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60513
“皂隶牧圉”就是《左传》昭公七年“人有十等”中所举“士”以下的“皂、舆、隶、僚、仆、台、圉、牧”的简称,而“皂隶”又通常是“卑贱”身份的总称。但“卑称”是相对于当时统治阶级的贵族而言的,绝不是卑贱到人群边际以外的西方古典式奴隶的地位。
1701960514
1701960515
上文所引《左传》襄公十四年师旷之语值得我们反思:“庶人、工、商、皂、隶、牧、圉皆有亲暱以相辅佐也。”此一综述之特殊重要性在于说明所有这些最“卑贱”等级的人至少还是享有家室、面对面亲暱关系、彼此互相辅助的人,绝不类似当代西方极度个人主义的社会中深感“社会异化”之精神苦痛之人。
1701960516
1701960517
已故童书业教授曾作揣臆:“庶人有无宗法,现甚难知。然观‘庶人、工、商各有分亲’之语,似亦有宗族组织,但未形成政治系统耳。”(童书业,1980:122—123)这种揣测实有相当道理,因为从亲属称谓之繁简而论,中国一向是全世界亲属制度最发达的国家。据人类学家研究,当代多数社会的亲属称谓平均有21左右,夏威夷的亲属称谓有31左右,古代罗马亲属称谓有112之多,而中国亲属称谓竟达古罗马三倍以上,大约多到350左右(Davis,1968:88)。更进一步追索,中国亲属组织的历史最高峰是周代的宗法制度。(Ho,1965)
1701960518
1701960519
《国语·晋语四》:“皂隶食职”这个综述也是具有充分史实根据。如以“舆”示例。案:“舆人”初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即城濮之战晋称霸之年。晋师必须事先要经过曹境,曹国不许晋师过境。晋军攻城死亡甚众,曹守军又陈晋尸于城门,“晋侯患之”。晋文公听见“舆人”间的讨论,决定采纳他们的策“谋”,把晋军阵地移入坟墓区。曹人深恐晋军挖掘他们祖先的坟墓,所以很快就把陈尸装入棺木,正在准备把棺木归还的时候,晋军一举攻进城门。可见舆人是围护战车的士兵,内中颇不乏善于谋策者。参考《周礼·冬官·考工记上》:“舆人为车”,可能舆人的职责之一是参与或监督车辆的制造和维修。《左传》昭公四年(前538)记有每年三月启窟取冰的古俗:“自命夫命妇至于老疾,无不受冰。山人取之,县人传之,舆人纳之,隶人藏之。”杜预注:“舆、隶皆贱官。”《左传》襄公三十年(前543)有两条关于舆人的记事。一是“晋悼夫人食舆人之城杞者”。可见舆人在平时也参与筑城等工役,受到国君夫人赐食,他们可能是工头,不是为数众多的工人。另一则是有关郑国舆人最出名的记事:
1701960520
1701960521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从政一年,舆人诵(讽)之曰:“取我衣冠而褚(贮)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1701960522
1701960523
既有“衣冠”,又有“田畴”,又有“子弟”,“子弟”又有机会受教育,舆人的社会及经济地位可以想见。在不明了子产新政目的、承受部分经济损失(修田洫必须用去一部分田地)的时候,胆敢露骨地咒讽国家的正卿,明了子产政策的好处之后,又衷心地歌颂他的德惠。“舆”如何可能是“奴隶”呢?
1701960524
1701960525
有幸近年一篇充分利用周代文献研究这些卑贱身份的论文,对皂、隶、舆、僚、仆、台、圉、牧等个别等次的称谓、职任、身份一一分别详细核对,证明这些都是周王室和列国政府底层的种种色色的职事人员,都是属于平民阶级,都不是奴隶。其中“隶”的含义甚广,如“常隶”指直接隶属于国君的常任大臣,“隶人”一词是邦国“公室职事人员的泛称”。只有“五隶”:罪隶、蛮隶、闽隶、夷隶、貉隶以及奚隶等等才是“因罪没入官府,或是战争中的俘虏,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黄中业,1984:69—75)
1701960526
1701960527
四、小结
1701960528
1701960529
从奴隶的定义,商周两代关键性社会身份的系统检讨,本文的结论是:商周社会绝不是奴隶社会,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也从未曾有过奴隶社会的阶段。郭沫若等中国古代属于奴隶制时代的说法虽具有官方意识形态的“权威”,可喜的是为学术而学术的优良传统在大陆中国始终未曾消失。1950年代“反右”运动前夕,特别是19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古文字、考古、历史等方面的学人,对有关商周社会性质的若干部门做了不少认真的重检讨。这些重检讨工作可观的积累成果都汇集在商周并非奴隶社会这一焦点。更可喜的是:这些新检讨的理论依据之一是构成商周社会广阔底层的人们是否具有亲属组织——正与西方理论重点相符。可见学术真理是没有国界,没有意识形态边界的。
1701960530
1701960531
乙
1701960532
1701960533
“亚细亚生产方式”说辩要
1701960534
1701960535
自书目学的观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出处问题相当曲折。简而言之,马克思在1857—1858年冬写了七本劄记,其中一本论及亚细亚型经济生产的特征,百余年后才有英译本问世,书名是《先资本主义的经济构成》(Pre-Capitalist Economic Formations)以下简称《构成》[14]。马氏一生大量著述之中,AMP这个专词只在1859年撰就另一书稿中昙花一现,因此AMP的研究者,除以《构成》为主要依据外,必须再从《资本论》及其他马氏著作中寻找可供诠释的资料[15]。
1701960536
1701960537
英译《构成》仅五十余页,其有关亚洲部分显然具有未定稿性质,文字、句法、若干名词意涵相当晦涩难解。兹就《构成》原文,并参照多家诠释,试将AMP的特征简述如下:
1701960538
1701960539
1.马氏所谓的亚细亚,实只以印度为代表。根据印度资料,AMP的基础是万万千千极接近原始从事农耕与简单手工业、力求自给自足的村社(community)。
1701960540
1701960541
2.这些村社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土地村社共有;个人是村社成员,与土地无法分离。所以无私人财产之可言。
1701960542
1701960543
3.表面上土地虽为村社共有,事实上在无数村社之上,有一至高“唯一的业主”(the sole proprietor)——国家或君主。
1701960544
1701960545
4.所有村社的一切“剩余劳动”(surplus labor)(笔者案:似应为“剩余价值”)都具有“贡纳”(tribute)的性质,皆为“唯一业主”及统治阶级所征收享用。因此,所有村社及其成员皆生活于“无产”(propertyless)状态。
1701960546
1701960547
5.这种“普遍的无产性”(the general property lessness)最足反映“东方通常的奴隶制”(the general slavery of the Orient)。
1701960548
1701960549
6.这种“通常的奴隶制”是与“东方专制政治”(oriental despotism)牢不可分的。
1701960550
1701960551
7.一般而言,商业极不发达,只有在地理位置特殊优越之处才有相当规模的城市与商业。较奢侈的手工业产品皆为统治阶级所独享。
1701960552
1701960553
8.凡农业依靠沟渠(aqueducts)之地,村社群负责兴修和维修。交通修路等事似为“专制政权”(despotic regime)内“较高单元”(higher unity)的任务。
1701960554
1701960555
9.这种自古不变,自给自足的村社,虽屡经战乱及异族征服,反而能自我延续一直生存下去。换言之,这种生产方式永远是静止的,停滞不前的。历史上东方经济的“静”与西方经济之“动”正正相反。也许只有英帝国主义才可望打破停滞,推动经济前进。
1701960556
1701960557
10.AMP不一定专指亚洲,它不是纯地域性而是代表发展阶段性的专词。如西北欧古代“凯尔特人”(Celts)地区,蒙古统治终止后的斯拉夫和罗马尼亚村社,墨西哥、秘鲁以及近代非洲等地的生产方式都是属于亚细亚型的。
1701960558
1701960559
※ ※ ※
1701960560
1701960561
马克思认为斯拉夫区域经济属于亚细亚型,而亚细亚型又与东方专制政治是孪生姊妹这一看法,自始即潜存着苏联建国后迟早引起论辩的不可避免性;更何况自1930年代起就开始了魏特夫(Karl A. Wittfogel,1896—1988)的火上浇油?!
1701960562
[
上一页 ]
[ :1.701960513e+09 ]
[
下一页 ]