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54628
真知即所以行,不行不足以谓之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不可只依他说些孝悌的话,便称其知孝悌)。真切笃实的知就是行,明觉精察的行就是知。明觉状态的良知包含了行,一念发动处(意)即是行(事),不容任何间断,丝毫犹豫。
1701954629
1701954630
王阳明之所以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强调知行合一,就因为他太清楚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要想做到知行合一,难如登天。
1701954631
1701954632
早在贵阳书院讲学时,阳明就悟出了知行合一。
1701954633
1701954634
龙场的磨难使他意识到,环境的存在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想建功立业,首先必须尊重环境,顺应环境,任何事业都是从处理好与眼前环境的关系开始的。并且,这种顺应不是违心的、伪装的,而是调整与纠偏之后此心与环境的逐步契合。
1701954635
1701954636
曾有一个知县,久听阳明讲学,便对王阳明说:你的学说非常好,只是我“簿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
1701954637
1701954638
就跟现在很多小白领一样,工作压力大,你给他推荐《明朝一哥王阳明》,他一看是讲哲学的,就说:“靠,工作还忙不过来呢,没时间看!”
1701954639
1701954640
而王阳明却说,我何尝让你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求学,你既然有官司上的事,就从官司上的事为学,如“问一词讼,不可因其应对无状而起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
1701954641
1701954642
1701954643
1701954644
1701954645
1701954646
1701954648
明朝一哥王阳明 看书要看《传习录》,打仗需学王阳明
1701954649
1701954650
然而,“知行合一”根本还来不及完善,“心即理”就已使王阳明身处舆论的风口浪尖,人言可畏啊。
1701954651
1701954652
他彷徨过,绝望过,深感在中国这间古旧的房屋里,搬动一张桌子都难如登天!
1701954653
1701954654
窒息时,也曾赋诗道:
1701954655
1701954656
举世困酣睡,而谁偶独醒?疾呼未能起,瞪目相怪惊。反谓醒者狂,群起环争斗。
1701954657
1701954658
又有何用?该贪赃枉法的还是贪赃枉法,该怀才不遇的还是怀才不遇,腐败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几成不治之症。无耻之徒漠视他人疾苦,利用一些知识技能,凭借一条如簧巧舌,妖言惑众,荼毒人心,损害国家利益,中饱个人私囊。
1701954659
1701954660
更可怕者,由于这些人长期霸占话语权、教育权,百姓饱受稼穑之苦,无力深造,遭其愚弄而不自知,任其上蹿下跳,祸国殃民,还以之为榜样,羡慕效仿。
1701954661
1701954662
这些用程朱理学包装起来的禽兽,四面竟出,前瞻后顾,追名逐利,应接不遑。记诵之广不过用来长其傲,知识之多不过用来行其恶,见闻之博不过用来肆其辩,辞章之富不过用来饰其伪。
1701954663
1701954664
王阳明愤怒了:
1701954665
1701954666
学如焦芳,不如孩提之不学不虑;孩提之不学不虑不会危害社会,反而保持了社会的纯净。
1701954667
1701954668
知识和理论,其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活得更好(物质的富足,精神的享受),如果与这个初衷背道而驰,将之变为利益集团的工具、喉舌、遮羞布,致使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社会矛盾越积越多。这样的知识和理论,要之何用?
1701954669
1701954670
在完成知行合一理论构建的同时,王阳明还出了两本书,目的很明确:为自己辩驳。
1701954671
1701954672
《朱子晚年定论》。此书深挖史料,收集了一堆朱熹与友人的书信,拉大旗作虎皮,说朱熹晚年出于对南宋偏安朝廷的不满,也开始肯定向内心寻求的重要性。
1701954673
1701954674
《大学古本》。此书告诉大家,你们看到的《大学》都是朱熹剪辑版的,这本才是原版的。
1701954675
1701954676
然而,两本书加起来,也不如一本书有分量。
1701954677
[
上一页 ]
[ :1.70195462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