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52769
而另一方面,人择原理认为,宇宙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感觉到它这样。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活在一个看似调控得如此准确,以至于能孕育出生命的宇宙之中,是因为如果宇宙不是调控得如此准确,人类便不会存在,更遑论观察宇宙。如果任何一个基本物理常数跟现有的存在足够的差异,那么我们所知的生命便不会存在,更不会有智慧生物去思考宇宙。
1701952770
1701952771
如果这个世界曾出现过无数次可能。那么,只有这一次,产生了你和我。
1701952772
1701952773
因此,是我们选择了“能量守恒”而非“能量守恒”选择了我们,或许它在另一个维度,根本就是谬论!
1701952774
1701952775
既然能量守恒都不能做到普适,则程朱理学又如何?
1701952776
1701952777
王阳明在解答科普青年的同时,内心已经完成了推翻和重建的转变。
1701952778
1701952779
于是,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1701952780
1701952781
有人风传,说刘瑾余怒未消,准备派人到龙场来加害阳明,阳明听说后淡然一笑,不置可否。
1701952782
1701952783
一天傍晚,山腰落日,雁背斜阳,仆人们屋前屋后都找不到阳明,正无可奈何,却听见噼里哐啷的锤打声。
1701952784
1701952785
众人寻声走去,但见阳明抡着一个大锤,正在打造一具石棺,眼看就要成形。
1701952786
1701952787
众仆面面相觑:主人这是咋了,没见他喝三鹿啊,怎么就脑残了呢?
1701952788
1701952789
一个胆大的上前去小心翼翼地询问,阳明泰然自若道:
1701952790
1701952791
吾今惟死而已,他复何计!
1701952792
1701952793
这回阳明没有再耍诈,没有“佯狂避世”,而是经过深入思索,种种磨难,完全将庄子“齐生死”的哲学“知行合一”了。
1701952794
1701952795
庄学是“变”的哲学,庄子认为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从而提出了“齐万物”。
1701952796
1701952797
既然“这世界变化太快”,那为什么要有统一的标准?顺其自然之性,则不治天下而天下自治。正所谓“物之不齐,宜听其不齐,所谓以不齐齐之也”。由此,在庄子眼中,万物平等,无分贵贱,无分有无,物之所存,道之所存,存在即合理,是谓“齐万物”。
1701952798
1701952799
推而言之,一切存在形式,没有不好的,所谓的“死”,也不过是人从一种存在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存在形式而已。
1701952800
1701952801
于是大伙不高兴了:“庄子庄子,果然喜欢装13。说得轻巧,你死一个我看看?”
1701952802
1701952803
的确,哪怕你说得天花乱坠,贪生怕死终归是人之本性。
1701952804
1701952805
话说庄子的妻子死的时候,庄子鼓盆而歌,那个平时喜欢跟他斗嘴的倔老头惠施看见了,就这个问题再次跟他争执起来。
1701952806
1701952807
庄子急了,说:“天地之间本来没有我,后来纷扰杂乱之中产生了气,气变有形,形变有生,最后又变而之死,这是和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变化一样的自然规律。”
1701952808
1701952809
嗯,是一个可以自洽的理论,但还是没有解释为什么会“贪生怕死”。
1701952810
1701952811
后来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研究《庄子》,提出情感为“人之束缚”,补充了庄子的理论。
1701952812
1701952813
这也是王阳明此刻坦然面对死亡时的心态:真正有知识的人,通晓了宇宙的真相,明白了事物之发生为必然,则遇事不动情感,不为所缚。正如飘风坠瓦,击一小儿与一成人之头,小儿必愤怒而恨此瓦,成人则不动情感,因此所受之痛苦亦轻。
1701952814
1701952815
庄子认为,死是生的天然结果,对此有悲痛愁苦,是“遁天倍情”。“遁天”者必受刑,即其悲哀时所受之痛苦。若知“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由“忘天下”进而“忘所用之物”最终“并己之生而忘之”,忘生则得不死,是谓“齐生死”。
1701952816
1701952817
参悟了生死的阳明静静地躺在石棺中,脑中萦绕着的是一直以来困扰他的三组关系:人生和宇宙,人性和天理,格物和致知。归纳起来就是“吾心”和“物理”,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1701952818
[
上一页 ]
[ :1.7019527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