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939263e+09
1701939263 但唐朝的皇帝还不以当代文字入考题为满足,他们还要将一些非儒教的学问加入进去。唐高宗、玄宗时期,都曾经把《老子》加入到考试当中,而唐玄宗时期还专门设立了一个科目——“道举”科,考试的书目是《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这是道教在整个中国历史中享受的最高待遇。比如,唐肃宗、代宗时期的宰相元载就是道举出身的。他擅长道家学问,曾经参加过其他科目的考试但总考不上,这时,恰好唐玄宗设立了道举,他一考就考上了。[9]
1701939264
1701939265 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儒教无法做出足够的调整来适应,在唐朝的存续期内,儒教虽然表面上看是统治宗教,实际上却已经被边缘化了。这很像现在的制度安排,虽然人们仍然以马列主义为招牌,并在考试之中不断地要求学生背诵那些无意义的句子,但实际上,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这些无意义的句子却已经让位给了更加丰富的学问,人们不再理睬旧的东西了。
1701939266
1701939267 唐代的儒教就这样处于蛰伏状态,直到中晚唐时期才悄然恢复。而佛教和道教却处于强势地位,共同构成了一幕多元文化的大合唱。
1701939268
1701939269 表6 唐代的学校制度[10]
1701939270
1701939271
1701939272
1701939273
1701939274
1701939275
1701939276
1701939277 表7 唐代学校学习儒教经典的要求[11]
1701939278
1701939279
1701939280
1701939281
1701939282 表8 唐代科举考试内容[12]
1701939283
1701939284
1701939285
1701939286
1701939287
1701939288
1701939289
1701939290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 [:1701934705]
1701939291 本土化佛教的兴盛
1701939292
1701939293 在玄奘孜孜以求寻找佛经真义时,中国的佛教徒们却已经抛弃了印度过于烦琐的教义,发展出更加简洁的理论,也更便于普通信徒理解。
1701939294
1701939295 这套教义的根本点和我们现在的汉地佛教已经很相似:
1701939296
1701939297 第一,世间万物都是苦,要想摆脱这种苦难,必须理解世间万物都是“空”的,理解了“空”,就可以悟道成佛。作为对比,印度佛教普遍认同万物皆空,但是到底佛法是不是空的,却有很大争议。汉地佛教根本就没有思辨到要考虑“佛法是不是空”这样的问题,一句“万物皆空”就将一切争论都掩盖了。
1701939298
1701939299 第二,人们修行不再是为了修解脱道,世界上只有一种大法,修的是“佛”,即菩提道。所有的人都有佛性,修道就是打开佛性的过程。印度佛教则认为有的人修不成佛,汉地佛教则给了所有人以希望。
1701939300
1701939301 第三,打开佛性可以是一种顿悟,只要悟了,就直通佛性。印度佛教是分等级的,需要用很多辈子去逐渐升级,最后达到佛性。
1701939302
1701939303 汉地佛教基本上都是在这三点共识之上发挥,这三条共识很符合中国人的观念。玄奘想恢复印度佛教烦琐复杂的教义,最终却败给了这三点共识。
1701939304
1701939305 唐代以来,佛教在三点共识之上又产生了三大宗派,这三大宗派分别是: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对世界的解释不同。现在人们将世界划分成宇宙、星系、太阳、地球、生物圈、人,然后进入人的思想,对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进行剖析。但佛教对世界的解释却是另一种模样,并且每一个宗派都有所区别。
1701939306
1701939307 天台宗出现最早,还带着南北朝时期般若学的痕迹。它发源于南朝陈、隋时期的僧人智顗,尊崇的佛经是《大涅槃经》和《法华经》。天台宗对世界的认识隐藏在智顗最流行的理论之中,这个理论叫“一念三千,百界千如”。
1701939308
1701939309 要解释这个词,必须从包含一切法的十个“如是”来说,所谓十个如是,指的是人们心中对于世界认识的各个方面。由于佛教不承认客观世界,所以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从主观出发的:如是性(本性),如是相(表象),如是体(实体),如是力(功能),如是作(活动),如是因(主要条件),如是缘(辅助条件),如是果(直接后果),如是报(间接后果),如是本末究竟等(以上全体过程)。
1701939310
1701939311 另外,它将带有自我主体意识的生物分成了十个界,分别是:四圣(佛、菩萨、缘觉、声闻)和六凡(天、人、阿修罗、畜生、地狱、恶鬼)。
1701939312
[ 上一页 ]  [ :1.70193926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