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19442
1701919443
(10)《辨喜全集》第1卷,第151页。
1701919444
1701919445
(11)《辨喜全集》第2卷。第17页。
1701919446
1701919447
(12)《辨喜全集》第1卷,第93页。文中所说的印度心理学家是指古代印度的心理学家。
1701919448
1701919449
(13)《辨喜全集》第2卷,第135页。着重号为引译者所加。
1701919450
1701919451
(14)《辨喜全集》第2卷,第94页。
1701919452
1701919453
(15)《辨喜全集》第2卷,第103~104页。
1701919454
1701919455
(16)提拉克:《光辉的薄伽梵歌神秘原理》,浦拿,1935年,第26页。
1701919456
1701919457
(17)泰戈尔:《生命的亲证》,伦敦,1931年,第95页。
1701919458
1701919459
(18)《辨喜全集》第2卷,第372页。
1701919460
1701919461
(19)《辨喜全集》第4卷,第116页。
1701919462
1701919463
(20)《辨喜全集》第1卷,第111页。
1701919464
1701919465
(21)《辨喜全集》第2卷,第79页。
1701919466
1701919467
(22)泰戈尔:《论人格》,伦敦,1921年,第59页。
1701919468
1701919469
(23)泰戈尔:《生命的亲证》,第96页。
1701919470
1701919471
(24)泰戈尔:《论人格》,第44页。
1701919472
1701919473
(25)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3页。
1701919474
1701919475
(26)《辨喜全集》第1卷,第35页。
1701919476
1701919477
(27)《辨喜全集》第2卷,第97页。
1701919478
1701919479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3),第106页。
1701919480
1701919481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3),第91页。
1701919482
1701919483
(30)《辨喜全集》第1卷,第125页。
1701919484
1701919485
(31)《辨喜全集》第2卷,第226~227页。
1701919486
1701919487
(32)《辨喜全集》第2卷,第213~214页。
1701919488
1701919489
(33)《辨喜全集》第2卷,第215~217页。
1701919490
1701919491
(34)数论音译僧佉,是古代印度哲学中的一个派别。传说创始人为迦毗罗。古典数论是二元论的学说,它承认宇宙中存在着两种本源:物质的“自性”(“原初物质”)和精神的“神我”(“个体意识”)。“自性”处于经常变化的过程中,转变成为“二十三谛”(“二十三种实在”),连同“自性”和“神我”合共二十五谛,因此数论也称为二十五谛学说。“自性”的变化取决于它自身内部包括的“三德”(“三种性质”)的相互关系。“自性”和“神我”的接触开始推动了宇宙和个体的演化,但在演化过程中,“神我”则是一个消极的“观者”(“旁观者”)。数论的主要经典是《数论颂》(汉译名《金七十论》)和《数论经》。
[
上一页 ]
[ :1.70191944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