977年9月。
1701919297
1701919298
(47)伊克巴尔:转引自1956年4月21日巴基斯坦《公报》,第5页。
1701919299
1701919300
1701919301
1701919302
1701919304
印度哲学通史 附编 印度近代哲学家辨喜研究
1701919305
1701919307
一、时代背景
1701919308
1701919309
辨喜(维帷卡南达(1),Vivelkānanda,1863~1902)是印度近代最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哲学、社会思想以及爱国主义的诗篇不但对印度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运动起过巨大的鼓舞作用,而且在国外也有重要的影响。辨喜在1893年曾访问过中国,他十分珍视中国的古代优秀文化,热爱中国人民,并且预言中国必将像“凤凰”一样获得新生。辨喜是印度新生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的世界观中充满着矛盾,这些矛盾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本质上所固有的特征,也说明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道路复杂而又曲折,因之对于这位思想家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1701919310
1701919311
辨喜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入帝国主义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印度历史上的重要转折阶段。自从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2)被镇压后,英帝国主义撤销了东印度公司,公开宣布印度是不列颠帝国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英国维多利亚女皇是印度的女皇。英帝国主义为了加强对印度人民的镇压,便和印度的封建王公结成了巩固的政治联盟,同时在经济上开始对印度输出资本,英国资本占领了茶园、种麻、采煤、运输等重要产业部门,控制了印度经济的主要命脉,从而彻底摧毁了作为印度国民经济基础的传统手工业和农业。在这种帝国主义新的侵略和压迫下,印度人民的处境是十分悲惨的。在19世纪下半期,各地曾发生饥荒二十四次,估计死亡总数为二千八百五十万人。人民在毫无出路的情况下,曾掀起多次持续不断的起义,其中重要的是1872年由罗摩·辛格所领导的旁遮普纳姆达雷教徒的起义;1879年由瓦苏德·巴尔旺特·帕德开(Vasudeo Balvant Phadke,1845~1883)所领导的马特拉的农民起义。这些起义都具有相当大的群众规模,并曾给予殖民主义当局以沉重的打击。伴随着政治和经济上的压迫和掠夺,英帝国主义也开始了对印度的文化侵略。他们派出大批的传教士在印度的知识分子和农民中间进行所谓“基督化”的工作。当时负责印度文化教育的英国官员麦考雷(Macaulay)曾公开说要把印度年轻一代改造成为“黑色面孔的孩儿,住在恒河的岸边,读着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著作,并且以我们的文学自豪”(3)。马克思对当时印度的情况曾作过这样的评论:“英国破坏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而且至今还没有任何重新改建印度社会的意思。”(4)他还说:“在印度正对着不列颠政府酝酿着严重的纠纷,如果还不是普遍的起义……在居民中间,迫近眉睫的阴谋已在成熟,而且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都一同参加到里边。不列颠政府也知道‘事情不妙’,不过这些蠢货(我指的是政府官吏)……都体会不到这种情势险恶的危机大到如何地步。”(5)
[
上一页 ]
[ :1.7019192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