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958543e+09
1701958543 朱厚照死的那年张璁才考上进士,且年事已高(47岁)。
1701958544
1701958545 不过他很赶趟,在生命中最后十几年发挥了把余热,借“大议礼”一跃成为那个群星闪耀的时代的男二号。
1701958546
1701958547 除了爹妈,张璁这辈子最应该感谢的人是王阳明。没有心学做理论支撑,他不可能抓住杨廷和的漏洞,一击命中一鸣惊人,一举登上了时代的舞台。
1701958548
1701958549 张璁早年听过王阳明的课,虽未拜入门下,但同王门弟子走得很近,心慕王学。
1701958550
1701958551 考上进士的张璁去礼部报到实习。虽然这年头流行“被就业”,但张璁的毕业分配还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被分配”,揆诸后事不难推断,六部之中专挑礼部,是人自个儿争取来的。
1701958552
1701958553 通往成功的道路已经施工了四十七年,他等不及了。
1701958554
1701958555 于是,张璁翻开名片夹,两个至关重要的名字映入眼帘。
1701958556
1701958557 黄绾和方献夫。
1701958558
1701958559 黄绾此刻在南京任职,小学究方献夫当年以上司的身份拜阳明为师,随即连吏部员外郎都不当了,辞官回家,专心治学。
1701958560
1701958561 张璁对二人的判断非常准确。黄绾作为王门斗士不爽杨廷和久矣,方献夫你研究了那么久哲学也该用实践检验检验了吧?
1701958562
1701958563 因此,他找到这俩人,虚心请教,反复研讨,写下了那篇一石击起三层浪的《大礼疏》。
1701958564
1701958565 张璁在疏中详细分析了杨廷和的论据,认为汉定陶王、宋濮王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汉成帝、宋仁宗预立为嗣,养之宫中,跟眼下武宗无嗣而迎立朱厚熜不可同日而语,又着重强调了子不臣母和若继嗣兴献王一支将绝嗣的现实,力使览者动容,无法反驳。
1701958566
1701958567 张璁的奏疏让问题明朗起来,由此可以给“大议礼”定性了:一场以政治斗争为核心,以理学心学为武器的意识形态层面的较量。
1701958568
1701958569 不难看出,张璁之所以心慕王学是因为他觉得这是一种有效的晋升工具,其奏疏中言之凿凿、谈来谈去的四个字“礼本人情”也是阳明心学的重要主张。
1701958570
1701958571 在程朱,礼是圣人依据天理构筑的外在规范;在阳明,心即天理,礼缘人情。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礼才得以行万世而皆准。
1701958572
1701958573 其实,即使是孔子,在论证“仁”时也以人皆有孝悌之情做理论依据,不能不说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的这次正面交锋,天理与人情的短兵相接,最高规格的真人PK,杨廷和一方从一开始便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1701958574
1701958575
1701958576
1701958577
1701958578
1701958579
1701958580 明朝一哥王阳明 [:1701950869]
1701958581 明朝一哥王阳明 桂萼发家史
1701958582
1701958583 张璁的他山之石借得如此巧妙,以至于孤立无援的朱厚熜在看完《大礼疏》后喜极而泣道:“此论一出,我父子之情得以保全了!”
1701958584
1701958585 有人喜出望外就有人忧从中来,杨廷和头大了。
1701958586
1701958587 从时人的评价中不难看出,张璁这道奏疏确属不刊之论。比如当时赋闲在家的杨一清给老朋友乔宇写信说:“张璁此论,圣人不易,恐终当从之。”南京吏部尚书石宝也暗中告诉张璁:“慎之,大礼说终当行也。”
1701958588
1701958589 既然撕开了口子,想压下去就不容易了。那些在杨廷和改革中失势的官员纷纷跳了出来,声援张璁,而王门一期的席书,王门二期的黄绾、方献夫、黄宗明等人也坚定地站在张璁一边,为他提供理论弹药。
1701958590
1701958591 再加上朱厚熜以退位要挟,杨廷和扛不住了,提出一项折中的方案:嗣还得继,但准许朱厚熜追认其父为“兴献帝”。不过,这个“帝”是带括弧的,必须注明是“本生父”。
1701958592
[ 上一页 ]  [ :1.70195854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