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53978
1701953979
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透过昏黄的纸窗,我仿佛看见阳明和徐爱二人正在促膝长谈,没有名缰利锁,尽弃一切俗欲,时而激烈辩论,时而抚掌大笑。往来古今,四极八荒似乎都已凝滞在此时此地,寰宇之间,只有他师徒二人的交谈之声,讨论着世间最朴素、最纯粹的道理,不知东方之既白……
1701953980
1701953981
两颗哲学脑袋碰来撞去就碰撞到“死亡”这个命题上来了。死亡是哲学永恒的命题,当你在失眠的夜晚冥想死亡,体验死后那种思维消失,记忆永褪,如同从未存在于世一般的感觉,而这种绝望的状态的期限是永恒,想到此处,你的心脏都会颤抖,却又止不住去想—这是一个深具魔力的命题。
1701953982
1701953983
徐爱对阳明说,自己这辈子肯定活不久。阳明问他何故,徐爱说自己曾经做过一个梦,梦里自己去衡山旅游,遇见一个老和尚。他拍着徐爱的背说:“小伙子,身子骨儿不行啊,才爬了这么一段就气喘吁吁。”徐爱不解其意,老和尚又说:“你与颜回同德,你与颜回同寿。”徐爱一听,前半句还算中听,本人思想道德至少还是及格的,这后半句可就离谱了,颜回才活了三十二岁,你这不是咒我短命吗?
1701953984
1701953985
阳明听着徐爱的叙述,望着他单薄的身子和白俊的脸,心下竟有些心疼。
1701953986
1701953987
徐爱的身子真是太单薄了,这样柔弱无力的身体穿着宽大的衣服,真让人担心他一不小心就会被大风刮走。与他的瘦弱不相称的,则是他睿智的大脑和一颗赤诚火烫的心。
1701953988
1701953989
将身与心的冲突作为思想的疆场,徐爱天生就是一个精神贵族。
1701953990
1701953991
阳明又想到初见黄绾时的情景。
1701953992
1701953993
那天,储瓘带着一个长相英武的年轻人来大兴隆寺拜访阳明。他自我介绍叫黄绾。
1701953994
1701953995
黄绾向阳明倾诉了多年来遍读古籍却找不到方向的苦恼,就像你要穿过一片树林到客栈去投宿,可是太多的岔路搞得你心神不宁,不知该走哪一条。黄绾还告诉阳明,他的志向是让蒙上了种种曲解和误会的古代思想在今天发扬光大。
1701953996
1701953997
十一月的京城天寒地冻,大风中的雪粒子把屋瓦打得铮铮作响,黄绾的一番话却让阳明感觉整个屋子都暖和了起来。他按捺着激动说,这个志向很好啊,可是这一脉的学问断绝得太久了,你准备怎么用功呢?
1701953998
1701953999
黄绾老老实实告诉阳明,只是粗略有这个志向罢了,还不知道怎么去用功。
1701954000
1701954001
阳明说,人最怕的就是没有志向,有了志向,做起来,就会成就自己。他告诉黄绾,有一条简捷的道路可以通向那个目标,那就是做减法。人活在缠蔽之中,所谓的减法就是去蔽,把树林中的一条条岔路砍掉,把屋子里多余的东西搬掉,这样,我们的心,就成了一个空荡荡的房间,可以让阳光进来。所以,人心在这里是一个关键,一个让天地万物得以呈现意义的关键。
1701954002
1701954003
分手时,阳明再次强调:做起来,就能成,你要相信人可以凭借意志和内在的修炼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1701954004
1701954005
黄绾机敏高亢,徐爱谦恭若拙,正好是性格的两个极端。阳明心念及此,便打定了主意—因材施教。
1701954006
1701954007
话说明矾们听说偶像跑到南京去了,立刻奔走相告,呼朋引伴。一堆人风风火火,向滁州杀将过去。
1701954008
1701954009
这段时间和京城讲学期间拜入阳明门下的可统称为“王门二期”。
1701954010
1701954011
1701954012
1701954013
1701954014
1701954015
1701954017
明朝一哥王阳明 明矾总动员
1701954018
1701954019
人上半百,形形色色,那些混迹于明矾队伍里的其实不乏投机之徒。这帮人顶着请教学术的幌子,其实是想得到一门官场艺术或者卡耐基式的人生指南。
1701954020
1701954021
一个叫王纯甫的到南京当学道(教育局局长),同上上下下的关系都搞得很紧张,问阳明怎么办。
1701954022
1701954023
阳明告诉他,你感觉紧张,说明你像要出炉的金子一样,正在经受最后的冶炼。这正是变化气质的紧要关头,平时要发怒的现在不能发怒,平时惊慌失措的现在也不要惊恐不安。“能有得力处,便是用力处。”天下事千变万化,我们的反应却不外乎喜怒哀乐这四种心态,练出好的心态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为政的艺术也在其中。
1701954024
1701954025
王纯甫似懂非懂地离开了,过了俩月来信说还是不太明白,继续请教。阳明只回了他一句话: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
1701954026
1701954027
在此期间,东林书院在滁州破土动工,阳明为此专门写了一篇《东林书院记》,算是有关东林书院最早的历史文献。日后东林党的愤青们在此抨击朝政,不知能否念起一百年前,王阳明曾在这里讲学?
[
上一页 ]
[ :1.70195397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