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937991e+09
1701937991
1701937992 [7]《崇有论》:“阐贵无之议,而建贱有之论。贱有则必外形,外形则必遗制,遗制则必忽防,忽防则必忘礼。礼制弗存,则无以为政矣。”
1701937993
1701937994 [8]《崇有论》:“是以立言藉于虚无,谓之玄妙;处官不亲所司,谓之雅远;奉身散其廉操,谓之旷达。故砥砺之风,弥以陵迟。放者因斯,或悖吉凶之礼,而忽容止之表,渎弃长幼之序,混漫贵贱之级。其甚者至于裸裎,言笑忘宜,以不惜为弘,士行又亏矣。”
1701937995
1701937996 [9]见《晋书·裴传》。
1701937997
1701937998 [10]《晋书·郭象传》:“先是,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统。向秀于旧注外而为解义,妙演奇致,大畅玄风,惟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其义零落,然颇有别本迁流。象为人行薄,以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点定文句而已。其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
1701937999
1701938000 [11]《庄子注·人间世》:“千人聚,不以一人为主,不乱则散。故多贤不可以多君,无贤不可以无君。此天人之道,必至之宜。”
1701938001
1701938002 [12]《庄子注·知北游》:“谁得先物者乎哉?吾以阴阳为先之,而阴阳者即所谓物耳。谁又先阴阳者乎?吾以自然为先之,而自然即物之自尔耳。吾以至道为先之矣,而至道者乃至无也。既以无矣,又奚为先?”《庄子注·齐物论》:“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然则生生者谁哉?快然而自生耳。自生耳,非我生也。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自己而然,谓之天然。”
1701938003
1701938004 [13]《庄子注·齐物论》:“若责其所待,而寻其所由,则寻责无极而至于无待,而独化之理明矣。”
1701938005
1701938006 [14]西晋裁撤士兵,遭到过大臣的反对。《晋书·山涛传》记载:“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帝尝讲武于宣武场,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因与卢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
1701938007
1701938008 [15]《晋书·食货志》:“惠后北征,荡阴反驾,寒桃在御,只鸡以给,其布衾两幅,囊钱三千,以为车驾之资焉。怀帝为刘曜所围,王师累败,府帑既竭,百官饥甚,比屋不见火烟,饥人自相啖食。愍皇西宅,馁馑弘多,斗米二金,死者太半。刘曜陈兵,内外断绝,十饼之曲,屑而供帝,君臣相顾,莫不挥涕。”
1701938009
1701938010 [16]《列子·杨朱》:“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
1701938011
1701938012 [17]《列子·杨朱》:“既死,岂在我哉?焚之亦可,沈之亦可,瘗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而弃诸沟壑亦可,衮衣绣裳而纳诸石椁亦可,唯所遇焉。”
1701938013
1701938014 [18]《列子·力命》:“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颜渊之才不出众人之下,而寿四八。仲尼之德不出诸侯之下,而困于陈蔡;殷纣之行不出三仁之上,而居君位。季札无爵于吴,田恒专有齐国。夷齐饿于首阳,季氏富于展禽。”
1701938015
1701938016
1701938017
1701938018
1701938019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 [:1701934686]
1701938020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 第三部 当皇权遭到拒绝:三教的竞争与妥协(公元316—公元960年,东晋到五代)
1701938021
1701938022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 [:1701934687]
1701938023 第十章 长不大的道教,思辨的佛教(公元前2—公元316年)
1701938024
1701938025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教一直是一个奇特的存在。作为哲学的道家是一个出世、崇尚自然和简朴的学派,但作为宗教的道教却是一个极其世俗化,与政权关系密切的宗教。
1701938026
1701938027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就由道教提供,是位于陕西汉中地区的五斗米道。著名的天师道就是从五斗米道发展而来的。
1701938028
1701938029 在对世俗政权的崇拜和利用上,道教和儒教是等同的。它不仅不反对人间统治,还总是试图加入它。道教与儒教的不同,更多表现在对于丹药和修炼的痴迷,符咒、仙药、修炼、阴阳、五行成了道教的特征,持续到现在仍然是这一套。
1701938030
1701938031 从印度传入的佛教,是一个比玄学更加思辨的体系,在玄学衰落之后,继承了中国哲学中的逻辑力量。
1701938032
1701938033 印度早期的上座部佛教,其理论核心是所谓的“四谛”,即“集、苦、灭、道”四种真理。人类在轮回中承受着一切苦难,如“生、老、死、愁、苦、忧、恼、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等。这些苦难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贪、嗔、痴三毒,也就是集谛。如果要消灭痛苦,就必须消灭贪、嗔、痴三毒,跳出轮回,即灭谛。道谛,就是跳出轮回的方法和修行。
1701938034
1701938035 佛教发展到大乘阶段,将上座部求解脱、跳出轮回的目的称作“解脱道”,也就是只注重自己脱离苦海。大乘佛教同时提出“菩提道”,即帮助众人共同脱离苦海。所谓菩提道,就是成为佛陀那样的“佛”,是更高级的解脱。
1701938036
1701938037 大乘佛教根据修行理论的不同,又分为“中观”“唯识”和“真常”三支。前两支流行于印度,并传入中国。后一支发源于印度,在印度却并不流行,反而在中国找到了最佳土壤,发展出了不少中国本土原创的分支。
1701938038
1701938039 在三国正在形成之际,人们很少注意到,在如今的陕西汉中地区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这个教不是佛教,也不是儒教,而是道教。
1701938040
[ 上一页 ]  [ :1.70193799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