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47746
1701947747
严滩问答,《传习录》载:
1701947748
1701947749
先生(指王阳明)起行征思田,德洪与汝中追送严滩。汝中举佛家实相幻想之说,先生曰:“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汝中曰:“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是本体上说功夫;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是功夫上说本体。”先生然其言。
1701947750
1701947751
王阳明这里借用佛家吊诡语,正说反说,以曲尽本体功夫不同方面的含义。而王龙溪也确实透悟本体功夫二种不同路向及其结果。王阳明之“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是本体上说功夫”,意思是,本体是有,此有即心之本体,即良知。若不承认良知为有,以良知为虚幻,则失去孟子以良知本心为出发点、为第一义谛的宗旨,故为大错。而以良知本体为实有,以推致此实有之良知为功夫,则是正确路向。“本体上说功夫”,即承认本体、体证本体、推致本体就是功夫。如准前述本质样态之分,此一句是从本质义说,且近于王龙溪“先天正心”之旨。“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是功夫上说本体”,“无心”即无现成本心、现成良知,功夫着到,即良知本体。未经功夫的本体,只是虚幻的有、抽象的有,此亦“功夫所至即是本体”之意。“悟本体即功夫”、“功夫所至即本体”,是王阳明良知说的最主要的两个方面,须说到这两个方面,阳明宗旨才是完全的。所以王阳明然其言。王阳明晚年居越之后,功夫熟化,境界既切近又高远,早年许多兢兢业业实地用功的话头多不提,所论功夫多就高明一路。但此前论学之言,特别是训诲初学,则以“功夫所至即其本体”为主。
1701947752
1701947753
阳明殁后,其后学以对本体功夫的不同见解分为二大派。以王龙溪、罗汝芳为代表的“现成良知派”重本体,强调良知本体完完全全,当下现成,悟此本体,即为功夫。以江右聂豹、罗洪先为代表的“功夫修证派”重功夫,强调良知虽人人皆具,但其现实表现并非直接与本体同一。黄宗羲对于本体功夫问题,明显赞成“功夫修证派”。这一点是受了刘宗周的影响。他对这一问题的见解,集中于两个问题:其一,何为阳明真正宗旨;其二,现成良知派和功夫修证派何者得阳明真传。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贯穿于《明儒学案》全书。
1701947754
1701947755
王阳明是朱熹之后最大的儒者,他一生精进不已,好学善学,具有多种学养,加上他传奇式的经历和军事上的卓越建树,使他的学术思想具有既高明又平实、既广大又精微的特点。王阳明的学术历程,黄宗羲分为六个阶段。龙场悟道后的三个阶段,彼此间差别较大,可以说是“致良知”教的准备、确立、熟化期。准备期的特点是以静、收敛为主。黄宗羲对这一时期的概括是:
1701947756
1701947757
自此之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学的,有未发之中,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视听言动,大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明儒学案》第181页)
1701947758
1701947759
一意本原者,专以养成精纯的道德理性为务。尽去枝叶者,摒去佛老杂学、辞章骑射等。具体事物的知识虽不摒去,但已经作为道德理性的辅助与衬补。未发为根本,未发不仅是尚未发为意念,而且是尚未发为意念时的廓然大公状态。这种状态的养成主要靠静中体验。默坐澄心是静中体验的方法。收敛是趋向静,在静中涵养性体;或虽有意念发生,在静中使意念消沮。收摄精神、静中涵养的功夫路向虽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但默坐澄心这种具体的修养方法却很快被纠正了。因为王阳明发现默坐澄心容易养成喜静厌动之弊,所以又以在实事上磨炼为主。但实事上磨炼的目的仍在省察克治,仍是收敛而非发散。这一功夫路向为江右聂豹、罗洪先的归寂、主静宗旨所本。不但江右,浙中弟子中及门较早、性情笃实的也趋向这一路。黄宗羲虽对王阳明成熟期的思想十分赞赏,但他最推许的,在王阳明对于朱熹路向的扭转,在于其将道德理性放在最根本的位置,以道德理性统领知识,合知行为一的致良知说。对于王阳明晚年由本领阔大,功夫熟化直悟良知与道、性、气等的关系而有之超迈语、境界语,则未见推许。不仅未见推许,且有裁之抑之使归于实地的意思。他在《明儒学案》中评论徐爱说:
1701947760
1701947761
阳明自龙场以后,其教再变。南中之时,大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故以默坐澄心为学的。江右以后,则专提致良知三字。先生记《传习》,初卷皆是南中所闻,其于致良知之说,固未之知也。……是故阳明之学,先生为得其真。(《明儒学案》第221~222页)
1701947762
1701947763
黄宗羲并引聂豹批评现成良知派之语以申己意:
1701947764
1701947765
聂双江云:“今之为良知之学者,于《传习录》前编所记真切处俱略之,乃架空立笼罩语,似切近而实渺茫,终日逐外而自以为得手也。”盖未尝不太息于先生(指徐爱)云。(《明儒学案》第222页)
1701947766
1701947767
黄宗羲此处褒贬倾向十分明显,褒扬徐爱即所以批评龙溪。对王阳明亦未尝不微有讽意。
1701947768
1701947769
另一明显的事实是,《明儒学案》所选阳明语录,是经过刘宗周筛选并在某些条下加了案语的《阳明传信录》。“传信”二字表示,其中所选语录,皆阳明著作中可为天下式者。即使选入《传信录》,认为能代表阳明根本思想的,刘宗周也在评案中有所补正。如“门人叹先生自征宁藩以来,天下谤议益重。先生曰:‘我在南都以前,尚有些子乡愿意思在;今信得这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着些覆藏,才做得个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之人都说我行不掩言也罢’”一条,刘宗周加案语说:
1701947770
1701947771
读此方知先生晚年真面目,我辈如何容易打过关捩子也。然向后正大有事在。(《明儒学案》第216页)
1701947772
1701947773
意思是说,阳明于毁誉一关打得过,可做得狂者胸次。众人未易及此。但“信得良知过”,此后仍有一大事在。此一大事即实地修养功夫。如无此功夫,信得良知过只破得乡愿之伪。以信得良知过代替具体功夫,以至“信手行去”,适入狂荡一路。刘宗周此类话还有一些,黄宗羲采入《明儒学案》时一仍其旧。其褒扬江右学派重功夫,重归寂、主静的修证,以对治王龙溪、罗汝芳的纯任先天,意思甚为明确。
1701947774
1701947775
黄宗羲承其师刘宗周,惩泰州龙溪的荡越,特别是何心隐、李卓吾的“鱼馁肉烂”、“非名教所可羁络”,所以提倡收敛,强调流行中的主宰。这是他表彰江右学派的实意。他在论述黄绾的“艮止”、季本的“龙惕”宗旨时,都反复强调有本、有主宰之意。但未免对收敛一路提掇过重,掩蔽了阳明学中的其他精义。说“致良知一语发自晚年,未及与学者深究其旨”(《明儒学案》第179页),其实也不确。王阳明论良知十分详尽,起行征思田前因弟子之请而作之《大学问》,将“致良知”三字发挥《大学》之三纲领八条目,意思十分完整。学者各以其所需附会甚至矫诬良知之旨,因而各有解说是实,但这只是门弟子之疏略,非可以说王阳明本人的良知说不全面不完整。
1701947776
1701947777
黄宗羲的“盈天地皆心”是和他关于本体功夫的见解密切相连的。“盈天地皆心”是一种识度、一种理解,达到这种识度和理解需要功夫。识度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现实的理解活动中养成。“心无本体,功夫所至即是本体”,就是承认,要达到“盈天地皆心”的识度并理解其“变化不测,不能不万殊”的存在形态,除了心灵的修养(道德理性和知识理性的修养二个方面)之外别无他法。心灵不是某种既成的东西,心灵的全部含蕴是在现实活动中成就的。这里有量的积累,也有质的升华。结果不是既成的,结果产生于过程。由功夫积累而成的本体,才可以说分说全、说理说气、说性说命而两无滞碍。黄宗羲接过王学论争中的这个口号,把它作为根本思想,作为对明儒各派的评价标准。“心无本体,功夫所至即是本体”已经不仅具有王门后学争论中所具有的特殊含义,而且作为一种哲学主张,获得了更为广泛的意义。
1701947778
1701947779
1701947780
1701947781
1701947783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五 哲学史方法论
1701947784
1701947785
黄宗羲晚年精心编著的《明儒学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断代哲学史,叙述了明代二百余位思想家的生平和学术大旨,后附其主要著作选辑。这部著作在人物评论、材料取舍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成就。由黄宗羲草创,其子黄百家和私淑全祖望续补,王梓材、冯云濠修订整理而成的《宋元学案》各案评语虽多出全祖望之手,但全书框架由黄宗羲制定。这两部书尤其是《明儒学案》反映了黄宗羲的哲学史方法论。
1701947786
1701947787
“一本万殊”是黄宗羲著哲学史的基本纲领。“一本”,从宇宙本体着眼,即道,即太极,即宇宙总法则。从学术史着眼,即文化精神,学术统绪,人文关怀。“分殊”即各时代有建树、能代表其时学术发展成就的各个思想体系。一本万殊就是文化精神、学术统绪体现在各时代哲学家的各个不同的哲学思想、哲学宗旨中。反过来说,各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共同构成了文化精神和学术统绪。这个“一本”是各个时代的杰出心灵智慧的结晶。它不是既成的东西,也不是各时代的思想家的学术思想的简单汇合和机械相加,而是各思想家本其文化立场、人文关怀而提出的思想主张与时代风气、学术潮流整合融释的结果。这个一本万殊,是即心即物的。一本呈现为万殊的变化,变化不测的万殊共同表现这个一本。这些万殊在构成一本中所起的作用,它对一本的价值,从不同的着眼点去看是不同的。这种看法是一种识度,获得这样的识度靠“修德”,即通过修养对一本万殊的关系有通透的、多侧面的理解。修德的反面是执定成局,举一废百。黄宗羲对上述思想有极明彻的表述:
1701947788
1701947789
盈天地皆心也,变化不测,不能不万殊,心无本体,功夫所至即其本体。故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万物之万殊也。是以古之君子宁凿五丁之间道,不假邯郸之野马,故其途亦不得不殊。奈何今之君子,必欲出于一途,使美厥灵根者,化为焦芽绝港。夫先儒之语录人人不同,只是印我之心体变动不居。若执定成局,终是受用不得。此无他,修德而后可以讲学。今讲学而不修德,又何怪其举一而废百乎?(《明儒学案》第9页)
1701947790
1701947791
这里“必欲出于一途”之君子,既指不喜讲学,借整顿学术之名摧残、压制自由讲学的当权者,又指自拘自划,贬斥不同意见的陋儒。黄宗羲提倡的是用过功夫,竭其心力对整个学术发展做出了特殊建树,因此对一本有所发明、有所助益、有所受用的思想体系。他就是根据这个总纲去选择那些他认为应该论列、应该叙述的思想家。
1701947792
1701947793
黄宗羲制定的《明儒学案》发凡,代表了他编纂学术史的基本观点,这些观点是他的一本万殊之旨的具体贯彻。其中最主要的有:
1701947794
1701947795
第一,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为之立案。选取的标准是,有独立见解,着实用过功夫,不剿袭前人成说,对于“一本”有所发明者。黄宗羲说:
[
上一页 ]
[ :1.70194774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