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936453e+09
1701936453 在东汉初期,今文经学继续分裂,较为主流的已经有了十四个分支,分别是:《易》四家,施、孟、梁丘、京氏;《尚书》三家,欧阳、大小夏侯;《诗》三家,齐、鲁、韩;《礼》二家,大小戴;《春秋》二家,严、颜。
1701936454
1701936455 在十四家今文经学之外,再设立《费氏易》和《左氏春秋》两家古文经学,既符合皇帝的和平意图,也是在政治上做出一定的平衡,避免今文经学一家坐大,也防止古文经学由于没有正规途径进入官场而变得极端。
1701936456
1701936457 韩歆的提议让光武帝大喜,但为了向臣下表明他的慎重态度,他下诏请群臣到云台议事,讨论一下可行性。在很多事情上,所谓讨论只不过是橡皮图章,但光武帝没有想到,由于设立新博士点动到了某些人的奶酪,这次议事变成了一次大规模的争吵。而争吵的主角们,就是当初他请过来的诸位大学问家。
1701936458
1701936459 由于王莽时期刘歆强行推广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家们结下了梁子,今文经学家们拿出了视死如归的气魄,坚决抵制古文经学。
1701936460
1701936461 首先跳出来的是范升。范升是光武帝所立的《易经》博士,学的是《梁丘易》。除了《梁丘易》之外,他还看过《论语》和《孝经》,同时还看过道家著作《老子》。作为今文经学博士的他听说皇帝要立古文经学博士,立刻表示反对,他把主要的火力集中在了《左传》上,主要观点是:《左传》不是孔子著作,而是左丘明写的,不是圣人言;《左传》也没有合格的继承人来做研究;先帝们没有设立这个博士点,现在也没有理由设立。
1701936462
1701936463 范升的说法引来了大量的辩驳,韩歆和太中大夫许淑对他进行了诘难。在朝堂上没有吵出结果,范升退下来后愤愤不平,抓起笔来又给皇帝写了信。在信中,他着重强调了三条理由:第一,经学的各个分支太多,《易经》传承中,除了费氏之外,还有高氏,《春秋》传承中,除了《左传》之外,还有驺氏、夹氏,如果将《费氏易》和《左传》立了博士点,那么其他家都会争先恐后前来争取博士点;第二,《左传》和《费氏易》传承关系不明,内容和其他家大都不一致,有违圣人之理;第三,由于刚刚建国,当务之急是打基本功,找到讲《诗》《书》的人,而不是扩大基础,去寻找偏僻的《左传》《费氏易》传人。
1701936464
1701936465 范升还列了《左传》中十四处他认为有违圣人的错误,由于司马迁喜欢引用《左传》,范升连带着把司马迁也批驳了一通,又列了《史记》里三十一处错误。[5]
1701936466
1701936467 范升的奏章上去后,惹怒了另一位当时的大家陈元。陈元也是光武帝当初征召的文人之一,主修《左传》。他上奏皇帝,批驳范升。他对范升提出的《左传》和《史记》共四十五处错误进行了一一反驳,说明范升只是小题大做,故意挑刺。随后,又继续说,即便先帝没有立,但后来的皇帝是可以立的,比如当初的《谷梁传》也没有立博士点,到了宣帝时期才设立。皇帝应该根据政治需要来设立学官,网罗人才。[6]
1701936468
1701936469 范升和陈元又你来我往,进行了十数回合的交战,最终,由于光武帝本人对《左传》有好感,决定仍然设立《左传》博士点。
1701936470
1701936471 但随后又发生了问题:在《左传》博士点的四个候选人中,参与辩论的陈元排名第一。为了避嫌,光武帝只好选择了第二位的司隶从事李封来担任《左传》博士。
1701936472
1701936473 但即便如此,今文经学的众多官员仍然感到《左传》博士触动了他们的利益,继续喧哗,试图影响皇帝。
1701936474
1701936475 到最后,光武帝不胜其烦,只好趁李封去世的机会,不再补充新的人选,从而废除了《左传》博士点。
1701936476
1701936477 这次争执以今文经学的胜利而告终,光武帝最终设立了十四个博士点,全部为今文经学。古文经学经过了王莽时期的曙光之后,再次被打入了地下状态。
1701936478
1701936479 然而,今文经学家弹冠相庆时,想不到的是,他们的胜利显得如此短暂。因为从光武帝到后来的皇帝,都已经是在古文经学的熏陶下长大,他们即便无法将古文经学立于学官,却总是在试图将之正常化。
1701936480
1701936481 到了汉章帝时期,古文经学的第二次机会到来了。
1701936482
1701936483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 [:1701934664]
1701936484 白虎观大和泥
1701936485
1701936486 光武帝去世后,经过明帝较为严厉的统治,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三派的矛盾被搁置了起来。然而,性格宽厚的章帝继位后,皇帝再次想撮合今文经学、古文经学的分歧,形成经学上的统一。
1701936487
1701936488 章帝本人爱好古文经学,特别是《左传》和《古文尚书》。在当时,研究这两门学问的大家是贾逵。贾逵的父亲直接师从于刘歆,他本人除了熟悉各种古文经学经典之外,对于今文经学经典也有涉猎,可谓最懂两种经典差异的人。
1701936489
1701936490 章帝一继位,就把贾逵召进了北宫白虎观和南宫云台。与光武帝不同,章帝明白如果只是泛泛地说要采纳《左传》,必然引起巨大的反弹。他必须找到《左传》优秀的地方,才能说服群臣它值得设立博士点。章帝命令贾逵总结《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的区别,特别是《左传》比其他两传更优秀的地方。
1701936491
1701936492 贾逵得到命令后,从《左传》中选取了三十七个地方,这些地方都是强调君臣正义、父子纲纪的。由于东汉最缺乏君臣之间的互相尊重,《左传》显然可以帮助皇帝说话。而与《左传》相比,《公羊传》在这些地方则主要强调权变,对皇权有害,这是皇帝所不需要的。
1701936493
1701936494 除了这些区别之外,贾逵认为,《左传》与《公羊传》其余部分大都相同,相同的比例占到百分之六七十,即便有不同,区别也不大,对整体无害。
1701936495
1701936496 另外,贾逵还指出了一个最重要的意见:东汉的皇帝自认为是火德,色尚赤,是尧的后代,可是,如果采用今文经学中五经的记载,都记载黄帝之后是颛顼,按照五行迭代,传到尧时,不可能是火德。只有《左传》记载黄帝之后是少昊,图谶中将少昊称作帝宣,从这个世系来算,汉才是火德。
1701936497
1701936498 章帝拿到了贾逵的奏章,感到很满意。既然《左传》关系到汉朝的命运,那么应该不会有反对意见了。他赏赐了贾逵,并命令贾逵从《公羊传》的学徒中选取二十位优秀学生教授《左传》。[7]
1701936499
1701936500 到这时,皇帝还只是命令教授《左传》,没有将它列为博士点。但即便是这样,今文经学家们仍然强烈反对,这次跳出来的带头人是公羊学专家李育。贾逵从《左传》中找了三十七处来证明《左传》比《公羊传》好,李育就找了四十一处证明《左传》比《公羊传》差。[8]
1701936501
1701936502 双方仍然大打嘴仗。到最后,兰台校书郎杨终上奏,干脆开个会讨论一下[9],章帝无奈,只好下令在北宫白虎观召开一次经学会议。这次会议可以视为一次学者们的“华山论剑”,参加的主体,是各大学派的掌门人和官员。这是继汉宣帝时期召开的石渠阁会议后,第二次由皇帝主持的大会。[10]
[ 上一页 ]  [ :1.70193645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